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第一百零七篇


第五卷

六篇短文(Ⅰ)(一○七1-22)

這篇詩篇綜合了詩篇一百零五篇和一百零六篇的主題,它要提醒來參加崇拜的人,詩篇第四卷的結論是何等的奇妙﹗它所布置的這個環境,可以被稱為啟示的新一頁。詩一百零六篇廿六節有這幾個詞語︰在曠野。這是民數記希伯來文的名稱,也是妥拉(Torah)的第四本書。假若我們來到古時的會堂,我們會聽到人們朗誦詩篇的同時,有人公開地宣讀妥拉的第五本書──申命記。申命記是他們在迦南定居以后才完成的。同樣,與申命記平衡的詩篇第五卷,描述以色列人經歷了被擄之后,再一次回到『迦南』,並在此定居之后的生活。關于詩一百零七篇八節,請參閱耶卅三章十一節。

第一至三節。被擄的日子已經過去了。詩一百零六篇四十七節曾為迷失的羊代禱,現在已返回羊 ,從四方聚集而來。回家的路程是否容易呢?詩人用了一連串的短文來回答這個問題,每一篇短文都是一幅文字的圖畫。在這些短文中,我們看到了不同的羊 ,他們都是在極大的困擾中。然而我們要記得,這些短文描述了在上帝的眷顧下,我們尋找天上耶路撒冷的家園時,我們共同面對的旅程。因此,當我們讀這篇詩篇的時候,就好象讀天路歷程一樣。類似的情況,也會出現在任何地方的所有人身上。

第四至九節,第一篇短文。第一幅圖畫是描寫憂愁的回歸者,正在橫過敘利亞北面的沙漠,他們在掙扎,又飢又渴,為要到達他們古老的家鄉。我們看到他們在極度缺乏的情況之中。我們得悉他們在苦難中哀求耶和華, 從他們的禍患中搭救他們。那是上帝行動的第一步。 從他們困苦的情況中搭救他們。但是, 的第二步有積極的一面。 領他們行走直路──因此他們不會在沙丘中迷失﹗──使他們往可居住的城邑(參看耶卅一23-25)。雖然可居住的希伯來文是moshav,它可以指任何一處舒適的地方,但耶路撒冷當然是這裡所指的城邑。這幅特別的歷史性圖畫于是被普及化,可用來指在掙扎中,要經過生命中的曠野到達上帝之城的任何人。這幅圖畫不單被普及化,而且也被靈意化,特別是論及飢渴的時候。所以第八節恰巧合適用來描繪這幅圖畫的結尾︰但愿因耶和華的hesed(慈愛)稱贊 。當 的子民又飢又渴和迷失的時候, 的慈愛不會停止。

第十至十六節,第二篇短文。在這副畫架上,畫了一幅被擄至巴比倫的圖畫。賽四十二章廿二節只用了一節的詩歌來描述他們的困苦。但是我們的詩人宣稱,他們所受的苦楚,是他們應得的報應,因為他們違背了上帝的話語(或者可能是『應許』),輕視至高者上帝的旨意和計畫。 曾為他們的生命,透過摩西將這旨意和計畫啟示出來。(請注意,這段經文有很多內容可以在申命記中找到,通常申命記是與這篇詩篇放在一起來讀的。)正如我們在申命記所發現的一樣,在上帝的『計畫』中有一個事實,新約聖經將它概括為一個『十字架』。雖然有這個歷史的事實,但是今日仍有很多人完全不能在事情背后找到任何意義,他們寧愿引用亨利福特(Henry Ford)的話說︰『歷史只是一件該受咒詛的事,重複地出現。』于是他們在苦難中哀求耶和華, 從他們的禍患中拯救他們──與第六節所用的文字相同。在這一次,上帝積極的行動就是折斷他們的綁索(無論這些綁索是由鐵造成,還是一些捆綁人理智的東西,事情都是一樣的)。第十五節重複了第八節,而第十六節指出上帝拯救 子民的時候所做的事情。

事實上,我們曾按這篇短文的主題創作詩歌,這証明了聖經中任何一個特殊的歷史情況,可以成為后世所有人的幫助。例如,華滋(Issac Watts)的一首詩『愛主的人齊來,放開喜樂心懷』,是基于這篇詩篇的第八、十五、廿一和卅一節所寫成的。而蒙哥馬利(James Montgomery)所寫的『抬起頭來,銅門打開,鐵閂已被砍斷』,受了第十六節的啟迪(還有詩廿四)。

第十七至廿二節,第三篇短文。這一次,我們看見一幅描繪足不出戶之人的圖畫,特別是那些因為患病而需要留在家中的人。當然,這幅圖畫可以應用在任何地方任何一個人身上。我們注意到,這段文字所描繪的圖畫將疾病和罪連在一起。一些人因自己的過犯成為愚妄人,他們可能曾經服用藥物、或是醉酒、或只是暴飲暴食、或者患有性病。然而,就算這樣的愚妄人,他們都不會在上帝的愛和眷顧之外。這一次, 發命醫治他們(比較詩一○五\cs1619)。詩卅三篇六節(如創一)已告訴我們,上帝的話控製了大自然。在這處,上帝的話醫治人。它救他們脫離死亡,就是他們將要跌進陰間的深處。他們無論如何會感恩,但是我們感到快慰,因為我們知道了詩人所認識的︰感恩應該是高貴的行為﹗

六篇短文(Ⅱ)(一○七23-43)

第廿三至卅二節,第四篇短文。一些被擄的人顯然已成了成功的商人。他們可能現正前往紅海,或在希臘的島嶼之間經商。但在這處,他們正返回家鄉耶路撒冷。他們渡過大海時,所遇到的危險,與回歸者橫越沙漠所遇到的危險是不同的。在最初的四篇短文中,我們看到的圖畫是︰上帝用苦難和損失來達到試煉的目的。在這處,我們看見的是一幅描寫海上風暴極生動的圖畫。這個次序如下︰(一)他們的智慧無法可施。上帝等待,直至他們最終發現他們不能拯救自己。(二)正如第六、十三和十九節一樣,于是,他們在苦難中哀求耶和華。(三)上帝首先采取的消極行動, 從他們的禍患中領出他們來。(四)當 拯救他們離開以后,隨 而來的是上帝積極的行動, 使狂風止息。(五) 就引他們到所愿的海口(比較7、14、20節)。這幅圖畫最后的部分,向我們指出,這些商人抵達了耶路撒冷,他們登上聖殿去敬拜,他們在民的會中尊崇上帝。

讓我們再一次留意︰(甲)正如我們在創一章二節和可四章卅七節所看到的,必有風浪在前,然后才會平靜。(乙)因此,上帝有能力的作為,用『風浪』來懲罰以色列,只是為了達到目的的一種手段── 就引他們到所愿去的海口。(丙)舊約聖經沒有在『教會』和『國家』中間劃分界線。在第卅二節所提及的長老,是在人民中『民主』選舉出來的代表。他們經常坐在公會中,可能也經常坐在聖殿的外院裡。其中一些長老看來是代表一些鄉村的 體,他們和他們的朝拜者每年三次來到耶路撒冷過大節。在鄉村裡,長老好象是『地方執政官』。因此,他可以將他鄉村裡人民的思想和觀點帶到首都來。在被擄之前,這些長老的公會聚在一起,是要給予君王意見──假若他樂意接納他們的意見的話﹗他們也一同決定有關聖殿的事宜。在被擄之后,這些長老的公會成為了國家的管理體製,從屬于省內波斯總督的權力之下。從一個真實的意義來說,我們有的是一個『神治的公會』,而不是一個『民主的公會』。然而,我們西方政治體系的先祖,是從這個以色列人的政體而來,遠超過那所謂希臘古代的民主體系。在雅典,只有自由的男人(非女人或是勞工或是外人)有投票權,只有自由的男人才能成為那城市的市民,而不是那國家的公民。雅典式的民主,是南非種族隔離政體的先祖,而不是其他西方模式的先祖。

在創一章,我們看到上帝創造每一件事物, 看 是好的;然而,在海上的風浪怎可能是『好』的呢?它是好的,只因為上帝看它是好的。因 可以在這種情況下對一 受驚的海員顯出 的愛顧。這個場合有豐富的意義, 看它不是驚恐的時刻,而是一個機會,讓一 受驚的子民經歷 愛的保護。

第卅三至卅八節,第五篇短文。直至現在,我們已看過四個比喻性的圖像,談及有關上帝為 立約的子民所做的事情。第五幅圖畫很不同,在其中,我們看到大自然的一切都在受苦,而且是在上帝的命令下受苦。我們發現這可怕的事實,這苦難是由人的罪惡所引起的結果,而不是由于大自然本身的邪惡。舉例來說,人要到幾時才知道侵蝕並不是一種不幸,而是一種罪惡?在很多個世紀中,人實在創造了世界的沙漠。但是上帝能勝過人類基本的『邪惡』本質(這是34節罪惡這詞語的意思),並將人類誤用自由所帶來的過程倒轉過來。上帝能使沙漠再一次變成沃土,可以生產食物,可以使人再次定居下來,再次在 賜福之下生活,這是他們曾失去的土地。上帝的創造是不能想象為死的物件,直到近年,科學家才向我們顯示出,物質的最小的單位不是靜止的,它繼續與其他單位接合起來,用新的形式和在新的位置上繁殖和創造出新生命來。詩人說︰ 又賜福給他們,叫他們生養眾多。然而,人不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他不只是『光滑的猿猴』。上帝把人安排在大自然之上和在 之下(創一),因此,人的管理與上帝的管理必定是相類似的。所以很明顯,當中必定有愛的動力。

上帝愛我們人類,好象 的兒女一樣。蚊子能夠繁殖,然后死亡。但是上帝所關心的,是另一種創造物──人類,是否在飢餓之中?布洛諾夫斯基教授(Professor J. Bronowski)如此寫下︰『人類必定有獨特之處,假若不是這樣,鴨肯定會教人怎樣生活,而老鼠也能寫有關教授怎樣用它做實驗的文章。』

第卅九至四十二節,第六篇短文。上帝面對大自然,能從沙漠地生產出新生命來(我們記得,沙漠是『起初』之時那邪惡的混沌的象征)。以同樣的方法, 也這樣面對人類的本性。假若人,甚至是那些在高位的重要人物,選擇要行走錯誤的道路(把它與耕地變成沙漠的觀念作一比較), 使他們在荒廢無路之地漂流;那即是說, 讓他們走上他們自己選擇的錯誤道路,因此他們會下到世界中『地獄般』的沙漠裡。 卻將窮乏人安置在高處,可與 在死亡之地喂養飢餓者互相對照(36節)。所以第四十一節出現了整本舊約聖經所作的偉大的認信︰上帝不單照顧這么多的個體『靈魂』, 也照顧以家庭為單位的『靈魂』。事實上,在這亮光下,我們明白基督來臨的意義,就是要組成第一個神聖的家庭。

這篇短文的結語,向我們顯明正直人的歡喜,而罪孽之輩,好象在扮演魔鬼的角色,在驚訝和羞 之中,塞口無言。

第四十三節。最后,詩人說︰假若你有智慧,請思想這些文字圖畫的意義,也請注意,它們如何顯出耶和華的慈愛。 《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