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卅七5】「當將你的事交托耶和華,並倚靠 , 就必成全。」
交托,是投降;倚靠,是相信;結果, 就必成全了。基督在我裡頭,不錯,但是,如果我不讓 作, 就作不來。我們必須投降神。投降是把我的手離開我的生命。是將我們的善、惡、長、短、已過、未來、問題、生命、自己,交在神手裡,專一的讓 作工。相信是信神必定能救我脫離我所愛、所不肯、所不能的。
義人必承受地土(卅七1-15)
這是另一首『教導』的詩歌,用原文寫出來時,容易學習,因為它是按字母編排,每兩節經文(單節除外)都以不同的字母作為開始。但是事實上一首課室的詩能被放在對上帝贊美的『詩歌集』中,實表明希伯來人視聖經的教導是一種必須的工具,幫助建立信仰。本詩討論惡人和義人兩者的命運,這兩類人隨時都可以見到。很奇怪的,它不是對上帝說的,好象大多數的詩一樣,它是對一個課室內的青年人說的,然而它不是整篇連貫起來,而是一些箴言的收集,由字母連貫起來。今日我們很有趣地發現,這篇詩在昆蘭社區生活中有很重要的角色,這 族是猶太人的派別,它存在基督前的一個世紀,並且為我們保留了死海卷軸。
倚靠主。第一至四節這段用不要……心懷不平\cs8這幾字作為開始,『不要為作惡的人激動起來』,或者,用我們的俗語說︰『不要激動起來』,因為這動詞事實上的意思是變得激動。箴言廿四十九節也如此說。明顯地,這些經文原來是屬于學校的教本。同樣明顯地,青年人已經知道倚靠上帝是甚么意思。因此,他們現在要學習,邪惡是不屬于永恆的事情,就是這緣故,它們不能長久。他們得悉我們應該寧靜的過活。然而,當有人說邪惡不能長久時,並不是指維多利亞時代,在英國一些反對社會改革者,他們控訴救世軍時所說的意思。當有人尋求拯救在倫敦貧民窟中被遺棄者時,他們宣告,上帝沒有計畫幫助生活混亂的人。但是這些箴言並沒有給予一個合理的教義,好象約伯的朋友在可憐的受苦者面前陳述的一樣。它們用直接,簡單的言語來表達以色列信仰的內容──(甲)倚靠主;(乙)行善;(丙)享受主。假若你們作這些事,(丁)上帝便會賜你們最喜愛的── 自己。
將你的事交托主。我們較正確的應該說是︰在極度被遺棄的情況下,『將你生命的道路轉向上帝。』即是說,『讓 完全的照顧你。』在非洲森林的中心,大 李溫斯敦(David Livingstone)受毒虫的疫災,被飢餓所侵蝕,被野獸和野蠻人所折磨、並且厭倦奴隸買賣,最后他在壯年時死去,李溫斯敦每一天都重複念第五節,從其中找到力量支持他工作,知道上帝會有所行動﹗它說︰要記得,這是上帝的世界,不是你的,因此,放松吧﹗
對 存 盼望。向作惡的人動怒得不到任何好處;事實上,你所感覺的怒氣只會引致作惡。正如耶穌, 非常熟悉這詩篇, 說︰『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太五5),我們的老師現在再次重複這句話﹗
第十節的意思比起字面呈現的更豐富。還有片時可能是指『末世』,好象耶穌在約翰福音十四章十九節使用這詞一樣;即是說,這節經文的意思是,在死亡之外,惡人便會消滅。現在他們看來可能有福氣,不過這種情形不會持久﹗然而屬上帝的人福氣,屬于今生,也屬于將來。因此這裡我們事實上遇到耶穌所說另一句『第二種』福氣︰『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給你們了。』(太六33)假若主能笑惡人,正如我們讀到的,因為 知道他們將來如何,我們也可以如此作。
皮士禮(J. B. Priestley)寫道︰『假若我能得到一種我所沒有的德行,我想應該尋求聖經所說的「溫柔」。不是陰險虛偽的小人(Uriab Heep,譯者注,這源出于英國作家狄更斯小說大 科波菲爾),而是平靜謙卑的態度,一種不要求和期望太多的態度。』湯恩比(Arnold Toynbee)在他偉大的作品歷史的研究指出︰『這節經文(第15節),他們的刀,必刺入自己的心,這結局能在人類歷史中看到。』
一些箴言(卅七16-26)
我們的老師選擇了這些箴言來表達他的主題。箴言是沒有時間限製的東西,英國人說︰『驕傲在跌倒之前』,這句話流行于我們的文化中已有多個世紀。所以這裡所選擇的箴言能適用于古以色列的日子,也適用于我們的時代。
在第十八節,完全人的日子這句解釋了我們在第十三節所讀到那句與此相反意義的話,即惡人的日子將要來到。它告訴我們,上帝甚至關心我們細微的憂慮。第十九節用了兩句話來描述聖經中災難的大主題,例如飢荒,可能是一項審判,但是從其中,上帝所帶來等于一個祝福(參看太六25-34)。請留意在第二十節的卻字,是多么強烈的字。這節經文強調上帝的敵人存在的短暫,我們在以賽亞書四十章八節中讀到描述這樣的話︰草必枯干,花必雕殘,惟有我們上帝的話,必永遠立定。亦請看馬太福音六章三十節。
第廿二節再次指本詩篇的主題,一如出現在第九、十一節,以及后面的第廿九節。這是我們在舊約聖經中那些被稱為申命記派的文獻中所遇到的主題,即是︰只有兩條路在我們面前。申命記三十章十五至二十節將這主題以終極的形式宣告出來︰『我將生死、禍福、陳明在你面前。所以你們要選擇生命。』上帝宣告說,這裡沒有第三條道路。在第廿三至廿四節的話,也在箴言二十章四節找到回響。詩篇七十三篇也講及這兩節經文的主題,但是它問了一個問題,為何人會滑跌?一個人的腳步是上帝為他們所揀選的,無論是木匠、家庭主婦、老師、護士、工程師,或任何職業。雖然他滑跌,因為對一個罪人來說,這是很容易發生的事情。他要記 ,無論他可能跌下多么深,『在下面是永遠存在的膀臂。』(參腓四12)
在第廿五節是一位老年人的洞察力。這裡是年老的校長站在他的青年學生面前。人可以提出神學的理由,反對他的說話,但是他對神學並沒有興趣,他只是提供個人的見証,見証是基于一種信靠的生活。他能如此作,因為他正在天國裡生活,在那裡,他的鄰舍都是他的弟兄和姊妹,或許也是第廿四節的意思。在一個好的家庭中長大,他成為一個好市民,現在用同樣的信心,教養他的兒女。結果,他兒女現在成為他人的祝福。
更多箴言(卅七27-40)
第廿七節帶我們回到上帝在 子民面前曾定下的分界線上,然后補充說︰因為耶和華喜愛公平。喜愛 的兒女有倫理的行為,好象學校校長期望他的學生一樣。這意思即是倫理與宗教有關,你不能夠在教授『倫理學』時,只視為一種學校科目而沒有上帝,否則,人對倫理范圍的觀念便會完全依賴于當時的情緒和社會的價值觀。假若我們嘗試這樣作,我們便要放棄猶太教和基督教的傳統,兼且回到希臘的思想中,即『人是萬物的準繩』,而不是上帝啟示的旨意。標準修訂本在第廿八節說,惡人的后裔,必被剪除,好象是兒女會因他們父母的罪而受苦,這是誤導。這裡的『后裔』一詞應是種子,而不是兒女,所以它的意思是惡人不會有他們自己的后裔──他們的女人會變成不育。
第三十至卅一節節講及一些非常重要的事情。在舊約聖經,智慧並不包括有關科學事實的知識,但是它提及『怎樣去作』,好象人拿起工具一樣。智慧的人是那知道上帝心思的人,因為上帝曾藉妥拉啟示 自己,意思是,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人能擁有智慧,一如受過教育的人一樣。按照希伯來文,妥拉是舊約聖經首五卷書的名稱,兼且也包括摩西的律法。但是妥拉所論及比律法為廣,因為它包括對出埃及事件的了解(即智慧),即是說,上帝在那時作了些甚么事。故此,它不只是對十誡的認識。事實上,在他心裡認識這一切是真正有智慧的人的特征。或許我們的老師知道在耶利米書卅一章卅三節我們所找到的那些字句。
這是很有趣的事,不少有關登山寶訓的內容可以在這篇詩裡找到。在馬太福音五章十一節,耶穌說︰『人若因我辱 你們、逼迫你們,……你們就有福了。應當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這是在第卅二至卅三節所說的。第卅四至卅八節用更多的箴言表達出在這篇詩較早前所處理的問題,但是第卅五節令人有非常深刻的印象,我們可以意譯如下︰『我曾看見一個販賣毒品的百萬富翁的財富王國一夜間倒下』(參約壹二17)。欽定譯本這節經文的翻譯已成為英語一個通用語句︰『……邪惡的人,分散自己如一顆綠色月桂樹。』但是標準修訂本的翻譯較為正確。
副歌。好象其他的詩篇一樣,我們在第卅九至四十節用一段副歌,由 眾頌唱,作為結束,因此它是重複了主題。但是我們應該注意的,與那些『毒販百萬富翁』邪惡的作為不同的,義人得救這句子,使用陰性的格式,指出那些上帝曾首先使他們與 建立正確關系的人可愛的行動。因為在患難時上帝是『他們力量的源頭』(標準修訂本是營寨)。因此,輪到他們了,他們現在得到救主上帝愛的保護。 《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