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迦利亞書第十四章


【亞十四20】「當那日,馬的鈴鐺上,必有『歸耶和華為聖』的這句話。耶和華殿內的鍋,必如祭壇前的碗一樣。」

本章十六至廿一節,預言耶和華將作全地的大君王。這裡給我們看見一幅耶路撒冷全然歸耶和華為聖的圖畫 在這圖畫中,當神統管世界時,神聖和世俗的區別必要消除,全地所有人、物件與動物都歸神為聖,是以馬匹身上的一個小裝飾(鈴鐺),如同昔日大祭司冠冕上的金牌(出廿八36)一樣,亦系有『歸耶和華為聖』這幾個字;表示當初神對以色列的旨意(出十九6),完全得著成就。耶和華殿內的『鍋』等普通器皿,亦必像祭壇前用來盛血的祭碗(參亞九15)同樣聖潔,一切都歸神聖的意旨所使用。

【亞十四21】「凡耶路撒冷和猶大的鍋,都必歸萬軍之耶和華為聖;凡獻祭的,都必來取這鍋,煮肉在其中。當那日,在萬軍之耶和華的殿中,必不再有迦南人。」

到那日,連最通俗的物品 最易玷污的鍋,也都歸神為聖,可以用來事奉神(獻祭之用)。本節的『迦南人』,或指一切不虔、不潔之人的代表(參結十六3;四十三7;四十四9;啟廿一27)。

啟示的遠景(十四1-21)

大自然和歷史的兩個世界,在這些結束的情景中融合起來,並且朝向啟示信息的遠景移動。自然的世界以一種不符合自然律的反常樣式,向前移動和發展;政治的世界被卷進一種人類歷史正常經驗之外的大漩渦中。人類的語言在這裡被擴展到它最高的領域,去表達非作者能力所能形容的既神秘又奇幻的景象。即將出現的遠超過任何以前曾經有過的;它將遠遠超出從經驗中得到的知識,是不能用簡單的話語描寫的。我們看見這卷書的最后一章最終是難以形容的,但是先知嘗試去盡量描述它,因為越過將來的混沌,他看到了從舊灰塵中興起的新世界。很難推測這一章的內容,是否第十二章所描寫在耶路撒冷的沖突的續篇;它更可能是描繪相同事件的另一版本,被附加進早期敘述之中的。若果埋怨第十二章和十四章看來在某方面彼此矛盾,就會誤失了其主題。這兩章都指出了情景的某部分,但事實的全貌,是超乎任何它們以其中一章或者兩章一同所能顯示的。每一章都是關于耶和華再來日子的掠影;每一章也都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前提和背景來記載,但是每一章至終都彰顯上帝最后的勝利和平安。

這裡的景象再一次以圍繞 耶路撒冷的沖突開始。世界上各國的人民以一種聯盟,像一種『聯合國』的方式聚集在一起,懷 共同的目標,就是毀滅耶路撒冷這個看來威脅到他們共同據點的地方。這座城于是被攻占,房屋被掠奪,婦女被強奸,而在開始好象勝利已經在握;一半的殘存者被擄到外邦,另一半留在他們的家園中。但是當上帝介入這場沖突中,那場較大的戰斗洪流被扭轉過來。這塊土地上的地形發生了一系列的實質改變,就好象被一場地震所引起,但是其規模更大得多。那個稱為橄欖山的山背被分成東西兩半,而從前的山谷從南到北在每一端被堆成壘。現在,耶和華進入聖城之中,伴隨 有 的侍從天軍。

周圍的氣候和物質環境起了改變︰不再有嚴霜和寒冷,也不再有白晝和黑夜。那裡將永遠光明,並永遠溫暖。而在一個經常缺水供應的城市,將會全年流 一股生命水的泉源。所有這些在地理上和自然世界的轉變,標志 上帝加冕作王,統管全地。因為從前猶大地的大山將要夷平成為平原,而只有耶路撒冷仍然屹立在山頂上,高過四周的平原。這座城市將再一次充滿居民,而她的居民將生活在完全的和平與安全中。

然后景象的焦點,再次從這座城市轉回到那些曾經是她的敵人的一方。他們有許多因為受到一種突發的傳染病影響,而遭遇可怕的死亡;另外的,在他們拼命急于逃脫的時候,為了使自己得到方便及好處,在倉卒的逃命中將殺掉他們的同伴。經常用于運載軍隊的馬匹、騾子、和其他畜牲,也將在災害中遭受劇痛而死去。而從那些退兵所留下的瓦礫中,大批的金、銀戰利品將要被得勝者收集帶走。

雖然這種戰敗是一邊倒的,少數外國軍隊的人將要存活下來;這些生還者將有些被轉變過來,並且將要認識真神。一年又一年,他們將來到耶路撒冷這座他們一度曾如此無情地反對過的城中,在那裡慶祝住棚節,一同敬拜上帝,記念上帝的約和 所賜的豐收。那些拒絕去參加這種對上帝的敬拜,不肯為 豐收和得到食物而感恩的人,將要遭受干旱和災難之苦︰如果他們不感恩,也將不會有甚么可感謝的了﹗

在城裡,那裡將有一種新的上帝同在的感覺,這聖潔而又神聖的地方,象征 的同在。聖殿將不再因商人尋求從朝聖者身上謀利而受到褻瀆;她將要完全扮演作為敬拜之地的角色。這樣,異象隨 焦點集中在聖殿和對祭司職事的興趣上而結束。聖殿將再起作用,這樣人類可以完成他們生存的主要目的︰敬拜上帝並永遠贊美 。

所有這些啟示語言的意思是甚么呢?它可能傳遞給我們生活在二十世紀的基督徒的信息是甚么呢?把它當作一系列的神秘豫言去讀,和當它們是晚間新聞之類,都肯定是誤解了重點。然而,異象的語言仍能對我們的現代世界有所啟迪。

(一)現代的世界。啟示文學的語言以一種新奇方式從接受異象者所說的話反映世界。雖然啟示的語言講述未來,它同時也反映現在,而且藉 這些語言呈現的現實世界經常是黑暗和荒涼的。只有當人類的文明處在它的較低點,從黑暗中才有較好世界的希望浮現出來。表達希望時有帶 描述現實的傾向;那就是說,現實世界的暴力和沖突投影到將來,並將被當為一種必須在新世界來臨前要克服的障礙。但是對現實的描述最后完全為希望所滲透;在現有的世界中,很少有任何 象顯示將來將要變得好些。換句話說,啟示文學的思想,甚少以相信人類可自動變得完美,它的特點是深信上帝以能力改變世人及人類歷史。

(二)上帝的漠視。啟示的思想有一種護教的意義。我們對上帝的一些偉大的信念,按歷史的經驗來看,好象經常是空洞和無意義的。當世界變成大廢墟而選民成了破落的殘民時,很難去相信上帝是至高無上的。啟示文學的思想維持 對上帝充分認識的信心︰現在可能很難去相信上帝是至高無上的,但是最終的時候將要來到,那時上帝的能力要在眾人目光之下被堅固地確立起來。而這種至終上帝的權柄必將建立的確信,是包容最廣的一種確信;它包括了外邦人和猶太人在內。

(三)信心和行為。過分受困于聖經中的啟示部分是一種危險,這種危險在當代基督徒世界中的某方面是很明顯的。二十世紀末葉已近,這的確是一個人們會 迷于啟示的時候,但是受困于某一思想的危險可能導致失去平衡。啟示文學的著作在一個無希望的時代十分恰當地對信徒給予希望。它們恢複了對上帝是人類歷史最終的統管者這個聖經真理的信心。但是它們也可能引致不小心的基督徒有一種放任的態度,覺得我們對此不能作甚么,歷史正在不可改變地朝向它的最高 移動,而我們好象旁觀者,只能以驚訝觀望 。這樣的一種態度使我們極嚴重地錯失了主題的重心。如果我們要在異象中得益處,我們必須同時也接受它所托付的責任。歷史在大體上也是我們自己行動的成果,而我們要對所行負責任。相信未來的異象,必須藉 對現在行動的委身來取得平衡。而信心將要救援行為,幫助我們去了解我們所作的並非都屬徒然,即使所有 象都指向相反的結論。 《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