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拉基書第三章

【瑪三10】主是不留下一樣美物不給我們的。主如果在我們身上走得通,神的祝福應當是『無處可容』才可以。神從前對以色列人如此說,神今天還是說這話。我們工作作不起來,不要怪環境,怪別人,恐怕是因在我們身上有攔阻祝福的東西。


公義和審判(二17-三5)

先知代表上帝以另一段講話繼續爭辯,隨之而來的是人民的反應。『你們用言語煩瑣耶和華。』先知說道。『我們在何事上煩瑣他呢?』聽眾回答道,意思是我們說了甚么話去引起這種回應呢?因此先知用兩個例子作回答(17節下半),這些例子不是直接的引句,而是表達人民典型態度及行為的語句。他們表現出以為上帝把行惡的當作行善,或者以為在上帝的世界裡沒有公義。從他們的態度和行動,可見他們已經變成徹底的無神主義者,他們不費神去否認上帝的存在,但卻毀壞了所有在上帝與公義之間的聯系,或者說是毀壞了至高者與善惡之間的聯系。

先知的信息關系到公義和審判;卻並無涉及認罪和悔改,縱使這樣的行動可以是一種對他所宣告的適當回應。上帝宣布 正差遣一位使者去為 自己的來臨豫備道路。根據新約,這位使者是指施洗的約翰(可一2),雖然這句話原來的意思很可能是更加廣泛的,而只有后來增添細節時才明確起來(進一步請看后記︰以利亞的來臨{\LinkToBook:TopicID=275,Name=后記︰以利亞的來臨(四4-6)},四4-6)。但這裡也包含一個文字游戲,因為瑪拉基意思是我的使者。先知看來不會把他自己與這位上帝的先驅顯著地等同起來,雖然他的信息本身也是豫先宣告上帝的來臨。要來的這一位是『立約的使者,就是你們所仰慕的』。這句話包含 諷刺,因為雖然瑪拉基的聽眾渴慕立約的祝福,但他們所聽到的卻是立約的審判。任何百姓可以領受的盼望,在『上帝來到 的聖殿』的這宣布下,突然停止了︰『他來的日子,誰能當得起呢? 顯現的時候,誰能立得住呢?』(2節)

接 描述上帝坐在那裡施行審判(2節下半至4節),這就推翻了那些說上帝混淆善惡和不再按公義行事的謊言。這個比喻混合了兩個景象。在一方面,上帝是一位漂布之人, 的鹼性『肥皂』使衣裳清潔發白。在另一方面,上帝是煉淨珍貴金屬的人, 的火焰將從銀子和金子中不純之物除淨。這個比喻說明上帝來臨的雙重目的。 來為使信的人純淨,也除去不信的人。受到純淨以后,選民的敬拜將再一次被上帝所接納,但是描寫上帝的審判的篇幅則較長(5節)。行邪術的、犯奸淫的、壓迫人的、和所有在他們生活和職業上不敬畏上帝的人,將落入 的審判而成為遭難者。他們不屬于被提煉的銀子和金子,卻屬乎被除掉的渣滓。

瑪拉基這個上帝再來的可伯異象,正像在其他先知經常出現的,結合 現在的關聯和將來的識見︰

(一)當下的適切性。雖然他沒有明確呼召悔改,但是瑪拉基的確是專向第五節所畫分的惡人而說。行邪術的把弄迷信和欲望,犯奸淫的過 放蕩生活而嘲笑忠誠的信仰,那些壓迫者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剝削弱者和窮人︰所有這些人在以色列社會中都是受嫌惡及咒詛的。凡他們所觸及的都腐敗,他們熄滅了那受壓迫者滿懷渴慕地仰望公義的火炬,他們的價值觀是那樣的錯誤,以致再不能在社會中區分善惡。即使當這種猖狂的邪惡不能再獲容納時,它也必須受到指責,而瑪拉基正要高聲指責它。但是先知這樣的宣告行動改變了社會的模式︰當很少人再知道區別善與惡的時候,有一個人堅持行善,並宣告行惡的最后結局。雖然當一個社會已經墮落得這么深重,使改革看來不可能,但是還仍然有聲音獨力帶 鼓勵去宣告何謂善和何謂惡,這是很重要的。這就是先知有關現在的信息。

(二)將來的識見。瑪拉基也有關系到上帝在將來世界中的信息。他的語言雖然沒有撒迦利亞那么生動活潑。但是他的異象無論如何是可畏的一類。上帝將不會放棄 的百姓;有些人將要被提煉和潔淨,而且他們將繼續恰當地敬拜上帝。但那作惡的,就像碎渣一樣,必將在審判的日子被除去。對于那些公開講述他們的罪惡,相信上帝不會有行動的,瑪拉基的話以這種方式,用來戮穿這種自信︰『他來的日子,誰能當得起呢?』審判的火將不被消滅,這信息回響在日后耶穌的宣講之中, 的來臨是施洗者所期待的(太三1-12)。公義和審判 手共進;而公義和審判的信息可以給受壓迫者帶來希望,但對有勇氣去聽這信息的壓迫者,它是一種警告和恐懼之聲。

偷盜上帝之物(三6-12)

爭辯再一次以上帝帶 對百姓批判的聲明開始︰『你們常常偏離我的典章,而不遵守』。但是這個批評,盡管伴隨 悔改的呼召,還是不很明確,所以百姓問道︰『我們如何才是轉向呢?』上帝在第二部分的宣告中,控告被陳述得更加清楚︰『你們竟偷盜我的供物﹗』但是聽眾抗議,並且要求進一步澄清︰『我們在何事上奪取你的供物?』接 經文仔細描述人民生活的某一特殊方面,在這方面他們的行動是同等于偷盜上帝之物。

被偷盜的是什一奉獻和供物。古代的律法和傳統都要求希伯來人把上帝所賜給他們的一部分,再歸還給賜予者。什一代表納所有所得的十分之一。但是這方面的失敗不僅在宗教信仰失責,而且成為一種偷盜的形式︰本來應該屬于某人的卻被別人所奪走。這個國家偷盜的結果是經歷了上帝的咒詛︰如果他們不知道如何去獻上,他們所接受的也會愈來愈少。先知然后命令百姓去把他們足量的供物帶到聖殿中;這樣做的結果,不但『使我家有糧』(10節,因為要支持聖殿職員的食用),而且也將試驗上帝能否更加豐富地供應。在這個信息中附帶 一個應許,它同時是一種挑戰和呼召悔改。如果百姓肯施予,他們將發現上帝的豐饒; 將控製那些毀壞糧食的災害,而葡萄園將出產更豐盛的收成。在這地的祝福將會是這樣的︰周圍的萬國都將看見,並稱贊選民的蒙福。

先知的信息帶出某些關于奉獻方面的基本觀點︰

(一)對財富的態度。先知使用一個希伯來文較少見的動詞偷盜來描寫百姓的行為。因為保留他們的十分一作為己用,他們這樣做是把所有的當作自己的。他們不以一個管家的態度對待財富,亦不把他們所擁有的看作從上帝而來的神聖托負,而當作是自己的。對于屬于他們的一切;要由他們去決定那一部分要奉獻給上帝。面對這種情形有一個諷刺︰他們實際得到的,比他們可以得到的少許多,部分因為他們對財富的自私和吝嗇態度,已經減少了他們財富增長的能力。

先知敦促他們去考慮他們應如何使用上帝的財富,而百姓卻想 應怎樣處理他們自己的財富。這樣,他們所想的基本上是錯誤的,而這種錯誤結果破壞他們與上帝的關系。以為財富完全屬于自己,就是假定我們是藉 自己的努力而贏得我們所擁有的。這種觀點因為部分是真實的,很容易被接受,但它本質上是一種假象。我們工作去賺得我們所有的,而且從我們的勞動中得到報酬;但是工作所需的健康和力量,以及工作的機會,都是上帝在生活中賜給我們的恩典。這樣,無論我們如何艱苦工作,也無論我們得報酬是多么正確,但是如果沒有上帝,這一切將不會是可能的。因此我們在建立對物質財富的態度時,要經常意識到上帝在我們賺取時所扮演的角色,而這種意識到頭來將令我們不再死命的緊握 財富不肯放手。這種完全以自己為中心的財富觀,和因財富累積而引起的自我驕傲,是導致吝嗇的因素。慷慨生于適當地對待物質財富的態度,我們在接受財富時應認識到上帝的祝福和供應。

(二)對上帝的態度。對財富吝嗇的人拒絕奉獻給上帝或者其他人,這表示他們極之缺乏信心。這種人並不真正相信上帝──如果有一位上帝──有分于製造和賜予他們所成就和擁有的。自私和驕傲的人,歸根結蒂是小信。小信的人不以為需要慷慨地奉獻給聖殿和支持上帝在這個世界上更重大的工作。

微小的施予和小信手拉 手並肩前進,而前者其實可能是后者的表征。但是先知把某些事情講得更清楚︰微小的施予和小信是微薄收獲的根由。那些不肯慷慨施予的人,沒有裝備好自己去接受慷慨的施予。先知所指出的正面要點是很微妙的,容易被誤解。慷慨奉獻給上帝的人可以從上帝那裡豐盛地領取收獲。但這不能被引用為商業上獲得成功的公式,正像有時會發生的那樣︰如果你付出這些,保証你的利潤能夠非凡地逐年增長﹗這個原則是更加根源于個人與上帝關系的健全。它存于一種豐盛的關系中,其中一位伙伴樂意給予對方自己所擁有的。但是另一人卻是吝嗇的,那種自私不可避免地影響到關系的素質,影響到另一位伙伴給予的容量。從一顆滿足的心發出對上帝的慷慨給予,自然結果得到那位與我們有關系的上帝的祝福。這種祝福可以是物質的或者是屬靈的形式,但絕不會落空。

(三)對別人的態度。一個不肯奉獻給上帝的國家,不僅表現出它的屬靈狀況,也表露出它的社會態度。這種由信仰反映出的吝嗇,不可避免地變成居民彼此相待的特征。而這是一個社會真理;也是神學上的真理︰具有這種自私吝嗇的國家,是不會興旺的。慷慨最終能影響整個國家的氣魄。白白給予的喜樂和實踐,不論是對上帝而言抑或供應人民的需要,將會增進人類社會的健康,使財富的分配更平均。

瑪拉基向一個心中吝嗇的 體說話,而它在奉獻給上帝和聖殿方面的失敗,變成這國家整個國格的枯萎。但是可悲地,先知並非按一個稀有或唯一的社會情況而發言。幾個世紀以來,教會已經重現瑪拉基時代的景況,使他的信息更具永恆的意義。

善與惡(三13-四3)

在這最后的爭論中,先知指出他所屬社會中滿布不信的態度。先知宣告說,百姓的話曾經頂撞上帝。當他們問在甚么地方說話頂撞上帝時,他再一次以文字的方式回答他們,可從他們行動和生活方式表現出來的態度得知。他們的價值觀清楚顯示無人認為事奉上帝是值得的或重要的。普通人已經放棄古時候多憑經驗接近上帝的原則;由于傲慢和邪惡的人看來興旺,而上帝已沒有反應,為甚么不參加他們呢?這樣社會的價值觀已完全被倒轉過來︰使人佩服的是那些看來興旺而漠視信仰的人,而正義的窮人因為無知和愚昧,只有受到輕蔑。這樣的態度是對上帝的侮辱,它混淆了善與惡,放棄良善而一味去追求邪惡。

回應這種價值觀乃從現今這時刻移向末世論的范圍。一個社會可以決定放棄善惡之區別,但是上帝永遠不會放棄它。正如我們所知道的,在時間的界線之后會有審判,在審判中的好與壞、善與惡,是根據上帝判斷可接受或不可接受的標準。正義的人在生活中表現出尊敬上帝,他們的名字記錄在上帝的名冊中,在審判的日子,要從中找到証明。然而無論上帝看來多么像在社會中消失,他是實際存在的,且正在觀察人們怎樣生活,並注意那些行善的,和那些作惡的人。

接 ,景象從上帝記錄人類的行為,轉到上帝要來審判世界。這一天充滿 對比。那些接納惡事的,將要如碎 燒盡,在考驗的日子可見他們生前的成就一點也不能持久。在另外一方面,那些行善的人,在他們生前是如此被遺棄和厭煩,但面對審判的日子,就像迎接一個新時代的來臨,他們的上帝發出光來如同太陽照耀大地,使那沒有上帝的黑暗世界重見光明。好象田園裡的肥犢,在夏季的清晨充滿 喜樂,照樣上帝的百姓也要因 的同在而歡愉。正義的人長期被惡人壓製,在那日將要作為上帝的使者,去處置那些早先作惡的壓迫者。

瑪拉基從廣義理解善與惡,藉此結束他的爭辯,而這也是所有人類生存最基本的要素。生活必須在信念和實踐的層次都跟從善惡知識的引導,因為對上帝的認識在人類的理解力之內衍生出這種兩極性。但是當放棄了對上帝的信心,善惡之間的區別就變得逐漸迷糊起來。當道德的絕對性因為一系列倫理上的妥協而被放棄時,這時個人的成功和利益成為決定的主要原則;而當追求邪惡似乎帶來它的直接的和豐盛的回報時,早先放棄善惡區別的行為,就被視為一種解放︰這樣的辨別對小孩子還可以,但是現在我們已經成人,我們不再需要這種簡化了的道德概念﹗而當這種觀念的改變橫掃一個社會時,首先受苦的將是那些依附 舊觀念的人;他們在一個新世界中,自然地要變成那些作惡者的犧牲品。

對這種在人類社會中發生的廣泛蔓延的改變,沒有簡單的解決辦法,而可悲的是,這種善惡觀念的混淆和曲解,在我們的世紀就像瑪拉基當時一樣普通。先知的回應采取一種提醒和警告的形式。他提醒人類,雖然他們發覺去忘記善惡之間的區別是很容易的,但上帝不會忘記。大規模的社會改變,並不能改變上帝的本性。而且 警告人類,作惡達到頂點總是招來對自己的審判。無論一個人在一種內在的屬靈意義上,把這樣的審判視為一個惡人意識到他所有成就都成為無價值的殘渣之時;抑或將它與將來審判聯系起來,上帝日子的來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先知異常敏銳地覺察到,那個使許多人絕望的降臨日子,也是許多謙卑人慶祝『公義的太陽』升起來的日子。 《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