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一2~3】「耶和華說︰『我曾愛你們。』你們卻說︰『你在何事上愛我們呢?』耶和華說︰『以掃不是雅各的哥哥么?我卻愛雅各,惡以掃...』。」
有些基督徒正在向神問相似的問題。他們只為跟前所遭遇的一點困難埋怨神,甚至灰心、退后,自暴自棄;他們把神以往在他們身上的恩典,拋諸腦后。神的答複是說,只要你我今日得成為基督徒,即使神不再給我們任何好處,不再醫治我們的疾病,不再聽我們的禱告,不再為我們顯出任何作為,...也已經足夠說明, 曾經愛我們了。─ 陳終道《十分鐘短講集》
瑪拉基書的技巧在于一種爭辯的手法。究竟這種爭辯是基于一些真實社會背景的對話和討論,或者只是以文字形式去傳達一個信息,仍然未能確定(雖然后者的可能性也許更大)。這一段經文以先知宣告來自上帝的聲明開始;隨即聽見百姓的反對,而這種反對其實可能表達了在全體百姓中間非常普遍的態度。百姓的反對之后,接 是以上帝更進一步仔細的陳明作為回答。
第一個爭辯以簡單但意義深長的聲明開始︰『耶和華說,我曾愛你們。』這個聲明沒有進一步加以詳細解釋,但是它總括了以色列整個立約的歷史。憑 愛,上帝已經呼召 的百姓與 建立一種立約的關系,也因 愛, 曾經和他們在一起,並引導他們經過許多世紀。假如他們依循經驗和歷史用心反省的話,上帝的愛對 的選民應該是明顯的。但是對開首聲明的反對,顯示出那種扭曲了事實的偏頗概念蒙蔽了百姓︰『你在何事上愛我們呢?』反對的聲音是無禮和任性的;這種話是那些自我中心的人說的,他們不能在他們的生活中再覺察到上帝的愛。
一種回應隨 這項反對發出,這回應的目的是要引導聽眾承認起初的聲明是正確的。而這種回應的性質初時看來是奇怪的︰先知沒有從神學層次探究愛的性質和証據,而是轉向一種歷史經驗的比較。這個比較是關于以掃和雅各的,這兩個名字在這裡代表兩個國家,即以東和以色列,但是它提醒聽眾兩個國家來自共同的祖先︰雅各被寵愛,以掃被恨惡。將這有關立約的話說得明白點,就是上帝在愛裡揀選了以色列,使它成為一個國家,通過這個國家,全世界將要看見上帝的光; 沒有揀選以東去承擔這種特別和有特殊權益的任務。而以東的歷史經驗是災難性的;它的土地荒涼以致成廢墟,而這惡果部分是由它的惡行造成的。可能在這些話中有一種暗示,以東人將逐漸被拿巴提人(Nabatean)從他們的國土驅逐出去;拿巴提人是那些居住在曠野的人,在這裡被指為『曠野的野狗』(3節)。有關以東的進一步資料和他們的歷史經驗,請參考俄巴底亞書的緒論──俄巴底亞書緒論{\LinkToBook:TopicID=167,Name=俄巴底亞書緒論}。雖然以東人決心去重建他們破碎的國家,但是他們將不會成功;他們已經成為上帝憤怒的對象。當這一切被適當的理解時,將會使以色列人對上帝產生一種新的體會和認識。
(一)對愛的盲目。以色列對上帝第一個宣告的回應,顯示出隨 時間過去和因過于熟悉而產生的輕蔑,她已對上帝的愛盲目。正如孩子可能一生都在承受父母的愛,卻不時宣稱他們沒有被愛一樣。以色列人也是這樣。他們變得把每一樣愛的表示都視為理所當然的,並故意不理這些表示;但是小小的艱苦和困難,卻成為上帝不愛他們的証據。所以,一旦提及上帝的愛,百姓以各種態度和各種話回應說︰『你在何事上愛我們呢?』
教會並不見得比以色列好多少,也是犯了對愛盲目的罪。但是它是一種令人苦惱的問題,不但影響到宗教生活,而且也影響各種形式的人際關系。一個丈夫或者妻子可能把愛視為當然,而至終把它忘得干干淨淨。當愛被視為當然的時候,幻象就會代替愛的安撫;任何很小的動作,本身算不得甚么,卻能被視為憎厭。但是關于對愛的盲目最悲傷的事情是,無論是在信仰或社會的團結方面,這盲目在感受不到愛的人身上會成為一種愛已死亡的征狀。那些持續愛下去的能夠每天在他(或她)的配偶身上看見愛的表示;而那些不再愛者將自己的失敗投射在對方身上。
(二)不愉快的比較。在介紹『我曾愛你們』這崇高的宣告以后,我們自然地期待 對上帝的愛的深入分析。但是跟 的敘述乍看起來令人驚訝和厭惡。『你們以為我不愛你們,』上帝說,『瞧瞧以東,看我多恨惡他們,這樣你們就知道你們仍然蒙愛﹗』要藉 上帝的恨來學習上帝的愛,看來完全減弱了這教訓的效果。
宏觀而言,這種神學可以藉以下的說明來解釋。上帝愛所有的人類;上帝的愛的目標,是要擴展到所有的民族。因為上帝愛所有的民族, 揀選了一個特殊的民族以色列,藉 她來向所有的民族傳達 的愛;這是以色列被上帝所揀選而存在的理由。因此以色列的被揀選,對以色列和透過以色列而對世界列國來說,是上帝大愛的一個最卓越的例子。但是愛可能被以色列或者被其他的民族拒絕。以東在與以色列交往的歷史裡,一直采取敵視的態度,這無形中等如拒絕以色列的上帝。以東因 她的態度和行動,已經引起上帝對她的『恨』,因為她經常地拒絕上帝的愛。但是除了我們看見的,這裡還有更多的信息。
(三)愛的警告。為甚么瑪拉基書這卷經書以上帝的愛的信息開始呢?它僅僅是去安慰那些已經忘記那份愛的百姓嗎?它只是單單為了把那份愛重新在以色列的信仰中放于適當的中心位置嗎?在這卷書其后的章節中,沒有甚么旨在安慰和可以慰藉的說話;瑪拉基不尋常地向百姓和祭司傳達一種令人不愉快的信息。所以,也許這個關于愛的教訓是一種警告,而以東的例子是一項威嚇。
以色列和許多上帝的兒女一樣,自他們愛的神學孕育 一種強烈的滿足感。她可以很快忘記她是上帝所鐘愛的,但她從來沒有想到她的命運也會變成像以東那樣。但是上帝賜與揀選之愛有一個目的;上帝過去愛以色列既為了他們自己,也要藉 他們去愛其他的國家。以色列對回應上帝的愛的失敗,阻礙了這兩個目標的達成。上帝不能再愛 的百姓,因為他們沒有回應, 也不能藉 他們去愛別的國家。所以為甚么以色列的遭遇不可以變成像以東那個墮落的國家呢?以色列再沒有好的理由保持作為一個特殊的國家。
安于被愛而產生的自滿心態一定要常常受到干擾。若在上帝的愛中和被愛的情況下而未能去愛別人,一個人是不會舒適的。而他也不能期望這種愉快的氣氛將永遠持續下去。愛要求以愛來回應,而且如果我們真的愛上帝,我們不能不成為一條渠道,藉以使上帝的愛為全世界所知道。只有那時,所有的人民才能夠宣告︰『愿耶和華……被尊為大﹗』(5節)
開始的愛的主題以及它所蘊含的警告,接 由關于祭司職事的性質和他們所從事的崇拜是否恰當的爭論所代替。這段經文以一個關于尊敬的反詰開始。一位父親受到他兒子尊敬,一位主人被他的仆人尊敬,但是上帝被誰尊敬呢? 在祭司所進行的崇拜中被尊敬嗎?雖然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肯定的,但是實際上祭司的行為顯出上帝是被藐視的。這種爭論進一步發展下去︰『我們在何事上藐視你的名呢?』(6節)祭司這樣問道。他們的祭品曾經被污穢。祭司們再一次提出問題︰『我們在何事上污穢你呢?』(7節)而接在第二個問題之后,那回答仔細地列出祭司階層的失敗。
在他們獻祭給上帝時,使用瞎眼的、瘸腿的、和有病的動物,這顯露出他們輕蔑對上帝的崇拜。他們作夢也不敢使用這種有缺陷的動物去作為獻給波斯政府的貢物(8節),因為害怕那即時造成的后果。如果你們要贈送禮物,就要送一份好的;骯臟的禮物破壞了整個獻禮物的目的。如果祭司們獻他們的二等或三等的東西給上帝,為甚么他們期望從上帝那裡有較好的回報呢?上帝對他們的污穢敬拜的憤怒,指出倒不如把聖殿的門鎖上、獻祭的火不要點燃,這樣反而好些,比較這可恥地冒充作真正的獻祭繼續進行還好。
接下去顯著的比較,更加突出古代以色列特殊的神寵論和排他主義的傳統。『從日出之地到日落之處』,從東方到西方,上帝的名將在外邦列國的敬拜中被稱為至大(11節)。這樣陳明的目的是為了把外邦敬拜的效果和希伯來人褻瀆上帝的敬拜,作一對比,而后者的進行方式在祭司中十分普遍。外邦人盡管無知,尚且知道創造之主宰上帝;而在瑪拉基時代的猶太人卻變成厭倦敬拜,輕視這煩瑣事。這種次等的敬拜是不被上帝所接納的(13節);一點兒不敬拜比敗壞的敬拜更好些,這種壞的敬拜意識不到上帝的王權,並且缺乏任何尊上帝為大的感受。 《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