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帝的誡命為樂(一一二1-10)
這是另一篇離合體詩篇,與詩一百一十一篇一樣,它是用二十二行詩句所寫成的。這可能是一個很好的念頭;我們問問自己,在基督和新約聖經的亮光下閱讀這篇詩篇的時候,我們會把它改成怎樣?或會在這篇詩篇上加上多少東西?我們覺得需要改動,顯示出這篇詩篇是為仍然『在旅途上』的男女而寫的,我們中有很多人也是如此,雖然基督已經來了,他們仍未達到此認識。
敬畏耶和華,甚喜愛 命令的,這人便為有福。這是對的,但是對于那些仍『在旅途上』的人來說,這兩行詩的意思是甚么呢?這福氣的意思是否『叫人每逢主日享受救恩的感覺』,正如有些人認為這就是旅程的『目的地』呢?抑或是要實行上帝恩賜的『公義』(tsedaqah)(詩一一一3)呢?『敬畏』這一個詞語的希臘文phobia,可以在英文辭匯中找到超過七十五個合成詞,其中大多數是由心理學家和道德哲學家所創造,用來描述現代人面對多方面生活問題的基本恐懼。事實上,恐懼是今日精神健康的巨大威脅。一位兒童教育家曾這樣說︰『我們的孩子現正活在炸彈的風俗之中。』但是敬畏(fearing)耶和華的意思,是否像其中一種恐懼症一樣呢?它是否像在主后幾個世紀之時,經常告訴孩童要恐懼地獄之火的情況一樣呢?
希伯來的詩體經常使用兩句平行的句子,其中一句在某程度上用來解釋或補充另一句的思想。所以,在這處,假若這個人喜愛 的命令,他對耶和華的敬畏必然是一種歡欣的認知,知道上帝神聖的愛有令人畏懼的奧秘。
很可惜︰我們的詩人的歡欣有點兒自私。他在第三節中使用了tsedaqah,這一個詞語在詩一百一十一篇三節也有提及。他知道愛鄰舍的動力是上帝從天上給予他的恩賜,因為上帝首先愛他;但是他對周圍的貧窮人的態度,卻有點像『婦人的慷慨』。他是那被(非常錯誤地)稱為『新教倫理』的一個例子。對于很多人來說,命令是這樣的︰『要良善,這會使你的事業成功。』所以,他相信正直人在黑暗中,有光向他發現,這光會向他照耀。他知道他要將這愛分給他人,但是對于他來說,這只是一張慷慨的支票,以表現他有良好的動機。因 這行動,他可以肯定地說,施恩與人的,這人事情順利(5節)。
然而,這一句話的希伯來文可以有完全不同的意思。它是說︰『一個人是良善的,因他滿有恩慈地施予他人』,好象上帝 自己有恩惠、有憐憫、有公義(4節)一樣。肯定的,這是一種新的施舍行為,是直接從上帝自己的內心發出的。在上帝還沒有將命令(1節)給予摩西以前,誰會想到有這樣的事在世上一切文化和文明之中呢?今日,在回教的信仰中仍然有『施舍』Alms-giving,阿拉伯文的意思與tsedaqah相同。
直到這一點,詩人已從他所表達的思想中學到一些功課。在第九節,他說︰他隨意施舍,不單是將 濟給予貧窮的人。這個動詞真正的意思是『散發』,好象將銀錢拋進一 小孩子之中,並沒有看 誰拾得銀錢而得利。這行動給惡人看見,便使他們激怒。但是上帝尊崇這位公義人的行為。上帝將他的角高舉,大有榮耀。我們會懷疑詩人是否明白,為甚么上帝向這一個人行了這樣的事情,因為他剛說(8節)︰他心確定,直到他看見敵人遭報。這些人大概是指『惡人』。上帝做了這事,因為上帝是(我們再看4節)有恩惠、有憐憫、有公義的。雖然一個好象我們的詩人一樣的人,仍然不明白這是甚么意思。正如這首詩的結語所說的,最終的結果是惡人的心愿要歸滅絕。他已軟化了,因為在這種奇妙的恩典之前,他已再無面目了。于是這篇詩篇結束時這樣說︰不要在惡人身上浪費你的憐憫,因為對惡人最終仍是無濟于事的。 《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