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教師之訓誨(一1-九18)
默想箴言(一1-6)
(一)
所羅門王在舊約被表揚為智慧最傑出的代表,而且他的名字列入這卷書的標題中是適當的,即使正如我們所見,本書原作者給人錯誤的印象。在列王紀上所羅門作王的故事中,他的智慧顯露于幾樣事實的真相中︰藉 他的智慧使他能公正地統治(三9,16-28;十9);與其他國家商訂有利的條約(五7,12);獲得自然界廣博的知識(四33);並撰寫了數以千計的箴言和詩歌(四32)。這個敘述者十分熱忱而且用典型的東方式夸張之詞頌揚所羅門的智慧︰
所羅門的智慧超過東方人,和埃及人的一切智慧……他的名聲傳揚在四圍的列國……天下的人都來聽他的智慧話。(王上四30-34)
為了加強他這論點,他還敘述所羅門怎樣以他才華橫溢的智慧,使懷疑的示巴女王詫異得神不守舍,使她感嘆道,『人所告訴我的,還不到一半』(王上十7)。耶穌懷 這個插曲,斥責當代那些懷疑 的人,拒絕看在 身上的事實,『在這裡有一人比所羅門更大』(太十二42)。真奇怪,怎么人的智慧似乎總是那樣聰明伶俐,上帝的智慧則不知怎的,似乎總是頗為愚拙(請比較林前一18-30)。
(二)
在箴言一章二至六節,哲人講述他這卷書目的的概略,以及充分默想它而得到的益處。這段經文,使我們嘗到如同在智慧學校開始學習的新生、聽開學演講詞那樣的滋味。類似的演講詞見于埃及人的智慧文學中。下面是怎樣介紹阿曼尼摩比之訓誨的話語︰
一生教訓的開始,亨通的証據,與長者交往的一切告誡,作朝臣的常規,知道怎樣回答說那話的人,為的是指示他走生命的道路,使他在世上順利……指引他離開邪惡,救他脫離賤民的口舌,在眾人口中受敬重。
但要注意,我們的哲人並不和阿曼尼摩比一樣,向這樣傑出的一 人演講。埃及哲人是向從事專門職業的文士精英、上流社會出身的公仆和朝臣,推荐他的教訓。我們的哲人則向普通人,尤其是青年,推荐他的教訓;不過他小心加上溫和的暗示,甚至使那些已懂事的人也能學到一兩件事情﹗沒有人會太老而不能學習,或太智慧而不能變成更加智慧。因此哲人邀請凡是想在智慧學校注冊並默想箴言的人。
為甚么默然想箴言呢?為了回答之故,哲人遂迅速地以辭句複辭句,片語複片語,把那些言語與概念一部分相一致的都彼此合並在一起。那簡短的答複是不可能被誤解的︰要人成為智慧,或要人愈加智慧;而且他在這裡說到某事時,我們若對他的每一句話都停頓下來問他心目中究竟在想甚么的話,那就誤解其真意了。他乃是嘗試使智慧許多光輝的整全意識,或許也是他自己對智慧的深切情感,都深印在他學生心中。就像詩歌中的愛情一樣,這段經文中的智慧,若過于嚴密的細察,它抒情的某種特質便喪失了﹗雖然如此,哲人說,智慧是一樣有許多光輝的東西;而且他閃現在我們眼前有各種不同切面閃發的智慧,乃是他希望生他學生培養並實踐的。所以我們必須仔細查看這段經文,使這些閃發的切面顯露出更加清楚的浮雕。
智慧有許多切面(Ⅰ)(一1-6)(續)
(一)
把『智慧』一詞置于高位,可能是適宜的,因為是這個詞最適當的把哲人教導的內容和目標都概括了。它是甚么意思呢?希伯來文是chokmah,其意義則不易干淨利落地說清楚。它是一個意義非常豐富的詞,遂使哲人要用這段章節其余的經文以及這卷書其余的經文,煞費苦心地把它的意義表達出來。所以閱讀這卷書,是真正了解它的意義最好的方法。現在能夠說的就是這樣︰它不是一個非常矯揉造作或極費思考的詞,而是一個非常實用的詞。它在出埃及記卅五章卅五節的用法是有啟發的。在這一節裡面說到比撒列和亞何利亞伯的心中要充滿『chokmah,能作各樣的工,無論是雕刻的工,巧匠的工,…… 花的工,並機匠的工。』
欽定本譯作『用智慧』,但這種譯法是呆板的,甚至使人易生錯覺。這裡它的意思只是指做好一種工作的技術知識和技巧(標準修訂本譯作『才能』,新英文譯本譯作『技藝』)。類似地,水手由于他們航海的技術而被視為『智慧』(結廿七8),正如製造偶像的人在木刻和金工上是專家一樣(賽四十20)。這樣看來,chokmah──『智慧』──它最簡明的意義,是處理在手邊的材料,好得到最佳結果的技巧。箴言中手邊的材料是生命本身,而且最佳的結果便是善良、和諧、而又成功的生活。因此對眾人來說,『要曉得智慧』,就是需要有使他們的生活成功的技巧。這是智慧型的第一個切面,是我們在這段經文中瞥見的︰技巧的控製生活。然而要明白這話包含了甚么意思,我們就要繼續讀下去。
(二)
『訓誨』目的在于獲得智慧的方法。這個詞是musar。它基本上是『紀律』的意思,而且是表示在智慧學校受訓練的字眼。不論是在課室中、在智慧教師手下,或在家中、在父母手下。誠然智慧是經驗之果,而且藉經驗而獲得。但哲人毫不懷疑地認為,單是不成熟的個人經驗未能能達到人生的要求。它是個嚴格的教師,它的功課可能來不及學,或者人性的狂妄行為就是這樣的,根本就不去學。除了經驗、還有musar──就是在智慧人的箴規和箴言中受訓練,那是許多世代累積的集體的經驗適當地精煉而成的。這裡便是箴言中智慧的第二個切面︰從那些較年長和較智慧之人的經驗和忠告中去學習這是智慧的一個切面,尤其是青年人要切切牢記的。
但這個詞還有另一面。它的目的也在于在智慧學校中受教育要有成果,即要過有紀律的生活。這也是智慧的一個重要切面。為善良和成功的生活所要求的技巧,大半是自製(或節製)。人想控製生活,就必須控製自己。我們會發現哲人關于控製脾氣、舌頭、激情、和欲念,有極多話要說,就是這個緣故。在新約中自製(節製)是聖靈的果子之一(加五23)。
(三)
『了解(understanding,中文本一2作「分辨」,二2作「聰明」)』和『洞察(insight中文本一2作「通達」,二3作「明哲」)』這些字眼,來自希伯來文同一字根。『洞察(明哲)』及其姊妹名詞『了解(聰明)』,與『智慧』是可以替換使用的(例如,見箴二2-3,『智慧……了解「聰明」……洞察「明哲」』);因此智慧人是『聰明人』(一5)。同時這些家族,使智慧添上它們的色彩,有助于使它更加豐富。它們的色彩從列王紀上三章九節就能看見,那裡說所羅門求上帝賜給他智慧,使他『能辨別是非』。『辨別』Discern與第二節譯作『了解(聰明)』的字是同一個字。智慧的生活需要有達到正確決定的能力並作出正確的選擇,因此要有在是非、利害、輕重、智慧之間辨別的能力。人是用智慧審度人生,看看甚么是關系最重要,並認出哪些是瑣屑之事物。也是智慧才知道何時應把電視機關掉﹗
智慧有許多切面(Ⅱ)(一1-6)(續)
(四)
『處事明智』(譯按︰中文本3節改譯)是智慧現在從行為的角度來看,那就是要體諒、慎重,同時又要有效的。在撒母耳記上廿五章三節用一個有關聯的詞描寫亞比該(『伶俐』,新英文譯本的譯法),說她智慧而又適時的介入,挽救了她愚蠢的丈夫幸免身首異處。但哲人心目中是想到人們日常彼此之間待人接物的行為,並煞費苦心地指明『處事明智』的意思等于要人『仁義,公平,正直』(一3)。在舊約裡面這些是品質高貴的行為,是使社區蒙受利益和幸福的︰在一個這樣的社區中所有的人都要按規矩行事,在那裡一個人的權利是與別人的一樣重要的,而且在那裡惟獨誠實與正直是奉行的方針。這樣,這裡智慧之倫理和道德的切面便惹起人注意,而且哲人也以自己的方式加強了律法和眾先知關于上帝子民應當怎樣一起生活所要說的話。正如眾先知警告人的,信仰宗教的人民若藐視上帝的律法,他們的宗教信仰便是空的(賽一10-17;摩五21-24;彌六6-8),所以哲人要警告人,智慧人若藐視道德的價值,他的智慧就是愚蠢。
(五)
第四節智慧的切面,在舊約裡面是從兩個方向去看的。『精明(Prudence中文本分別譯作「靈明」,「通達」,「聰明」,「賢慧」等詞)』與創世記三章一節說到蛇的狡猾,和約書亞記九章四節說到基遍人所行所使的詭計是同一個詞。然而在箴言中,它是指按較佳的意義說的『機巧』。新英文譯本把它譯作『明敏』,可說是捕捉到了它的精意。這是耶穌向 的門徒所推荐的, 告訴他們『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太十16)。為『謀略』(新英文譯本作『精明』)之基礎的那個希伯來文字眼,基本的意思是指以先見之明去作事先計畫及籌謀行動方針的能力。它也可以有好壞的用法(十二2;廿四8;詩十2)。
智慧在這一節(一4)的切面,連同它靈巧和嫻雅的面色,特別望向年輕人的方向。年輕人被描寫為『愚』人,不是對他缺乏機智──笨伯或魯鈍者──的注解,而是對他缺乏人生和行走世界道路經驗的注解。其中所包含的思想似乎是指他『易接受』,其概念是︰沒有經驗的年輕人『易接受』誘惑,因此容易受欺騙而被引入歧途(參十四15)。另一方面哲人並不認為愚人容易接受勸誘完全是壞事,因為那也意味他也容易接受智慧的勸誘(九4與九16的明顯差異)。然而它確實增添教導年輕人行走智慧之道的急迫性,免得陷入歧途而悔之晚矣(一20-22;八1-5)──或者正如哲人會說的,免得愚人變成徹底的愚妄人。
(六)
標準修訂本把五、六節連在一起,並使它們與第四節分開。但由于了解到智慧人藉以表達他們智慧的那些言辭形式,是教師訓誨的ABC,而且不是為更高深者保留的,最好把第五節置于括弧內作為旁白,並把第六節作為第四節的連續(見新國際譯本)。
在第六節提到最重要的那種言論是『箴言』。我們請注意那個希伯來文字眼(mashal)並不是相當于英文proverb這個字精確的同義詞,因為它也包括各種我們並不稱為箴言的言論。例如,它用作巴蘭預言的談話(民廿三7;二十四15),以西結關于大鷹的寓言(結十七3)以及以賽亞對巴比倫王的痛 (賽十四4)。這就是為甚么這個詞能適當地被放在這卷書的標題中(一1),藉內容摘要,把一至九章長篇的智慧演講以及收集在這卷書其他段落明快的言論,都包括在一起。
關于mashal,『箴言』的首要意義,曾有各種不同的建議;其中有的說它(1)是藉比較事物闡釋的言論,(2)已經過其試驗而顛撲不破的言論(3)是金科玉律、命令人接受的言論,(4)是樹立榜樣的言論,諸如行為表率,要人效法或避免的態度。從各方面看哲人的言論,可以想象他對這四種說法都會首肯嘉納的﹗
『譬喻』(6節)似乎是一種假借或暗指的言論,其意義並不在其表面而是包含在裡面,要人仔細考慮並梳理出來的。在舊約裡面最著名的『謎語』是參孫的謎語(士十四12-18)。在箴言裡面實際上並沒有謎語,不過有些學者認為它們可能包含在三十章中那些有數字的言論裡面。
在這段經文中,智慧最后的切面是它在言論上以各種文學形式盛載的能力。可以說,它們是職業的工具,是智慧生活的工具。因此『了解』它們的真正測驗,不是學生在課室中能多么適當地解釋它們的意義,而是他能多么適當地把它們應用在他日常生活上。哲人用典型的毫無表情的幽默說,一句箴言對于一個愚人的用處,就如雙足之于瘸子的用處一樣多(廿六7);那就是說,愚人並不知道怎樣正確地使用一句箴言。了解與應用彼此相屬。對于上帝的道也是同一道理。
智慧的一個根基(一7)
這是箴言中最著名的經文之一。它的話語已被采用為標語,而且被銘刻在許多學校和學院的大門上。如果哲人當時的人有這種做法的話,他無疑會把它掛在他的課室門上,因為他一開始便審慎地把它放在這裡,作為在智慧教學上的標語。他同樣審慎地在他的訓誨末了複述這標語,只稍微用了不同的語法(九10)。這是他整段自始至終強調他要預告的一切話的方式。
『敬畏耶和華』一般說來是舊約裡面一個重要的題目。它有兩方面,而這兩方面必須時常連結在一起。第一方面是存深切尊崇敬畏的心承認上帝的聖潔,承認 與人以及 創造的世界完全不同的『差異性』。上帝以某種特殊方式使 的臨在為人所知的故事裡,將這差異性最為戲劇化地顯示出來。因此當上帝在燒 的荊棘中向摩西顯現時,聖經上說摩西『蒙上臉,因為怕看上帝』(出三6;請比較創二十八16-17)。敬畏上帝這一方面概括在以賽亞書八章十三節的經文中︰
但要尊萬軍之耶和華為聖,以他為你們所當怕的,所當畏懼的。
第二方面最清楚地在申命記裡面彰顯出來。在那裡,敬畏上帝,與忠于上帝的約、遵守 的律法、愛 、事奉 、並遵行 的道路連結在一起的(請比較申六2;八6;十12-13;卅一12-13)。因此,『敬畏 的人』(詩卅三18;一一八4)就是那些忠于 、信仰 、以及遵守 的誡命並把這種忠心和信心表現出來的人。在新約時代,原為信奉異教而歸信猶太人之信仰的人被稱為『敬畏上帝的人』(徒十2)。這一方面適當地概括在傳道書十二章十三節裡面︰
總意就是敬畏上帝,謹守 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
所以箴言這裡,『敬畏耶和華』這辭句,觸及了以色列宗教信仰脈搏,而且以其全部活力去實踐,包括尊崇與熱愛上帝,尤其是忠于 並順服 。
『知識』,是另一個與『智慧』近似的同義詞。誠然在九章十節,那標語用『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這片語表達出來。它是開端,不是按起點的意義說的,那是很快便會加以棄置的;而是按根基的意義而言,所有真智慧至終都以它為基礎。
但它是那根基,甚至是那『最佳的部分』(那個希伯來字眼可以有這種意義);而不是那整個大廈。正如我們已經注意到的,在箴言裡面智慧的大廈本質上是『屬這世界的』。箴言教導人經驗上的實用功課,而不是信心上的屬靈功課。它的忠告是為『屬世的成功』(按其許多意義最佳者而言),而不是為靈性長進的忠告。在箴言中的智慧人是屬世的人,他機警,而且知道怎樣從生活中獲取最佳利益,並活出最具潛能的生活。但一座建築需要一個穩固的根基。因此哲人在這裡強調宗教信仰是為一種善良、幸福和成功的生活不可少的根基。世上真正智慧的人,必會是有信心的人。當然一個根基同樣是為其上的建築的。因此有信心的人,也應當是屬世的人。所以藐視智慧的『愚人』,可能是屬世而沒有時間為上帝的人,或是屬上帝而沒有時間為世界的人──或者正如我們可能會說的︰他們若不是專以屬世的事為念,而毫無屬天用處的人;就是專以屬天的事為念,而毫無屬世用處的人。
學校功課(一8-19)
這是一系列父親訓誨兒子智慧之道的章節(見二1及以下;三1及以下;四1及以下等等)第一部分。這些章節構成一至九章的主干。正如我們將要發現的,它們有極多共通的地方,而且極有趣味;因為哲人在這裡,作為年輕人的教師最自覺的發言,並讓我們看見他一些教導的模式和內容。
哲人在訓誨時,他極常保持同樣的三段論法︰
(甲)他要求他兒子要認真注意他所說的。智慧教師對他的學生講話,習慣上就如父親對兒子說話一般。實際上他看自己與作人父親的是站在同一陣線上,他的教導是作為家庭訓誨的延伸(見四1-9的注釋──治家智慧{\LinkToBook:TopicID=123,Name=治家智慧(四1-9)})。因此教師用這種演講和要求的形式,配合為父的對其子幸福的關注,而向他的學生自命擁有為父的權柄,就像經常都當如此一般。
(乙)他勸告他兒子接受智慧之道,而遠避愚昧之道。在這裡,他典型地以命令式發言︰『要這樣行』,『不可那樣行』。他清楚地視他所說的,並非只是為父的幾句忠告,而是命令,是其子應當遵守的。
(丙)他把遵命獲益、違命受損,深印他兒子心中。他既是智慧的『為父者』與良師,並非只是教導其子所當行和不當行的;他也把理由教導其子。他尤其設法說服其子要明智地過生活,要求其子要有良好的見識,一如順從父為其本分一般。因為到了一日終了要其子保有良好見識,才是最重要的。
在這系列的經文中,幾乎所有的章節都能適當套入這三段論法的模式。要求、忠告、激勵,構成這位教師訓誨的經緯。這種模式在箴言中頻頻出現,供人聯想到它必是古時以色列智慧學校中一堂課業的標準形式。自各方面觀之,埃及智慧學校也以同樣模式為模式(例如,阿曼尼摩比之訓誨)。
哲人利用少量儲存的題目以各種方法填入這模式,始終都強調智慧的價值與愚昧的致命后果這個中心主題。他特別要人注意必須遠避不良同伴,尤其是那些放蕩和可隨意談愛的婦人。作為一位良師,他知道重複和從不同角度探討同一題目的價值,因為我們會發現,他以各種不同方式再三講說同樣的事情。就現代文學鑒賞尺度,我們若覺得他過于重複的話,就要記得當時教師訓誨是口述的,而且是要他的學生熟記,后來才成為成文作品中的一部分。
規避不良同伴(一8-19)(續)
(一)
在第八節,哲人要求他的學生對他的訓誨要留意,而且要作出回應。正確而又智慧地『聽』,就是照此說的去行(太七24-27;雅一22-25),所以那個希伯來文動詞,往往譯作『聽從』(賽三十9)就更好。雖然他自稱擁有為父的權柄,而且期望人聽從,卻使他的教導具有更安靜、更溫柔的感染力︰這樣就會在聽從的兒子其生活行為上,加添高貴、可愛、美麗的色彩(第9節)。
(二)
作兒子的在世上要尋求揚名之際會招致的試探,以非常的氣勢約略記述于十至十四節裡面。『罪人』(譯按︰中文本作『惡人』)一詞在這裡,正如舊約很常見的情形,並非所指的一般意義,意味所有的人都能說是罪人;而是指那些冷酷無情、毫無悔意的罪犯,他們以引人犯罪為他們的職業。他們毫不顧忌他們所要做的事,和要他加入去做的事︰用暴力打劫,甚至殺人;冷酷無情地定下計畫,也冷酷無情地實行出來。這些人不是一 年青流氓或小偷,而是一幫邪惡的強盜和殺人者,像那些出現于耶穌所講好撒瑪利亞人故事的人(路十)。在十二節他們把他們自己比作陰間。在舊約的思想中,陰間是死人的居所──座落在地球內部一個黑暗而又淒涼的所在,在那裡死人過 一種衰弱的生活(伯十21-22;十七13-16;詩八十八3-12)。它也被描繪為吞吃人的怪物,有一張血盆大嘴,有旺盛而又無饜的食欲吞吃受害的人(箴廿七20;三十15-16;賽五14;哈二5)。這是對比的要點。他們對暴行和謀害人的欲念是無饜的,而且冷酷無情而又徹底地毀滅他們的受害者。
當然他們是否會以完全相同的手段對待這個作兒子的,則是另外的問題。『引誘』(10節)這個動詞,與一章四節的『愚人』,都來自希伯來文同一字根。但這個沒有經驗的青年,雖然可能容易受騙而且在道德上又無責任感,對這種極明顯邪惡的建議,幾乎不『接受的』。他們的邀請屬于吼叫獅子的成分太多而屬于靈巧之蛇的成分太少。在十一、十二節,哲人無疑要使他的兒子有更深的印象,與這樣的人聯合是何等邪惡,而並非令人心動的。可是狡猾就在那裡。狡猾誘人的地方是不難發現的︰刺激(11-12節),錢得來容易(13節),而且成為幫中成員的同志(Camaraderie)(14節)。這些都是狡猾而又強有力的勸誘者,今時今日與當時完全一樣。因為試探所循的途徑,是與青年人全然健康的愿望結在一起的,諸如冒險、獨立、與剛勇之人為友等。這就給他提供充分的理由並容易的步驟︰『你與我們同去』(11節)。
(三)
關于他的兒子應當作的,哲人同樣毫不顧忌︰要說不﹗要遠遠避開他們﹗(10節,15節)。這忠告是率直而又中肯的。但哲人隨后又加上兩個理由,表明他的兒子為甚么必須斷然的回應不﹗他們邀請他入伙是錯誤的(16節);那不但是錯誤的,也是愚蠢的(17至19節)。哲人說,過充滿暴行和罪行的生活,要人付出殘酷的利息。這種生活是自毀的,犯罪者也是它的受害者。加入他們一伙,便是分受他們的命運。一個人的朋友,可能是他最致命的敵人。
十七節引用的箴言,要點有一點令人不解。它的意思是否指在飛鳥眼前裝設網羅,(1)既然飛鳥會避開網羅,這對捕鳥人來說,是枉費心機的做法;或是(2)既然它們會不顧一切 然飛下闖進網羅,對飛鳥來說,就是無用的危險記號呢?假如是要指前者,那要點似乎是『事先得到警告便是預先有了準備』──是解釋試探者試探人時牢記教訓的重要性。如果是要指后者,那要點大概指他們正熱衷于暴行和不義之財之際,便不顧對他們自己有危險的所有記號,而滿不在乎地投入他們的毀滅中──是解釋那些試探者與向試探屈服者的愚昧。兩種要點都有理由接受的。
智慧女士的呼吁……(一20-23)
這是一段饒有趣味的章節。教師不再對他的學生論到智慧,而是智慧為了她自己的利益而發言,叫所有的人都要熱愛她。也有另外幾處地方智慧女士(這個希伯來文字眼是陰性)在發言並正在論到某事,仿佛她是個真正的人一樣。在當前這段經文中,她似乎比文學和詩體的擬人法略勝一籌,是設計使哲人教訓的感染力更強更富戲劇化。但是在第八章,我們將要發現這位良善的女士有更多關于她的事要對我們說。智慧女士站在上帝的一邊多于站在人的一邊,是神聖智慧的發言人,並且敬畏耶和華。然而在這個時候注意到這一點就夠了;它說明為甚么在這裡,我們發現智慧女士實際上極像先知在發言,正如作為智慧教師在發言一樣。
(一)
智慧女士似乎曾從眾先知那裡學到了一種功課。她脫下職業的長袍,放下智慧學校靜默的尊嚴,走到街道上、市場上、城門口,努力推銷她的商品,設法勇敢地面對忙于他們日常生活的眾人,並向他們挑戰──這個功課,是教會學得比較緩慢而總是需要牢記的。
比較不苛刻而又有辨識力的旁觀者,環視波濤 涌的人性並領悟其實況,尤其是在城門,即這座城市旋轉圍繞的中心,對其外貌及混亂是不能不留下深刻印象的。這裡可以看見農場的勞動者在田地往返工作,買手賣手在店裡為價格討價還價;工匠表演他們的技藝並尋求新的工作;眾人從事各種生意,或者只是談論最近的消息消磨日子;乞丐與街頭賣藝者競爭,無所事事的人閑蕩 圖謀壞事。但在智慧女士使人感到羞慚的凝視下,那些街道和城門都成了愚人的畫廊。
有三種愚人在她眼前經過(22節)──是今天在任何繁忙的街道上或城市中心都會遇到的人物。(1)『愚昧人』,是一章四節或我們已見過的無經驗而易受騙的青年。(2)『褻慢人』,是傲慢、固執己見、喜好揭破別人見解和信仰不是的人。在詩篇第一篇一節,他與惡人和罪人同坐。(3)『愚頑人』,(希伯來文kesil)是徹底愚蠢的人。他誤認自己的愚昧為智慧,而且對甚么是良善、正確、正當,似乎全無感覺。他最親密的同伴是愚拙人(awil)和愚鈍人(nabal)。這兩個字也譯作『愚頑人』。這三個詞誠然彼此極其適合作同伴,幾乎不可能叫它們分開。與愚頑人比較起來,愚拙人就更頑固一點(見廿七22),而愚鈍人就更淺薄而又粗野一點(見十七7)。智慧女士,像哲人教師一樣,對愚昧人最寄予希望,因為他主要的缺點是缺乏訓誨(一4)。對于褻慢人和愚頑人,她比較不樂觀,因為他們在愚行中成長,已習以為常(九7-8;十七10),但並非全然無希望。因此在日常生活的喧擾之上,她大聲呼喊並召喚眾人聽受她的責備和忠告。
(二)
譯作『當留意』(23節)的那個希伯來文字眼,更精確地應作『回轉(譯按︰中文本同)』。它是用于先知書重大章節中的字眼,在那些章節中,先知呼吁有罪的以色列民『歸向上帝』(賽四十四22;耶三22;何六1)。極可能智慧女士的召喚帶有叫人悔改的弦外之音。無論如何,愚頑人的愚昧,他們的愚笨,並不是他們生來就有的,而是他們所選擇的︰愚昧人喜愛愚昧,褻慢人喜歡褻慢,愚頑人恨惡知識(22節)。那已經成了他們所選擇的人生道路。
正如我們發現的,智慧女士並不是溫和的勸說者。她呼喚、懇請、責備、勸戒、威嚇、警告,甚至發笑(見24-33節)。講台上的重擊如地獄之火的傳講,如果曾經有的話,那就在這裡了﹗一切都極不像女士的口吻;在現今這時代也很過時,甚至會使人皺眉蹙額表示不悅。但這位善良的女士被極其緊迫的意識所激動,她知道她的要求對于那些愚頑人來說,是機會的緊要關頭,而且無人不更清楚知道,要愚頑人放棄他的金錢比放棄他的愚昧更容易。除非教會的差傳工作和基督徒的見証,被視為非常急迫,否則決不會有非常的功效。
……和她所遭受的拒絕(一24-33)
(一)
但智慧女士對那些愚頑人的甘言勸導和嚴詞厲色叱責,所遭遇的並不比對那些背逆者決定性之『耶和華如此說』的遭遇好些(賽六十五1-2,12)。因此呼吁轉為譴責(24-25節,29-30節)。用強有力的動詞控訴那些愚頑人︰『不肯聽從……無人理會……輕視……不肯受(按字義是「不愿意受」)……恨惡……不喜愛……藐視』。眾人並非只是太忙碌,未注意到智慧女士在那裡並聽她的呼吁。他們是故意漠不關心,甚至采取敵視的態度。然而,問題要點是他們故意拒絕敬畏耶和華(29節)。他們拒絕智慧女士等于拒絕上帝和 神聖的智慧。有詩篇的作者說,『愚頑人心裡說,「沒有上帝」』(詩五十三1),他說這話時,心目中想到的那種人便是這些人。這些人在星期日可能向上帝點頭,但他們過的生活仿佛上帝是無關緊要的。這幾節的控訴恰好與先知們對藐視上帝之以色列民的控告口氣一樣︰『他們……不肯認識我』(耶九6),『他們不聽從我的言語』(耶六19),『他們不愿意聽從我』(結三7直譯),『(他們)惡善』(彌三2),『(他們)揀選我所不喜悅的』(賽六十五12),『他們……藐視以色列的聖者』(賽一4)。
對于智慧女士,那些愚頑人的回應是拒絕。這往往是這世上屬上帝之人的路。 那些代言人很少是受歡迎的人物。眾先知不是,耶穌也不是。對于那些愚頑人自己來說,意味機會被浪費了──而且還不只如此﹗
(二)
正如背逆的百姓棄絕上帝而招致了可悲的后果,那些愚頑人棄絕智慧女士的后果也是如此。所以與控訴並行的有審判的威脅(26-28節,31-32節)。智慧女士在廿六節后發出的縱情的哄笑是令人感覺不快的。它其實就是要使人有這樣的反應。這是她那「震擾戰術」的一部分,然而目的是要勸導愚頑人離棄他們的愚昧。
愚頑人鹵莽而又倔強地沖向他們的毀滅﹗對愚頑人的毀滅,她有五件事要說︰
(甲)毀滅在他們最想不到的時候就會來,而且給他們十分恐怖的打擊(26節)。那是『驚恐』(那就是『突然之間來臨的恐怖』)所表達的思想。在出埃及記十五章十六節用同一個詞,形容抓住迦南人令他們動彈不得的『恐懼』,就是當他們得知上帝戰勝法老的軍隊,使他們感到無能為力而且毫無辦法時有這種情況。在以賽亞書二章十九節它激起神聖的『驚嚇』,使那些傲慢的人在上帝令人畏懼的威嚴面前畏縮,並躲藏在石洞和土穴中。
(乙)毀滅會帶 蹂躪性和壓倒性的力量來臨︰好象『狂風』和『暴風』(27節)。這猛烈狂風把其所經之處的一切盡都掃除的意象,是舊約關于審判比較常見的隱喻之一(見賽十七13;何八7;摩一14)。毀滅,在上帝親自「來」施行審判的詩體描述中有特別的地位(『 乘旋風和暴風而來……』,鴻一3-5;也見詩十八7-15)。
(丙)毀滅會使他們醒悟──但為時已晚﹗(28節)。那些愚頑人已經選擇要學習艱難的路,而且必定要學習的。但到那時要消除已作過的愚昧事並想逃避其后果就會太遲了。他們會發現形勢改變了,智慧不可複得;因為那被藐視的女士會不理睬那些不理睬她的人。與這徒勞的懇求極相似的圖畫,見于眾先知的信息中(賽一15;耶十一14;何五6;彌三4)。據稱,『智慧的十分之九都是對時間的智慧』。這幾節還加上這嚴肅的思想,即智慧是對上帝之時間的智慧,而 的時間總是現在。
(丁)他們正把毀滅帶給自己(31節)。那在狂風和暴雨中為毀滅開路的,並不是上帝對他們的愚昧的斥責,而是他們自己行為和手段的反作用。他們毀滅完全是他們的行為自然的回流,好象他們是自食其自植、自培、並自摘之果一般。他們在收割他們所撒的(請比較何八7;加六7)。
(戊)他們只有怪責自己(32節)。『背道』來自在廿三節譯作『回轉』或『要留意』的希伯來文同一字根;而且像它一樣,在先知書的章節中發出回響。它是用于指以色列背信和背道離開上帝的那個詞(耶二19;八5;何十一7)。那些愚頑人已經得到很充足的警告,並充足的機會,可以使自己聰明起來,並轉向智慧女士的忠告。但他們反而選擇背道,沾沾自喜地自滿,並且以為他們的知識比別人強。然而他們一點也不知道,他們已走上自毀之途。
現在卅三節把那些注意智慧女士的人所享受的安全,與那些愚頑人的毀滅作對比。無疑這位善良的女士把這應許給那些愚頑人作為臨離去時的呼吁,要他們離棄他們的愚昧而活(請比較八35-36)。 《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