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珍
【詩一百零二6~7】「我如同曠野的 鶘,我好象荒場的 鳥;我儆醒不睡,我像房頂上孤單的麻雀。」
你無法明白這節經文,除非你體會到 鶘帶著它的食物, 鳥在夜裡睜眼不睡,麻雀兀自儆醒;同樣地,基督徒也當帶著他的食物──聖經,睜眼不睡,兀自儆醒。─ 慕迪《有福的盼望》
被擄時期將要結束(一○二1-17)
第一至十一節,我的呼求。這篇詩篇的第一節是我們今日的禮拜儀式中常用的一句話。假若我們要求上帝容我們的呼求達到你面前,我們不應該將這節經文獨立來使用,而要繼續讀下去,看看這呼求的全部內容。我們將會發現這位詩人所講的說話是非常熟悉的,因為呼求的大部分內容是從其他詩篇中摘錄組成的。這當然是一種禱告的好方式,使詩篇盡量用在我們身上,並且將這些文字和觀念切合我們自己的處境。
在詩八十六篇七節,我們注意到日這個字的意思,像這處一樣,它不是指未來的二十四小時。它所指的是一個人經驗中的一刻,這一刻有永恆的意義,並且在我們生命中是非常重要的,正如我們都會清楚記得我們結婚的那一天一樣。而這位可憐的以色列人,當他想起流浪在數百哩之外的巴比倫,被逼作勞役的時候,就好象落在一個完全和徹底的痛苦之中。更壞的,就是他相信他的憂傷是來自上帝的,所以痛苦也是永恆的。當他的骨頭因發熱而在燃燒的時候,他被逼去工作。這個時候,他的『思想』(心)受到感染,他記不起今天或昨天所發生的事情,就好象草在沒有雨水的時候便會死去。他沒有胃口,身體消瘦。禿鷲(6節)的古老翻譯是鵜鶘,而『如同曠野的鵜鶘』這句句子也成為了英文的一句諺語。中世紀時的教會甚至用鵜鶘來作為基督的一個象征。但是這個詞語是指一種人們不愿接近的不潔的雀鳥。在第七節雀鳥這個詞語實在是指麻雀(譯者注︰和合本已將它譯成麻雀)。麻雀是 居的動物。它們飛進我們的花園時,永遠不會單獨而來,總是聯 結隊的。但是我們這位可憐的被擄者,他在晚上仍然醒 ,感到自己在一種難以想象的孤獨情況下,好象一只孤單的麻雀被遺棄在房頂上一樣。他繼續用一種東方的比喻來說話,他描述他的情況好象被人詛咒,被上帝拾起來,又被摔下去一樣。
跟 ,我們發現他已成為一個低下和可憐的人,他甚至要說,這全是上帝的錯誤。他說,由于你的惱恨,使這些事發生在我身上。他想及上帝本是光,但卻相反地將他帶進傍晚時來臨的黑暗之中。正如草沒有陽光便不能生長,現在,他宣告說,我也如草枯干。
請注意,我們並不知道這首悲哀的詩的背景。只是我們將這位可憐的人擺放在被擄往巴比倫的人中。但是對于今日世界上數百萬這一類人來說,這幅圖畫與他們的情況非常相似。從那些在很多貧窮地區做難民救援工作的人員所拍攝的影片中,我們看見那些骨瘦如柴的軀體和他們腹大便便的嬰孩。我們會十分驚愕,當我們想到眾多受苦的人 中,很多是信徒,並且是教會中的同工;我們又想到他們也有可能曾閱讀這篇詩篇﹗他們在拍攝這些影片的當兒,真實地說出這些說話,使我們觸目驚心︰因你的惱恨和忿怒,你把我拾起來,又把我摔下去。我們這些可憐的弟兄,不單是身體方面,而且是心志方面和靈性方面,都處于這種無法忍受的情況下,他們仍能有盼望嗎?頃刻間,我們的詩人好象跌進那些相信假神的人為他而設的網羅中。正如莎士比亞在他的劇作李爾王(King Lear)所說的一句話︰『正如蒼蠅喜歡走到愛玩的孩童處,我們則喜愛假神。』
第十二至十三節,但你必起來。當我們的詩人在極度失望的時刻,他勇敢地呼叫︰惟你耶和華必存到永遠。耶和華仍然為王。無論是對摩西或是大 , 的名都是一樣,存到萬代。耶利米哀歌第五章第十九節是在被擄的時期寫的,它的作者勇敢地說同樣的說話。在古時,你曾起來,你會再作一次。我在急難的日子(2節),即在我力量范圍的盡頭,正是你的『時候』。耶和華,請你彰顯你母性的愛(這是希伯來文『憐恤』的意思)憐恤錫安,上帝的子民。正好在歷史中的這一個時刻,上帝的子民痛哭地說︰『主耶和華離棄了我,主忘記了我。』上帝興起波斯的君王古列大帝,從巴比倫的捆鎖中釋放子民(參看賽四十五1-7)。對于他們的痛苦,耶和華回答說︰『婦人焉能忘記她吃奶的嬰孩?不憐恤她所生的兒子?即或有忘記的,我卻不忘記你。』(賽四十九14-15)
現在,日期已經到了。按 字面的意思,『相遇的時刻來到了』。就是上帝與錫安相遇的時刻,也是說將會在以色列人能經驗到的時間與空間中出現。現在我們看到,為甚么這篇詩篇被放在這裡──在上帝采取行動,使以色列得自由之后?因為它也要告訴我們,上帝已同樣使我們得到自由。
第十四至十七節,上帝將臨的前奏。第十四節因為這個連接詞並不是與第十三節相連的(譯者注︰和合本沒有譯出)。在這裡,我們開始了一句新的信仰宣言。我們知道日期已經到了,現在我們可以將余下的事情交給上帝。就是這個緣故,我們的詩人感到心裡得到自由,他能安靜地追憶往事。
他承認,這些可憐的被擄者都是你的仆人,他們喜悅她的石頭,並且『想念』(而不是可憐)錫安倒下來磚瓦的塵土。康納(Ralph Connor)于一八八三年畢業于多倫多大學。他完成了考試后,躺在草地上,思想這節經文。他如此寫下︰『直到那時刻,我從沒有夢想到這些石頭和塵土是多么可貴的。』錫安是雅巍(Yahweh)的城,我們的詩人相信,為了 自己名的緣故,上帝必會在世人眼前重建錫安,並且將 的榮耀顯現在這重建的聖殿中。 的榮耀包括了 確實垂聽窮人的禱告。窮人這個詞語實在是一個很少出現但是非常有力的詞語,它的意思是指『那些被剝去衣服,赤身露體的人』。
上帝不會改變(一○二18-28)
我們先停留一會兒,看看我們剛才所讀這段經文中的兩點。(一)我們已注意到,我們毋須將那幅貧乏和絕望的可怖的景象視為天意,將它與被擄至巴比倫的恐怖事情扯在一起。這點與全本聖經所啟示的方法是一致的。那位從耶路撒冷到耶利哥的人,他被賊人傷害;但是這些事情也可能發生在任何地方任何危險的路上;而那位良善的撒瑪利亞人也可以是一位良善的祖魯人,或是一位良善的瑞典人。所以我們可以大膽地將這位詩人的經驗應用在任何個人身上,無論是古代的人或是現代的人,任何的國家,古代的或是現代的也都可以。(二)這位詩人最后怎樣得到回歸呢?在他極痛苦的時候,甚么事情能給予他盼望呢?就是這個事實──上帝不會改變。上帝在古時曾拯救 所愛的人,毋須置疑, 會再次如此行。因此,我們注意到,喂飽難民營中飢餓的人,雖然也是善行和必要去做的事情,但這並不是上帝對這些人的需要所作出的回答。『行善』而沒有同時傳揚『好的信息』(這是世俗的人不能容易明白的),這並不符合上帝所啟示的旨意。
第十八至廿二節。記下這事情,並不是要褒揚那些相信最后能看見錫安城的幸運兒,乃是為后代的人,將來受造的民,要贊美耶和華。任何經濟的政策,要使后代的人為這世代的人付上債務,這基本上是錯誤的。詩人說,寧可讓這世代的人告訴他們的后裔,上帝實在已使他們得享自由,沒有一項的抵押需要他們的子孫清還,不管是恐懼、驚恐還是痛苦。這句說話的意思,就是在將來的日子,我們的子子孫孫將會是自由的人,他們自由地聚集在耶路撒冷,一同敬拜耶和華。所以他說,要記下這一個日子;耶和華從天向地觀察……要釋放將要死的人(參看拉一1-4)。除此以外,因為還有其他的人也將會相信這事情﹗世人都犯了罪,因此,所有人都將要死亡。所以,詩人認識到上帝的饒恕和更新的具體行動,其初步成果乃是 聚集了所有的人(22節)。
第廿三至廿八節。上帝並不是輕輕揮舞 大能的手,便使 的國來到。無論我們的詩人或我們自己,在前面的路上都公正地豎立了一個十字架──豎立在中道中。在第廿四節,詩人大膽地使用這樣的說話︰『當我看見這十字架的時候,我便哭泣起來了。「當我只有三十三歲的年齡,為甚么要我面對死亡呢?上帝啊,你有永生,為甚么我不能達到你所定一般人能達到的壽數呢?」』『你的國度只能透過背負十字架而來,這是不錯的,但是為甚么需要我呢?為甚么我也要背負我的十字架呢?為甚么我不能夠多活一點時間,以致我能平安回到耶路撒冷去,而要在中道中遇見十字架呢?』
我們的詩人所做的,是將 眾的經驗個人化。索忍尼辛(Alexander Solzhenitsin)在他所寫古拉格 島(The Gulag Archipelago)也作了同樣的事情,在這本書中,他描述了在這 島上千萬人逐漸衰殘的經驗。因此,我們自己個人在這世界的邪惡勢力裡的經驗,也由這樣一篇詩篇向我闡明出來了。
但是我們的詩人很快便重獲信心,並不是由于想起他那可憐和渺少的自我,乃是想起上帝的偉大。他引用一些被擄前的人所作的詩篇。無可置疑,這些都是他心中熟悉的詩篇(正如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時候引用詩廿二篇一樣),他曾向那些在貧乏中與他一同受苦的同胞誦讀。他記起這基本的道理──上帝永不改變。上帝對摩西說了甚么話呢?『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這詞語描述上帝的母愛)的上帝,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hesed)和信實(emet)。』你就是 了。因此,我們可以絕對肯定,我們的子子孫孫要長存。這地是短暫的,被擄的憂愁也是短暫的。但是上帝是永恆的,因此,我們的子孫『在你的同在下』(標準修訂本譯作在你面前)必定會長存。我們記得希伯來書第一章十至十二節曾引用這段有關信心的偉大經文。在那處,它被用來闡釋基督永恆的工作。 《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