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 贊美的祭
詩篇原名Tehillim,贊美之意,字根有發光,變得光明之意,對于神之意是彰顯照射展示神的威嚴、榮耀、良善。
若是每天以禱告的心讀五篇,一個月可讀完。若與內心有共鳴之經節,當停下來默想,化為禱告。
大綱︰
根據摩西五經編排,首篇為詩題,結 于贊美詩。
卷一、1~41篇︰ 創世記,神的旨意,要人成為 的居所
卷二、42~72篇︰出埃及記,神的救贖工作
卷三、73~89篇︰利未記,幔內的生活,神的道路
卷四、90~106篇︰ 民數記,行程中神的腳步引導
卷五、107~150篇︰申命記,神的話語是生命是靈
本卷有41節敬畏神的人的福分,列出41節仔細默想,神對敬畏神的人的應許。敬畏是因愛而懼怕神的不悅,絕不在神引導的之先任意妄為。敬畏神的人是晝夜思想,愛慕 的話(一2),這是生命不枯干的秘訣。親近神不住的禱告,與神分不開的人,神必保守他的心懷意念,且有意外的平安(腓四6)。
司布真稱詩篇是大衛的寶庫,先讀過撒母耳記大衛的歷史,來讀詩篇,可見他在神的手下的經歷的拆毀和建造,內心對神細嫩的反應。
在詩篇裡旅行,知道那是流奶與蜜之地,如同皇家大宴,天上食糧,忍耐的學校,靈魂的獨白,苦難的結晶,夜間的歌唱,良心的明鏡,玫瑰花園,珍珠島,靈修樂園,詩情聖地。
一一九83 啟示出讀經的人如同煙熏的皮袋,十字架對付、拆毀的工作,外體毀壞,形容憔悴,煙熏黑灰,裡面的酒越來越香 基督內住莫大的能力不斷擴展(林后四16),從破碎的瓦器裡沖出來,使字句成為精意,生命;神的話就是生命(約六63)。接受十字架,順服的人,讀經成為實際,靈裡細嫩透亮,活出基督的生命。
新約引用舊約283處,其中116處引自詩篇。
有16篇是彌賽亞詩篇,預言基督道成肉身, 的升天,再來。
第二篇︰千年國度基督為王掌權(徒四25~28;來五5)。
第八篇︰基督道成肉身比天使暫時小(來二6~8)。
廿二篇︰基督是好牧人,為羊舍命,詳述十字架的苦難(約十11)
廿三篇︰基督是群羊的大牧人,拯救我們的靈、魂、體,全然成聖。基督徒三個靈程實際的經歷(林后一10;帖前五23,一9~10;來十三20)。
廿四篇︰基督是牧長,榮耀的王要再來(彼前五4)。
四十篇︰基督順服至死,身體為遵行神的旨意(來十5~7)。
四十一篇︰基督被門徒所賣,同桌人腳踢之(約十三18)。
四十五篇︰基督榮耀之王的尊貴與權柄。神兒女的二件衣服,客觀上金衣,基督為義;主觀上錦鏽衣,活出基督生命的行為。
六十八篇︰基督升天后二大工作,擄掠仇敵,建造 的教會。
六十九篇︰基督受苦難,遭厭棄,被出賣,降卑至死(賽五十三章,腓二8)。
七十二篇︰基督千年國度公義的掌權,審判的權柄(約五22;啟廿一24)。
八十九篇︰大衛的約,預指基督是神設立的承受萬有者,永遠的寶座,教會的長子,最高的君王(路一32~33)。
九十七篇︰基督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啟十九16)。
一零二篇︰主的受苦至死升為至高(腓二9)。
一一零篇︰基督掌權,國度生命的豐盛。
一一八篇︰基督十字架的苦難達到榮耀的途徑(彼前二6)。
「敬畏」41次︰
1. (五7) 憑神豐盛的慈愛進入聖所,存敬畏的心,下拜神
2. (十五4) 與神同住的義人,尊重敬畏耶和華的人
3. (廿二23)敬畏神的人贊美
4. (廿五篇)在敬畏神的人面前還愿
5. (廿五12)神必指示敬畏 的人,當選擇的道路(約七17)
6. ( 14)神把秘密指示敬畏 的人
7. (卅一19)敬畏投靠 的人,神在世人面前施大恩惠
8. (卅三8) 愿全地都敬畏神,懼怕
9. ( 18) 神看顧敬畏 的人,脫死亡,勝飢荒
10. (卅四7) 神的使者四圍安營,搭救敬畏 的人
11. ( 9) 聖民當敬畏神
12. 敬畏 一無所缺,以基督為滿足
13. ( 11) 敬畏神的道是舌頭不出惡言,不說詭詐話,離惡行善
14. (五十五19)不改變不敬畏神的人,神必苦待他
15. (六十4) 賜旌旗給敬畏神的人,為真理揚起來
16. (六一5) 產業賜給敬畏神的人,基督為產業
17. (六六16)敬畏神的人聽從神的作為
18. (六七7) 神賜福我們,地的四極都敬畏
19. (八五9) 救恩與敬畏神的人相近
20. (八六11)求神使我專心敬畏 的名
21. (九十11)誰按著你該受的敬畏曉得你的忿怒
22. (一零二15) 列國要敬畏神的名
23. 世上諸王都敬畏神的榮耀
24. (一零三11) 神向敬畏 的人慈愛如天地之高
25. ( 13) 神憐憫敬畏 的人如同父母
26. ( 17) 神憐憫敬畏 的人到永遠,就是遵行 命令的人
27. (一一一10)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原則
28. (一一二1) 敬畏神喜愛 命令的人有福
29. (一一五11) 敬畏神的人依靠 ,作幫助作盾牌
30. ( 13) 無論誰敬畏神必賜福
31. (一一八4) 敬畏神的人說 的慈愛永遠長存
32. (一一九38) 堅定敬畏神的人的應許
33. ( 63) 與敬畏神守神話的人作伴
34. ( 74) 敬畏神的人歡喜仰望 話的人
35. ( 79) 敬畏神的人歸向我,就知道你的法度
36. (一二八1) 敬畏神遵行 道的人有福
37. ( 4) 敬畏神的人必享勞碌,事情順利,妻兒滿堂
38. (一三零4) 神赦免人為叫人敬畏
39. (一三五20) 利未人敬畏神要稱頌 (瑪二5)
40. (一四五19) 敬畏神的人,神成就他們的心愿,聽他們的呼求拯救他們
41. (一四七11) 耶和華喜愛敬畏 ,盼望 慈愛的人
「尊重我的,我必看重他;藐視我的,他必被輕視。」(撒上二30)藐視我的,一個也不得進迦南(民十四23)。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作者簡介
詩篇注釋(上、下冊)作者賴特曾在蘇格蘭地區牧會,一度至匈牙利的布達佩斯宣教。其后任教于丹尼丁諾斯學院與蘇格蘭麥考米神學院,繼后擔任斐濟太平洋神學院第一任院長。退休后即住在紐西蘭。相信他的作品能對神學生,教牧人員及平信徒提供得力的幫助。
詩篇緒論(上)
『打開詩篇,就好象打開了自主前一千年至今,每一世紀世界各國信徒崇拜的門。』當我們想到,今日的教會在組織與神學的重點都各有不同時,這是何等具挑戰性的聲明。然而我們有詩篇這本共通的書。一間教會可能以單調的音律頌唱詩篇,另一間教會可能以有節拍的方式來頌唱;一處聚會的人可能與牧者高聲啟應朗誦,另一處聚會的人可能只是聆聽一班有天才的歌詠團有力的演繹。但是無論用何種方式,我們在公眾崇拜時,都會使用詩篇,我們同樣知道在家中靜靜地閱讀詩篇的價值。
詩篇一詞,希伯來原文只是歌曲的意思。它本來並沒有任何特別之『宗教』意義,因為對于希伯來人來說,整個生命均屬于賜予生命的上帝。然而所有的詩篇都是對上帝講話,或是說出上帝愛的旨意和目的。有些是直接向上帝傾訴心裡的不滿;有些是個人對罪惡的懺悔,詩人知道罪惡使他與上帝隔離;有些是當詩人感受到被恩典所覆蓋時,在驚奇中所作出的贊美。有些看來是在病榻中所作的,有些甚至在死亡邊緣所作的。有些是聚會的詩歌,與我們現代詩歌的形式一樣;有些是回顧上帝慈愛引領 的以色列子民的長遠故事,這些事經歷了多個世紀,所以它們能引領歌唱者,對將來有堅定的信心的宣告。有些是環繞 王的身分,他在以色列人的思想和上帝對 子民的計畫中,占一個很特別的位置。有些是因聖城耶路撒冷的美麗與重要而歡呼,而上帝所揀選的君王的統治,亦從這聖城開始,終有一天,他會統治全地。有些是為了上帝所恩賜的律法而歡欣,因為知道它是每個信徒路上的光。有些是驚訝的站在自然的奧秘前︰雷暴、地震、雀鳥的移棲、堂皇巨大的黎巴嫩松木;但是這些詩篇都常常承認(自然界的奇異)力量是在上帝的手中。
{\Section:TopicID=103}恩典為先
簡單來說,詩篇表達一種對上帝的恩典有深度的醒覺。每一位詩篇的作者均意識到,無論他是怎樣,他所思想、感覺和相信的,完全在于那位在他生命中首先行動的上帝。他留意到上帝曾藉 在古時所『作』的,即我們從舊約最初的作品裡所閱讀到的行動中, 向以色列啟示了自己。為人類的原故,上帝創造天地,上帝對亞伯拉罕、以撒與雅各,啟示了自己和 摯愛的計畫。故此在此時,在后來的世紀,詩人能回顧過去,並且稱上帝為『列祖的父』。上帝曾經藉摩西的手,拯救詩人的祖先脫離埃及為奴的境況, 曾帶領他們,經過紅海的風暴和曠野流亡的危險。上帝也曾給予他們屬于自己的土地,就是他們現在居住的地方。此外,藉 摩西,上帝曾給予以色列律法,在詩篇中,即妥拉一詞,而基本上是教導之意。但是由于它是指上帝的教導,自然地它亦可解作啟示,啟示上帝的心思與目的。詩人均深深的感謝一切上帝藉 妥拉呼召他們所作的事情和所要達成的目的。
但是還有,上帝曾從地上萬國中揀選以色列,成為 自己特別的子民。隨 上帝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創十七1-8),上帝在西乃山腳下,與以色列全民立約(十九3-6), 曾宣告說︰『你們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你們的上帝。』當上帝向摩西啟示自己時,所用的名稱是雅巍,這個純粹希伯來的名稱,從沒有被謹守舊約的猶太人讀出來,原因乃是出于對『名字』的尊敬。他們以『主』代稱雅巍。今天,每日研經叢書所采用的標準修訂本聖經,在翻譯詩篇時也是以主代稱雅巍。耶和華這個語形,只是六百多年前,印刷第一批英文本聖經時,對雅巍這個字的拼字而已,現在已知道是不正確,並且不應繼續沿用。
{\Section:TopicID=104}立約的上帝
因為主是立約的上帝,在詩篇中一些言語,只有以『立約的語言』才可以明白。立約的觀念現今已很清楚,當學者留意到在摩西的時期,勝利的君主都有強加立約的條文在他們所征服的人民身上這種習慣。摩西的『約』就好象古代近東所表明的一樣。然而主與以色列所立的約,與那些強加的,例如說一個巴比倫君王加在一位小王子身上的,兩者是不同的。它的內容在世界歷史中是完全新的。假如我們想象上帝與以色列所立的約,好象是一種和約,我們便能以一個椰子描畫出來。果實的梗殼便是立約的條文,正如一對新人在婚禮日子所簽署的婚約,但是在裡面可吃的部分更為重要,就好象那對新人所說的承諾︰『無論是富貴或貧窮,是患病或健康……直至死才將我們分開。』
Hesed這個希伯來字,在舊約中用來描述主所立的約之內容,包括︰上帝為以色列所作的,在以色列中和透過以色列為世界所作的。除此以外,在立約中,上帝還期望以色列為 作出回應。當一六一一年古舊的詹姆士王欽定本譯者碰到hesed這個字,他們並不太清楚正在處理一個立約的名詞,故此他們並不能識透它基本的意思。他們用了四十五個不同的英文字來翻譯它。在詩篇中就出現不少,例如憐憫、良善、仁愛、慈愛等等。但是我們亦不需要因我們已掌握到它的正確意思而自夸,因為這個字所要表達的並不是人性方面 眼所想出來的觀念,而是上帝與以色列所立的約中, 所顯示的慈愛與非筆墨所能形容的忠誠。故此它的豐盛在人智慧之外。當我們在以后從每一篇詩篇中接觸到這個字時,我們應特別留意。
還有其他立約的措辭重複的出現,我們會嘗試在它們的經文中翻譯出來。但是再一次的,我們會發現沒有一個英文字是合適的,這些字如公義、救恩、仁愛及其他。有一個問題與首兩個字有關,就是在詩篇中,它們均以陽性及陰性的形式出現,翻譯者直至晚近也未能窮透兩種形式的分別,特別是兩種形式均能在一句句子中出現。但是今日我們相信已知道兩者的分別,因為我們注意到當以賽亞使用它們作立約的名詞時,他清楚作出了兩者的分別。但是我們仍然需要謙卑的說,因為它們描述了永生上帝不盡的恩典與仁愛,當我們嘗試表達上帝藉 運用它們所作的,向我現今二十世紀的人啟示 奇異的恩典時,我們只能摸索一些詞語而已。
在舊約時期的世界,物體和概念連于天空的,都是被看作陽性;而連于地的,則屬陰性。(只有埃及將這種思想倒轉過來。)這是為甚么至尊的神常常是屬陽性,而地則常是陰性。因此,我們有希伯來文的erets,希臘文的ge,拉丁文的terra。近東的人常常想象,地就是土地母親。就是這個原因,為甚么描述上帝從上傾覆在我們身上的公義與救恩的名詞,都是用陽性來表達。以賽亞書四十五章八節就很明顯,它說︰
諸天哪(陽性),自上而滴,穹蒼(陽性)降下公義(陽性tsedeq),地面(陰性)開裂,產出救恩(陽性),使公義(陰性,tsedaqah)一同發生,這是我耶和華所造的。
詩篇的作者,好象以賽亞一樣,同樣使用兩種形式。他們運用陽性及陰性的形式來描述救恩與公義。一個陽性的字(yesha)描述上帝為我們要作或已作的事。 『從天上』拯救我們,這即是說,由于全然的恩典,結果我們這 在上帝立約的愛與恩典裡的年幼伙伴,現在被呼召結出上帝拯救的愛(仍是陽性)的果子。因此,有一些事情會發生在我們身上。正如創世記一章廿六節所說,創造的上帝按照 的形像造我們,意思即是我們被造,是要作上帝所作的,故此我也是創造者。上帝的救恩(yesha),現在根植在我們心內,給予我們能力向他人彰顯yeshu'ah(陰性的字),『救贖的愛』。因為愛不單是情感,愛是一種行動。當『 將我們放在與 有正確的關系』時(動詞是tsadaq),上帝所給予我們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是采用第二個陽性名詞tsedeq。很不幸地,標準修訂本的翻譯只是righteous(ness)。既然有這個愛的新生命,我們這 在立約中的人便被予賦能力,向他人傳遞公義(tsedaqah陰性),故此成為使人與上帝建立正確關系的工具。這並不是靠勢力、說服、能力可成,而是靠救恩(yeshu'ah陰性)、慈愛、創造性的愛,這是人類可向他的鄰舍彰顯的,並且這是上帝的禮物,藉此他能帶領他的鄰舍脫離罪中混亂的勢力,進入上帝的喜樂與和平中。因此,那些去重新改造他們鄰舍的人,已獲得一種權柄,正如耶穌所說的,成為上帝的兒女。
正如耶穌在馬太福音五章九節所說︰『創造和平的人有福了。因為藉 他們創造的愛,這愛能重新創造他人的生命,他們表現出自己是上帝的兒女。』(編注︰英文直譯)
良好(good)這個詞,在詩篇中,我們發現這個詞用來描述上帝。現代人會立刻聯想到它的作用與道德有關。當然在某種情形,它可以有良好道德的意思,但是請留意在創世記第一章,在每一個創造的行動后,我們讀到︰『上帝看 是好的(good)。』這句句子排除了道德的觀念,在這裡好的意思是『為了上帝創造的目的,這是好的。』又或者在出埃及記二章二節,我們讀到當嬰孩摩西出生時,他母親『見他俊美(good)』。標準修訂版本在這裡作了不應作的事,因為它在希伯來原文中加上了認為應該有的,而在原文中沒有『俊美孩子』一句。不應如此﹗例如在新約中童女馬利亞,這位母親認識到,她的孩子將會為上帝拯救以色列的計畫帶來好處(good)。所以,當我們閱詩篇時,我們要讓自己發現上帝創造的目的,貫穿在人類生命所有的層面中。
最后,『憐憫』這個名詞,是由『子宮』一詞而來。它表示一種『存在』的力量與憐愛,只有作母親才能領悟,因為嬰孩由她的子宮而出。再次我們看到它偉大的第二以賽亞的一段經文中被表明出來。在以賽亞書四十九章十四至十五節,我們讀到︰
錫安說,耶和華離棄了我,主忘記了我。婦人焉能忘記她吃奶的嬰孩,不憐恤她所生的兒子?即或有忘記的,我卻不忘記你。
在舊約中,上帝的愛被顯示出,這位屬天的父親的愛,好象屬天母親的愛一樣,而在路加福音一章五十節,馬利亞對于上帝的憐憫所作出的聲明,好象舊約及詩篇一樣。
無論我們被逼使用任何的字來翻譯這個希伯來字,我們都會發現恩典的基本和實質上的真理,是上帝首先行動。在他們能呼求上帝的救恩以先, 已拯救了 子民。我們會留意到,沒有任何詩人會呼求上帝的救恩。他常作的只是呼求饒恕,因為背叛了(這是另一個我們會遇到的立約的名詞)上帝為他和 已拯救的百姓的慈愛目的。所以他呼求信心,或是盼望,或是更多體會上帝的恩典。當他以感謝與愛呼求時,特別在公共崇拜中,他會記起上帝已為他作的事。還有,他樂意使用上帝命定以色列所用的獻祭方式,不是為了獲取上帝的美意,因為他已有了,而是為了幫助他能持守對上帝的忠誠,和為上帝已作的感謝 。而且當他們在敬拜時,那些非常人性的詩篇作者,發現牛與羊的獻祭,僅是上帝給予他們,藉此教導他們獻祭的真義,必須是內心和意志的行動,回應人類奇異的生命;而這生命必活在一個充滿疾病、地震與戰爭的世界中。
{\Section:TopicID=105}時間與文化的差距
古代的詩人與今日的我們,在思想上有很大的分別。詩篇已有三千年的歷史,故此,翻譯他們每一個字成為英文,斯瓦希裡文,或是中文,是有困難的。看看這個簡單翻譯的例子,以兩種有密切關連的文化的現代言語來說明,La plume de ma tanye並不只是『我姨母的筆』的意思。言語運用一些意景,這些意景則來自文化,在其中它們形成一幅窗景。當他說『羽毛』(plume),法國人的圖畫是一只飛鳥的羽毛,但是我想到的則是一支墨水筆﹗而我的兒子,屬于后一代者,則想到一支原子筆﹗法國人有一種直覺,羽毛筆是屬于陰性的,我們驚奇在他的文化裡,甚么使他這樣想。(參看我們以前說過有關『救恩』兩個字,其中一個是屬陰性。)他亦有一幅內心的圖畫,他親愛的姨媽坐在尼斯的岸邊,以青蛙的腿及一樽酒為午餐;然而『姨媽』一字會給予我另一幅圖畫,一個嚴肅的老婦在寒冷的天氣中,享受麥片粥和茶作為她的早餐。故此就算是看來很簡單的字,如君王、祭司、房屋、愛等,希伯來文的意思,未必與我們領受的意思相同。
{\Section:TopicID=106}詩篇的作者
詩篇的言語源于希伯來人古老的詩歌,最好的例子就是在士師記五章底波拉詩歌,或是被稱為摩西的詩歌(申卅二章)。迦南人也寫詩歌,在很多地方,使我們想起希伯來的詩歌。
最普遍與詩篇有關的名字是大 ,他對希伯來詩歌的興起,毫無疑問具有影響力。但這並不表示完全是他的個人創作。現在已知道的,詩篇的標題是在后來的世紀加上,並不是原先有的。就算我們給予很高的信任,當作它們反 了聖殿祭司與唱歌者的傳統,也只有一半的詩篇有『大 的(of David)』字眼。除此以外,對于這句句字所指的,仍有很多的辯論。介系詞屬于(希伯來文le)可有多過一個的意思。它可以解釋作(一)由大 所寫。正如我們所期望的,毫無疑問,一些詩篇是的。但是亦可解釋作(二)為大 所寫。很清楚的,一些詩篇是由某些人所寫,用作頌贊大 。還有(三)le也可與法文a la相等,意思即『仿照大 』,即是說,大 已定下了模式。
在巴勒斯坦的地帶,很多陶器已被考古學家的鏟發掘出來了,其中有刻有le melek,意思即『屬于君王的』,或是『皇家產業』,故此我們可以有第四個可能的解釋,『受權』或類似的解釋。在隨后的幾個世紀,曾有多次『詩歌』的收集,被聖殿的詩歌班所采用。其中有被稱為大 的詩集,包括所有以『大 的』為標題的詩歌。其他有由亞薩之子或由可拉之子收集的詩集。這些『……兒子』,很明顯是在聖殿裡負責公共崇拜音樂的職員。我認識一位女歌唱家,她類似的被稱為『聖西西裡的女兒』。歷代志下,是大 以后七百年寫成的,保存了詩歌班及其音樂的回憶。由此看來,大 『負責』大部分的收集,便成為了我們所稱呼的以色列詩歌的贊助人了。
最后,我們要留意的,『大 』並不一定指那位有這名稱的偉大君王,因有這種情況,在他的日子,公共崇拜一定是只有原始的形式;直至他的兒子所羅門,他建造聖殿,並且設立詩歌班和音樂,我們將這些聯系于那座建造物。除此以外,我們從撒母耳記下七章學習到,透過先知拿單,上帝不單呼召大 ,而是整個大 的后裔,與 自己建立一個特別的關系,作為 的『兒子』。因此幾個世紀后,統治的君主,無論是誰,仍然被稱為『大 ,上帝的兒子』。『大 的』這個標題,可能有些時候是作這樣的解釋。
事實上,今日是沒法去肯定詩篇的日期。我們所能肯定的,就是整本書是很遲才形成現在的樣子。有些詩篇很明顯(當然沒有人知道是誰寫的)是被擄至巴比倫的時期(主前五八六至五三九年)才有的,例如那首詩告訴我們,他們外邦的主人如何要求可憐的以色列人『為他們的晚餐唱歌』,我們得到他們的回答︰『我們怎能在外邦唱耶和華的歌呢?』(詩一三七篇)篇幅很長的詩篇一一九篇可能來自聖殿重建以后的時期(參看斯三5-6),而且崇拜已由歸回的 體重新建立?這些詩歌的存在,指出由那時期起,我們所知的詩篇便被編訂。現有的一百五十篇詩歌,分載于五本收集的書中──參看詩篇四十一篇、七十二篇、八十六篇、一百零六篇和一百五十篇的末段。可能這五本收集的書獲準于公共崇拜中使用,與『摩西五經』平排,即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和申命記,它們也是這個時期才被編成現在的樣子。但直至主前五一五年,第二個聖殿被奉獻的時候,精細的祭司次序,各樣的獻祭,樂隊與及詩歌班,才有全面的發展,因而形成了當耶穌十二歲時,由加利利往耶路撒冷,參加其中一個大節日時,所遇到的聖殿崇拜的儀式。
{\Section:TopicID=107}詩篇的神學
在這簡短的序言中,要講論的這類問題實在太多了。當我們讀到每一篇詩篇時,我們會留意到作者對于上帝和 對世界的計畫所說的,但是我們可以這樣說,詩篇實在是舊約的核心,即是說,撮要並且表達了整個舊約的神學。
雖然有些詩篇遲至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時才被修訂采納,但是詩篇的神學並沒有受希臘的思想所影響,認識到這點是很重要。那些人對地中海一帶的人都有很大的影響,但對于以色列則絕對沒有。故此對于今日我們的文化傳統有很大部分源于希臘,我們將一些從柏拉圖所學到的哲學思想,理解詩篇,很明顯這是不容許的。雖然希臘的思想中有很多差異,它們都是二元的,即是它將生命的每一部分都分成為二。它將天和地、世界的觀念或理想和世界科學實情、時間與永恆、身體與靈魂、愛與性、今生與來世、城市與郊外、希臘人與其他人(所有都被稱為野蠻人),政治與宗教等等二分。
詩篇作者很自然地接受希伯來的生命哲學,剛剛相反,乃是一體的。耶利米說創造是『完全的』(ha-kol)。當然一個人會說天,然后再說地,但是兩者則好象一個銀幣的兩面。你可以每面輪流來講、甚至描述和討論,也可以如此處理一個人靈魂與身體的問題;但是對詩人來說,一個人並不是靈魂暫時寄居在身體內,好象『希臘人』所持守的,或是今日東方宗教所說的。一個人是一個nephesh(欽定本作『靈魂』),這個字我們沒有任何英文的同義詞,因為它所形容的,不單是我們所想的一個個體,而是一個人,聯于其他人,他的母親、父親、老板、僱員等等的關系。這整個的nephesh,是上帝愛的對象。我們不能夠將希臘世俗的思想,即所謂『得救的靈魂』,或是『靈魂不滅』,讀進詩篇裡。
因 對人的nephesh這觀念,我們在詩篇中找到的,對以色列來說,很自然發展一種代表性的政府,這與希臘的完全不同。希臘的『民主』是南非的種族隔離哲學的始祖,因為只有在社會的上層作管治,而婦女與工人便被排斥于外。在以色列,每一條鄉村選出它的『審判者』或是『長老』,這個人坐在鄉村或細小的城鎮門前,主持公道,而他要對男人、婦人、外來的居民和奴隸工人一視同仁(請記得一個為奴的人只要工作六年,然后便可得自由,還有一大筆花紅)──這與希臘和羅馬帝國完全不同。每年三次,在三個重要的節期,這位長老都會上首都耶路撒冷。在這些機會,他與其他長老坐在一起,好象一個議院,向君王提出意見,在轉變的時代環境中,對普通鄉民來說,這就是公平的意義。假若君王沒有聽從這些『議員』並不是製度的錯誤。我們讀到有很多這些被擄的長老,從巴比倫歸回,故此我們可以假設他們已作為人民的代表,因為那時沒有君王。這即是說,當我們在詩篇中讀到有關藉 君王主持公平的事,我們可以想象到在這背后,一種『民主』形式的代議政府,負起在社會中每一個層面的責任。
詩人很清楚地留意一條分界線,不是好象物質與靈界的分界線,而是一條線穿過天與地所組成的一個世界。這條分界線存在于好與惡之間。有些現代的『希臘人』,他們否認這種分別的存在,好象對罪的存在一樣。他們宣告,這個世界所需要,能使事物正確的,是科學化的教育,政治策劃、環境的平衡等。相反地,詩人的思想則被一個事實所充斥 ,就是上帝與惡勢力的爭議,所以他們甚至描述 為戰士。要達成上帝的目標,拯救所有人類,必須流血。在動物的世界中有流血,我們觀察到『在牙齒與爪間,紅色是自然的事』。故此上帝的子民也必須準備與上帝分擔在戰爭中的危險,並且承認,假若他們不愿意擔負起他們在世界的痛苦與憂傷,上帝,作為立約的伙伴, 自己會將那份放在他們的心、思想與身體中,他們應該愿意為自己負起責任了。因為只有出自痛苦與憂傷,藉創造的愛與仁慈而生,『天國降臨在地上,如同在天上。』因 這真理,在詩篇中,上帝不單被高舉為創造者,也是救贖主。
{\Section:TopicID=108}如何閱讀詩篇
在我們的時代,最低限度有三種方式閱讀詩篇︰
(一)它們可被當作古代的文學來閱讀,好象那些有趣的詩,它們來自那個出現了古代人類的銅器時期。研讀它們,會幫助我們今日去學習一些有關作者的文化及思想的發展。
(二)它們可供那些來自會堂的人閱讀。不過,這並不是要基督徒去抄襲猶太人如何了解詩篇。但是這是一個很好的練習,在他自己欣賞它們時,經常留意猶太人怎樣運用它們,和經常問自己,為甚么他自己會有不同的解釋。
(三)它可以供基督徒閱讀,基督已為他們開了啟示的新領域。由于這個結果,他認識到今日的教會必須在詩篇中尋找更多的──多于原者的目的,或任何非基督徒可找到的。他閱讀詩篇,意識到耶穌與保羅曾引用它們,當耶穌在十字架上受苦的時候,甚至引用詩篇廿二篇。這是否表示出那特別的詩篇有一些信息與 的受苦有關呢?
這樣看來,我們要同時用幾種方式閱讀詩篇﹗
(一)我們要記 ,它們是在一個特別的歷史時期寫出來,且受到那時期的表達方式所限製。因此,我們不能真實地知道它們所說的,直至我們在腦海中得到一幅圖畫,譬如︰古時耶路撒冷、錫安的城牆、大 的后裔登基的慶典、 眾喧嚷 進入城門,參加聖殿崇拜、殘暴君王如尼布甲尼撒、可憐的以色列民被移置在遙遠的巴比倫,盼望回到家園,再次與那位曾揀選耶路撒冷為 居所的上帝建立關系,等等。
(二)我們要記 ,這些詩是由那些已發現上帝奇妙仁慈的人所寫, 與他們立約,是愛與忠誠的約。詩篇並不是由我們外邦的英國人、日耳曼人、斯拉夫人或凱爾特人的祖先所寫,而是由上帝的子民所寫的。
(三)我們要記 ,詩篇是上帝話語的一部分,不只是純粹的白紙黑字,它們是有生氣的,有上帝的靈,領導我們進入真理。因此它們是活的,不單是向前,為我們今日的人。新約的作者相信,基督是上帝的話語,在以往及將來都是,因為 是不變的,昨日,今日和直到永遠。『在亞伯拉罕以前,我已存在。』正如我們在上面已留意到的,詩人留意到上帝已拯救了他們,好象我們知道已被基督的十字架拯救了一樣。詩人當然不知道上帝如可拯救他們,他們只得到一個聖禮的象征,即 在紅海的拯救行動。從這方面來說,我們比當日的作者,對拯救有更多的了解和體會。故此與詩篇作者所知道的相比,基督徒能找到更多有關上帝的恩典和仁愛的計畫,這是完全有道理的。事實上,閱讀詩篇,真的是一種光榮和興奮的經驗。 《每日研經叢書》
詩篇緒論(下)
詩篇是由五卷書所組成,在每日研經叢書的上冊,我們已研讀了第一卷和第二卷。那一冊是以詩篇第七十二篇作結束的。我們今在下冊中研讀第三、四、五卷,包括詩篇第七十三至一百五十篇。讀者若沒有讀過上冊,請先閱讀上冊緒論,因為那緒論論及的,是涉及所有一百五十篇的詩篇。
我們現在閱讀詩篇后半部分,這時候,我們正在注視 詩篇中最重要的內容。這些詩篇,比單獨一節經文帶有更多的信息,用不同的方式親密地向我們說話。正如上冊所顯示的,在耶穌時代的拿撒勒,詩篇的五卷書可能是在會堂裡被高聲朗誦,與妥拉(Torah)的五卷書一樣。妥拉這個詞是律法或五經的希伯來名稱,即舊約首五卷書,猶太人也稱它為摩西五經。創世記至申命記包括了以色列的全部故事,從創世開始,那時候,以色列只是上帝心中的一個構想(賽五十一16),以色列的成長,發展,和成為上帝的兒子(出四22-23)。那時候,她作為上帝的子民,接受訓練和教育,成為 的仆人。這教育的產生,是透過︰
(一)上帝的啟示──訓示。正如妥拉這個詞的意思,即是啟示 自己、 的本性和目的,亦向作為仆人的子民指明,他們應以和諧及互愛在其中一起生活和工作。
(二)透過在以色列歷史中,人們對上帝『大能的作為』的生活體驗,正如在妥拉中敘述及解釋的;藉此,以色列人發現這些行動所代表的上帝,實在是可怕的。
但是在妥拉之后,這教育仍然繼續下去。
(三)透過他們心愛的城耶路撒冷遭毀滅,和他們離鄉被擄往外地,這些痛楚及苦難是上帝的子民要經歷的。透過這些經歷,他們學會了做上帝的仆人,就是要像上帝 自己,成為受苦的仆人。
(四)阿摩司早已宣告過,這經驗會成為以色列的『末日』,因為以色列曾倔強地背棄了上帝和上帝用她來拯救世界的計畫。以西結也曾描述主前五八七年的事情,指它為以色列的『死亡』。
(五)但是上帝強過罪惡和死亡,以色列是透過以西結領會了上帝的偉大,因為這位先知曾解釋過上帝無比的恩典,他述說以色列會從墳墓裡『複活』,她複興后會再次參與服事上帝的計畫。
(六)最后,透過崇拜,以色列受到訓練和教育,因為在聖殿裡,她記憶起上帝『可怕的行動』。藉 宗教的禮儀,每一個人看到都能體會上帝對他和他的親戚朋友顯示 『恆久的愛』所付出的代價,因而促使他內心產生信心和喜樂的回應,這是一種更新的奉獻,以敬畏和愛去事奉上帝。整個以色列的歷史都在一連串的詩篇中反映出來,因為每一首詩都從她過去所經歷的偉大時刻中衍生出來。
普遍來說,詩篇第一至七十二篇看來是集中于王國成立的初期及大 和所羅門的偉大日子;而詩篇第七十三至一百五十篇看來是反映后期以色列體驗上帝恆久的愛的經歷。那就是第八和第七世紀偉大的先知時期︰主前七二二年北國的覆滅,大約主前七○○年西拿基立攻占聖地,到了約西亞的日子,猶大獲得信心和順服的更新,跟 主前五八七年耶路撒冷遭毀滅,以色列人被擄至巴比倫;然后以色列人歸回猶大,重建城牆和聖殿,興起了獲救贖的上帝子民,再次在新耶路撒冷成為一個崇拜上帝的 體。這段按時序的年代,我們可粗略地從所研讀的下冊詩篇背后追溯得到。假若偶有一首詩篇看來不符合這進程,只可說我們不能像編輯們一樣清楚窺見上帝作為的完整模式。出錯的顯然是我們,而不是他們。
詩篇中有兩個模式,第一個按 妥拉的五卷書,另一個是上帝與以色列相處的全部故事。因此,當我們閱讀到詩篇后半部時,我們會發現這些詩篇顯明了妥拉最后數章所告訴我們有關上帝的事情。例如,『摩西的歌』(申卅二章),它比我們的詩篇更早,甚至是大 的日子以前(約于主前一千──即是三千年前﹗)已經向以色列解釋了上帝所有可怕行動的本質,亦即說明 仁愛和創造目的的可怕行動;而整個妥拉是以描寫摩西在毗斯迦山上『升天』見上帝為結束,當時耶和華將全地指給他看。同樣地,在詩篇的結束,上帝已向以色列顯明 救贖目的的最終結果──就是她在承受審判和被擄之后的重生和複原──因此,以色列的回應只能是頌贊和喜樂的感恩。事實上,申命記的結束是一項放在上帝子民面前的選擇,就是生命和祝福,或死亡和咒詛的選擇。后者被視為貪婪、自私和暴力等混亂生活的一種報應,也是在聖約情誼以外眾民族的特性。詩篇也以這訊息為結束,說及兩刃的刀。但詩人把這重要的問題抽離了過去的歷史,使之適用于任何時代。
在這些詩篇中,以色列對于作為上帝子民所經歷的事件模式,逐步地得到了一種神學性的解釋。但是在任何時間,以色列都是由個別的男人、女人和兒童所組成,當時他們是整體在敬拜上帝,正如我們現在一樣。因為他們都屬于盟約的一方,每一個個體實在能夠在他自己的經驗中經歷上帝救贖大愛的相同模式,就是關于成為嗣子、關于從苦難中學習、關于死亡、關于新的創造和與上帝建立一個立約的關系。例如,在哥林多后書五章十七節;六章八至十節,保羅很清楚地向基督徒說明這些道理。現在每一個基督徒都能夠體驗這種經歷,只因為耶穌一開始便已經承認這模式,然后 自己活出來,我們在這些詩篇甚至在整個舊約聖經中,都能找到這種模式。這些詩篇告訴讀者要記住上帝大能的作為,即是說,要從過去的歷史中回想這些事,以致成為他們自己的經驗。這是耶穌所做的事,這也是我們必須做,和我們靠 的幫助就可以做的事。
這些詩篇將上帝大能的作為帶進我們自己細小的生命中,這生命就好象耶和華軍隊中微不足道的小兵卒一樣。 《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