前一章的異象只提供我們一部分有關先知事工的意義,和他在耶路撒冷社會中的角色。現在七至八章簡短地介紹他的講章或先知信息。這兩章的經文沒有包括全部原本的信息,而是向讀者提供撒迦利亞思想和神學簡短的綜覽,內容相當零散。這一段文字以具體日期作為開始(七1的日期大約是主前五一八年十二月七日),藉此與前面的『異象書』分開來,但是這個日期也把這兩章合而為一地帶出來,它看來主要與第二至七節提出的問題和回答有關。第七章包含 兩個濃縮形式的信息,而第八章則較像是收錄先知在不同的地點和時期中的宣講的文集。
(一)關于禁食的問題(2-7節)。這一段一開始就有困難,困難來自希伯來經文的文法,不知誰差遣誰。英文標準修訂本譯作伯特利人差兩個人到耶路撒冷,這兩個人名字叫沙利色和利堅米勒;伯特利在耶路撒冷以北只十二裡之處,它原來是北國以色列的一個偉大敬拜中心,並不屬于猶大。但是為甚么一個從伯特利來的代表團要為征詢意見而來到耶路撒冷,這不是完全清楚的。新英語聖經對第二節的翻譯更為可取︰『伯特利─沙利色差遣利堅──米勒和他的隨從到耶路撒冷尋求耶和華的恩惠。』伯特利─沙利色據推測是一位在巴比倫被擄社會中的官員;而利堅─米勒是一個發言人,他被差遣是為了獲得一個令人困擾的宗教習俗上問題的確實答案。
問題比眼睛所見的更複雜;那個已經遵行多年在第五個月的禁食習俗,還要不要保存呢?這不是一個關于禁食的普通問題,而是特指在記念原來的聖殿被毀的哀悼和禁食,它已經在第五個月舉行了好多年(王下廿五8-9)。這個問題在某種程度上假設當聖殿的恢複工作幾乎完成時,記念它的被毀是無用的。先知關于禁食問題的回答(5-8節),雖然它不是對所提出問題的準確回答;準確回答在稍后八章十八至十九節中記述了。而先知在本章五至八節的回應,雖然是因一個特殊的問題引起的,但卻是對『國內的眾民和祭司』宣講的(5節);它既是向耶路撒冷社會生活發出的啟示,也與那些被擄的有關。
撒迦利亞以他自己的三個問題,來作為他對這個問題的回應。每一個問題都要他的聽眾去思想;而每一個問題都說明禁食的意義。(甲)第一個問題是︰『你們……禁食悲哀,豈是絲毫向我禁食么?』或者你們其實是以一種自憐的感覺來禁食嗎?你們真的為聖殿悲哀,因為那個代表上帝同在的象征已被毀滅,因此而悲哀;或者只是儀式上因為事情不像以往那樣而悲哀的象征呢?先知尖銳地指出了可能歪曲任何儀式的真正意義的態度。而自憐讓靈魂痛苦和製造哀傷,是一種放縱而不是一種向 上帝的奉獻。(乙)第二個問題(6節)指出禁食的對立面,吃與喝,實際上和禁欲沒有差別。吃與喝滿足人類的需要,正像禁食也可以這樣,但是禁食應該是為了達成某些外在的目標,而不是去滿足自己。(丙)第三個問題(7節)以現時這卷書的編排來看,是不清楚的,但是『先知宣告的話』,可能指九至十四節的撮要(以下討論),因此它可能被編輯者在第八節加插的評語分隔了。
(二)災難先于禁食(8-14節)。九至十節包括一則主前五八七至五八六年在耶路撒冷被毀之前的先知宣講的撮要。上帝在道德方面的要求,已經很清楚在第一次聖殿被毀之前提出來了。(甲)『按至理判斷』︰這句指向兩方面,即適當的法律行為,和在整個社會中普遍地公布和實行公義。(乙)『慈愛憐憫弟兄』︰上帝對 百姓的憐憫和慈愛,應該在他們一切交往中反映出來。(丙)『不可欺壓……』︰以欺壓弱小者,去達到發展一個人自己的勢力和財富,腐敗了社會並傷害了它的正直。(丁)『不可心裡謀害弟兄』︰不單欺壓行動,就是內在計謀,好象死亡的災害一般滲透社會的生活。
上帝的基本要求在聖殿未遭毀滅之前,已經十分清楚的在律法(妥拉)中確立,並且被先知一次又一次地重複(12節)。但是百姓卻一再拒絕去聽上帝通過 仆人所說的話,因此當災難臨到,要毀滅他們和他們的聖殿時,那世代的人民也發覺上帝同樣不聽他們的呼求。在審判中,他們曾經被拋棄分散在外邦之地過被擄的生活,而一度曾經是他們的樂土的地方則變成荒地了。
先知的觀點現在非常清楚了。聖殿曾經被毀滅,因為基本的道德和信仰在上一世代失喪了。放棄上帝啟示的基本真理(12節),他們既不能盼望 保護聖殿,也不能希望 住在聖殿中。至于禁食方面,除非他們能想起聖殿為甚么荒廢,否則他們因何為荒廢的聖殿而悲哀?同樣地,除非他們記得是甚么導致聖殿被毀,否則重建聖殿殊無意義。先知強調如果只記得一件事,而這種記念與對這件事的理解相分離,這是愚昧的。而對一件事的理解,應促使整個社會更新道德信仰的基礎。除非一個人能夠實踐公義和憐憫,避免欺壓和邪惡的思想,否則為紀念聖殿被毀的禁食,將是假冒為善的。同樣,在我們的時代,除非我們回想起甚么原因導致戰爭,否則去紀念戰爭是失去意義的。而更廣泛的觀點而言,在教會的紀念慶典上,例如在守聖餐時,除非我們更深一層去回想它的意義和它對我們信心和道德的啟示,否則必將毫無成果。 《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