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探索……(二1-5)
人類之母夏娃似乎曾誤以為智慧生長在樹上並在那裡等人去采摘(創三6)。哲人則認識得更清楚。在這幾節中他警告他的學生,那並不是這樣容易得到的。智慧是要人熱心探索的對象,是要殷勤去追求的目標,是一種費力課程的結果和獎品。然而他們所作的探索,既不是在黑暗中摸索,也不是如進入未知之境的一種冒險。他們要擁有並為自己証實那經磨煉、試驗而可靠的智慧言語(1節),是引導人敬畏並認識上帝的(5節)。藉 哲人的教導,不但給他的兒子在羅盤的方位上定了出發的正確方向,而且也作向導引領他走這條道路,並帶他到目的地。所以做他兒子的若要贏得智慧,有兩件事是要他做的︰
(甲)他一定要愿意學習(1-2節)。哲人決不厭煩勸他的兒子要留心聽並接受他的教訓。『留心聽的耳 』對于學習智慧的希伯來學生來說是加倍重要的。不留心聽的,並沒有可推荐的課本或課程單頁可以依靠。學生所學到的,是他所聽到和熟記的。『存記』,是看見功課有地方需要留意熟記。好學生是藉 不斷背誦,把他的功課熟記在心的,或者如拉比說的︰『把他的功課背誦百次的是不及那背誦一百零一次的』﹗熟記經文有極多實用的智慧。
但他若要學習得好,有留心聽的耳 和好記性是不夠的。單有這些並不會使一個學生在智慧上達到目標。他也一定要『專心』。在舊約的思想中,心是理智的座位,而不是情感的。它主要的職務是思考、推理、知道、並且了解──那些我們用心思思索的事情。所以學生對智慧得應用他的心思。如果要獲得智慧的話,就必須作相當安靜的思考和相當費力的思想。
智慧對一個關閉的心思是一扇關閉的門。哲人說,這就是到處有那么多愚頑人的原因。他們是那樣自大,以致他們以為他們全都知道而且無需向任何人學習的了(十二15;十五5)。像與他們同名的拿八(那就是『愚頑人』)一樣,『無人敢與他說話』(撒上廿五17,25)。因此他們依然是愚頑人。在別人身上看見愚頑人,總是比在我們自己身上看見較為容易的。
(乙)他一定要愿意工作(3-4節)。尋求舒適隨意的學生,最好避開那指向智慧的航道。那是只供那些勤于工作的人航行的。探索智慧需要同樣協調的努力,忍耐的應用,與固執的堅忍,像 工在地底下掘隧道,搜求銀礦和其他貴重的金屬所表現的情形(見伯廿八)。銀礦或智慧,都不是用一天工夫就獲得的,也不是不勞而獲的;但對于 工和學生都是一樣,為所獲而付出的勞苦是值得的。不過固然要勞苦,要得到智慧的熱切盼望必須是最主要的。他的兒子必須『呼求』並『揚聲』求智慧,這與智慧女士熱切盼望被眾人尋見的確是相配的(一20-21)。
我們在這裡又再次得知愚頑人發現自己陷于各種困苦之中便不足為奇了。他對于這種探索既不遵守紀律也沒有忍耐(十七24)。他以為他能到處都買得到智慧,而且認為它是預先包裝好、已整潔地包裹好,隨手撿來就行了(十七16)──有點像人以為留心聽星期天的講章,就是所需要的一切了。
……與上帝的賜與(二6-8)
(一)
觀察和思考,是智慧的重大來源。智慧的珍珠,是人走到街上用銳利的目光看周圍所發生的事而得到的(見二十四30-34)︰
30 我經過懶惰人的田地、無知人的葡萄園,
31 荊棘長滿了地皮,刺草遮蓋了田面,石牆也坍塌了。
32 我看見就留心思想;我看 就領了訓誨。
33 再睡片時,打盹片時,抱 手躺臥片時,
34 你的貧窮就必如強盜速來,
你的缺乏仿佛拿兵器的人來到。藉 這樣有洞察力的觀察︰事情怎么發生、演變到甚么地步,智慧人便學到了智慧。他們的智慧是一種從經驗而生的智慧;在他們中間的那些教師,把從經驗得的教訓和見識教導他們的學生,確信殷勤、細心、並有技巧的研習他們的教導,就會在智慧上有成果。
他們從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一7)這原則的亮光中來評估他們這些智慧的珍珠時(一7),智慧人才理解到上帝自己才是所有智慧最終極的源頭。
在舊約我們從各種不同的關系上碰見這種思想。上帝賜智慧給所羅門,供他能智慧而又公正地統治(王上三12),把智慧賜給比撒列和亞何利亞伯,使他們有作工藝大師的技能(出卅六1),賜但以理有智慧能解夢和異象(但一17;二23),甚至農夫要感謝上帝,使他知道怎樣正確地料理農事(廿八23-29)。有個詩篇作者禱告道,『你在我隱密處,必使我得智慧』(詩五十一6),又說︰『你的命令……使我比仇敵有智慧』(詩一一九98)。在傳道書中哲人告訴我們,『上帝喜悅誰,就給誰智慧、知識,和喜樂』(傳二26)。一個較晚期之猶太籍智慧教師用如下的話給他寫的書作序說,『所有智慧都來自耶和華,而且是永遠與 同在的』(傳道經一章一節)。雅各描述從上頭來的智慧『先是清潔,后是和平,溫良柔順,滿有憐憫,多結善果,沒有偏見,沒有假冒』(雅三17)。
(二)
因此在這裡,與人所追求的智慧相提並論的,哲人明示智慧是上帝的賜與。想到得智慧的人發現不是他達成的,而是上帝賜給他的。那么對于尋找智慧的人追求的態度有甚么可說的呢?至少有兩件事可說︰
(甲)他的追求必須存禱告的心。如果拿所羅門作后來世代中智慧人的典型的話,他也作了尋求智慧者禱告態度的典型。既知道有迫切的責任壓在他身上,而他又缺乏經驗和應付的能力,這位新王便在禱告中轉向上帝,求 賜下所需要的智慧(王上三7-9)。后來有一位哲人便借這個智慧之王的口詳細說明這一點︰
我走來走去嘗試怎樣為自己得到她〔智慧〕……
但我發覺到,除非上帝把智慧賜給我,否則我便不會擁有她──而且知道她是誰的賜與就是有了洞察力的一個記號──因此我呼求耶和華,並且懇求 ,我全心全意說……
求你把與你同坐寶座的智慧賜給我。(所羅門智慧書八章十八,廿一節;九章四節)
而且雅各也勸告人(雅一5)︰
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應當求那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上帝,主就必賜給他。
誠然箴言中的哲人無一處說到人要存禱告的心去探索,但那並非意味 他對這種做法是陌生的。或許他認為這種做法是當然的。或許他雖然有點害怕,卻擔心那樣可能會予人錯誤的概念︰即智慧縱令不完全可以采摘,至少可以虔誠懇求到的。無論如何,他會是首先提醒他的學生的人,用古時的拉丁名言的話來說︰Orare est laborare, laborare est orare──『禱告就是工作,工作就是禱告』。我們的禱告何以往往沒有答複,或許理由之一是因為我們工作得不夠努力,而使我們的禱告沒有答複。
(乙)他的追求有收獲。要注意箴言二章六節是怎樣與一至五節連結在一起。頭四節表明追求為一個條件(『若……』),而第五節則指明那結果(『那么……〔譯按︰中文本這個詞未譯出〕』),然后第六節便說出理由,為甚么這種情形必然隨之而來(『因為……』)。因此第六節使學生確信他的追求不會沒有成果。尋求真智慧(1-4節)就是尋找上帝(5節),而且上帝賜下引人到 自己那裡的智慧(6節)。那些不及格、在智慧學校降級的人,並不是那些缺乏知識技能和理論才能的人;他們是那些對上帝所賜的智慧一點也不尊重的人,因此便不去尋求。
七、八節描述上帝所賜的智慧,就是追求得到的果實。『真智慧』在希伯來文是一個字。它把 重點特別放在智慧的效果上,在這裡所得到的結果為正當的行為。那引人認識上帝的智慧,就引人作正當的事(雅三13-18);因為藉 人作正當的事,上帝就保護正直人的道路,免得陷入邪惡的陷阱和網羅。尋求這種智慧的人都是良善而又高尚的人──不但如此︰他們是上帝的『聖徒(譯按︰中文本作「虔敬人」)』(8節)。這是這個詞出現于箴言中僅有的一次。它的意義是指那些忠心獻身與上帝和 的約的人,以及經歷任何困難都依然忠貞的人(見詩卅一23;卅七28;七十九2;九十七10)。簡言之,追求真智慧得到的果實,就得以作一個順服忠信的上帝子民。
智慧在戒備﹗(二9-22)
(一)
在以弗所書六章十三至十七節,叫基督徒『兵士』要穿戴上帝的全副軍裝,尤其是要『拿 信德當作藤牌,可以滅盡那惡者一切的火箭』。威脅基督徒道德和靈性方面的危險,非常真實而致命。因此基督徒必須小心用上帝為他預備的裝備武裝起來,保護自己。
箴言這一章中,哲人同樣關注道德生活的爭戰與保護的需要,不過在這裡上帝自己是那盾牌(7節), 預備的軍裝是『智慧』、『知識』和『聰明』(6節,9-11節),而火箭則是惡人乖謬的話和蕩婦油嘴滑舌的話(12-19節)。從箴言最初幾章對這些人的注意來判斷,哲人必定已經感覺到,他們是那要明智生活的人最致命的敵人,他對抗他們尤其需要智慧的保護。
(二)
有一段可怖的描述,形容那些邪惡的人(12-15節)。請注意那些字眼──『乖謬……乖僻……彎曲……偏僻』。用一個字就把它們概括起來︰歪曲﹗這些歪曲事實的人物把一切都顛倒過來,翻轉過來。常人稱為『是』的,他們稱為『非』;常人稱為『非』的,他們稱為『是』。像密爾頓(Milton)筆下的撒但一樣,他們的口號是︰『惡,愿你為我的善』。『路(複數)』和『道(複數)』(譯按︰指『邪僻的路』,『偏僻的路』,『惡道』,『黑暗道』,『彎曲的道』等)意味他們行為的路線。他們在人生道路上 出一條彎曲的 溝,為了那些歪曲、朝向所有方向的『黑暗的道』,而舍棄直而平坦的路。他們究竟墜落有多深是在十四節所強調的。他們對自己的剛愎覺得非常有味道,而且以行惡為樂,如同為謀利一般。哲人心目中想到那些像強盜和殺人犯一樣的人,便在一章八至十九節中警告他的兒子要提防。那些向年輕人販賣毒品、或把種族憎恨和暴力當作可尊敬的政治哲學的人,可能更迅速地出現在我們的腦海中。
但比那些邪惡的人所作的還更加危險的,乃是他們所說的。因為他們用他們說的話(二12,請比較六12-14)設法把別人拖進他們的想法和做法的道德泥沼中,而且他們很聰明地使做一件邪惡的事聽起來仿佛是做正當的事一般。他們又仿效密爾頓筆下的撒但︰
但一切都是虛假而又是空虛的;然而
他的舌頭
滴下嗎哪,而且能使那
壞事似乎更加有道理。
蕩婦這個題目(16-19節)后來在五章一至十四節,六章廿四至卅五節,和七章一至廿七節詳盡地加以擴展。暫時讓我們只注意她說的話被稱為『油嘴滑舌』,而非歪曲。因為這婦人說話的方式,她使那不提防的人受致命傷,比她那邪惡的男性對手更加有過之而無不及(18-19節)。
(三)
在二十節哲人又再回到智慧的保護積極方面︰『智慧必使你行善人的道』(請比較7-9節)。要注意『路』和『道』在本章出現過多少次。自始至終都把(1)善道,就是由那些敬畏上帝的和代表正直的人行走的,與(2)惡道,就是由那些不敬畏上帝的,和代表錯誤的人行走的兩者之間的區別,劃分得清清楚楚。兩條對比道路這個題目,在箴言中是一個重要的題目,我們在后面關于它還有更多的話要說(請參四10-27的注釋──兩條道路{\LinkToBook:TopicID=124,Name=兩條道路(四10-27)})。
最后兩節圓滿結束那兩條道路之間的對比,以及『義』人的命運與『惡』人的命運之間更進一步的對比。這些是哲人最愛用來稱呼與兩等人相符的詞語。一種人會擁有的『地』,和另一種人必會從其上被剪除的『地』,就是『應許之地』(創十七8)。在申命記,這同樣對比的前景,在上帝子民將要過約但河進入那地以前也曾擺在他們面前,完全有賴于他們是否愿意聽從上帝(三十10-15;請也參廿八章)。大概哲人心目中對于這一件事有極深刻的印象。
義人興旺而惡人則受苦的這種原則,在智慧人的教訓中占有中心地位,正如在箴言中表明的。在這卷書中自始至終都再三這樣肯定,使人留下深刻印象,它是不變的。因此應當公平說,這原則曾使以色列哲人十分困擾並省察內心。個中原因不難看出來。它包含了真理的要素──人常常會在今生收獲他所撒下的──但這是太嚴厲了。除非考慮到死后在另一個世界中加以平衡──這是生活在信仰尚未發展的時代中以色列哲人不能了解的──那時的情形簡直不能與現在的事情比較。在這些情況中,那在理論上聽起來好象很好的原則,在實踐上可能很容易變成一種肯定的威脅。約伯必定會對這種情形作見証,當時在一卷書尚未寫成之時,他那些朋友的結論是︰因為他正在受苦,他必定是個罪人,他拒絕接受他們的結論──而且上帝會支持他。約伯友人的結論,是任何閱讀箴言的人太容易就能得到的結論。幸而,把這卷書流傳給我們的那些智慧人製訂智慧的賞賜與愚昧的可悲后果時,並不完全肯定這一種結論。 《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