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的君王(廿四1-10)
這首已有三千年史詩,教導歷代的人,在他們生活中,崇拜上帝應占絕對優先地位。在每個星期第一日,它是猶太人首項所朗誦的。普世的基督徒在升天日的節期使用它,而很多改革宗教會在聖餐舉行前誦唱第七至十節。
很有可能,它開始被用為詩歌頌唱,是當一大隊祭司和民眾在周年慶典中,抬 約柜進入聖所之時。甚至在沒有聖殿以前(撒下六12-15),大 就已經首先如此采用的。按傳統而言,約柜是由比撒列為摩西在西乃曠野時所造的(出卅七1-9),象征上帝在 的子民中間,與他們同在。非利士人曾擄獲它,因在那時,看來主再沒有與他們同在(撒上四11;五1)。后來,它再成為立約的約柜,首先對以色列,后來,對大 和他作君王的后裔(詩一三二8),都是上帝在愛和忠實中與他們有特別關系和象征。因為這樣,對上帝深深的感恩,看來這儀式是每年舉行,從君王至普通百姓,每一個人都會參予,作為更新對上帝的忠誠。
除此以外,目前所進行的是敬拜萬物創造者的行動,我們在創一章讀到有關 的作為。 並不是一個地方的神靈,不是耶布斯人在大 占領這城並使它成為『大 之城』前所敬拜的神靈。在那裡,現在這城市穩固屹立在它的盤石上,在諸世代開始之前,在地下沸騰無秩序的諸水上(出二十44)。這諸水提醒以色列民有關創世記一章二節所提及的混沌,上帝曾從混沌中開始創造生命和秩序。誰敢登這聖城的山,去敬拜那一位從那裡統治世界的上帝?
可能有一位特別的祭司代表,被派去對城牆外聚集的 眾宣告第一、二節。隨即有另一位祭司高聲叫喊。他以高聲問這問題︰『誰配進入和在這聖所敬拜呢?』跟 又有另一位祭司代表所有在場的人作出回答。
我們留意到這裡的資格並不是︰(甲)『你有沒有遵守律法?』或是(乙)『你有沒有完成所要求的獻祭?』這些資格是與一個人的意志有關。個人需要︰(甲)清潔的手,這是外在的記號,代表 內心的清潔,(乙)小心逃避任何明顯邪惡的行徑。
這已足夠為上帝所接納和祝福。因此,第三位講者明確宣稱,所有這樣的人將會受歡迎進入這行列,和進入這聖所。
當然,所宣布的兩項資格並不是對一位相信者而言,它們所指的,是那預備來敬拜的人,他盼望進入聖殿,雖然毫無疑問的,他仍然是一位罪人。就是早于一千年前,雅各的上帝向雅各所要求的,並不是完美的生命,而只是心志的真誠。這已足夠讓上帝賜福予一個人。人們相信,一個祝福差不多是以物質表現的,一些事物以能力的形式,從一個人轉至另一個人,好象當耶穌接觸患血病的女人一樣。這能力授予(tesdaqah)的恩賜一詞〔不是標準修訂本翻譯的『辨明無罪』(vindication)〕,是我們以前曾遇過的陰性名詞,它常常被譯作公義。所以第五節應該如此︰那位曾將他(接受祝福的人)放在正確地位(陽性的字)的上帝,在 的愛裡,現在已給予他力量,藉 他的愛,使他人進入正確(陰性名詞)的地位中(參看緒論──立約的上帝{\LinkToBook:TopicID=104,Name=立約的上帝})。那些舊約的字是何等深刻和動人,我們研究它們是何等的重要﹗若非這樣,我們會發現要明白新約中聖保羅書信裡所講的意義是很困難的。一個細拉在這時候發出來,是不足為奇的。
行列繼續前進(第7節),他們到達城牆的門前,此刻我們可能聽到兩隊詩班輪流的對唱。
第一隊詩班向城門說話,告訴它們大開門戶,讓榮耀的君王進入。然而這位偉大的君王只由一個六尺的小盒子來代表,這盒子名為立約的約柜。但是那細小的約柜已足夠完成上帝的目的。因這位榮耀君王的整個恩典計畫是以這盒子名為立約的約柜。但是那細小的約柜已足夠完成上帝的目的。因為這位榮耀君王的整個恩典計畫是以這盒子來代表。就好象在后來,同樣恩典的目的,只在一個人身上,便可向整個世界完全地啟示出來。
第二隊詩班在第八節上半節以一句話回答。他們問︰『誰是榮耀的君王?』
第二隊詩班在第八節下半節以一種有力的呼喊加入︰『 是全能者, 是永遠與邪惡的勢力戰爭的上帝。』我們知道這是一種強調,因為十誡刻在石版上,正靜靜的位于那小盒子約柜之中。
第一隊詩班現在高聲命令(第9節)大開城門,並且讓榮耀的君王進來。
但是第二隊詩班(第10節上半節)則再發出同樣的問題。敬拜者需要學習對上帝的信心,是得來不易及非自發的。他仍然需要確信和幫助。幫助來了(第十節下半節)。可能整隊的祭司和民眾,現正歡樂地以同一的聲音喊出這最后的兩句說話︰『萬軍之耶和華』(意思是同樣屬于以色列和神聖的軍隊)和『上帝是榮耀的君王﹗』
假若我們能在自己的地方教會關閉了的門外,重演這些古詩,這將會對我們明白上帝的恩典是一種好的經驗。除此以外,我們如此行可提醒自己,本篇詩也指向當天上耶路撒冷的城門(使用啟示錄的圖畫語言)永遠打開的時間,全世界的男人、女人和兒童都同樣被邀請進去。這種表達方式也會使我們留意到這奇異的事實,當擠擁的 眾在約柜后面雀躍地擁進聖殿的庭院時,榮耀的君王並不是從天上而來,而是從下面,從擁擠的 眾中來。
在一九三八年格拉斯哥展覽場開幕時,英王喬治六世要求頌唱第七和第八節,而馬麗皇后要求以聖喬治愛丁堡的音調演奏出來,因為這篇詩已用于一八五一年在倫敦舉行的大展覽會中。 《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