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書亞記第九章

劈柴與挑水的人(九1-27)

(一)

今日世界動蕩不安的最顯著的一個原因,一方面是國與國之間爭雄稱霸而造成緊張局面,另一方面是民族或民族運動積極爭取獨立自主所造成。許多國家由于少數人爭取獨立,而令國家不斷陷于斗爭之中;大多數人對于獨立運動又抱持不同的態度。

與此密切相關的許多國家,對于國內及國外的關系也抱持不同的態度。大多數人都更同情為了公義與另一權力斗爭的自由戰士,不同情『恐怖分子』和罔顧國內和平的『叛軍』。英國許多國外朋友對駐軍北愛的事公開表示憤慨。另一方面,英國人『知道』即使對英國較為友善的外國人,也不明白真正的情況。對超級大國來說,參加國際團體去領導人民爭取自由,比鼓勵他們在自己的聯盟中抱持不同意見及自由表達意見更為容易。

當然在本國和在國外抱持不同態度是不新奇的。以色列人對其他民族的態度決定于他們的地理位置。所羅門在獻殿時的禱告最能表達他們對其他民族的坦誠態度。

『論到不屬你民以色列的外邦人,為你名從遠方而來,(他們聽人論說你的大名和大能的手,並伸出來的膀臂)向這殿禱告,求你在天上你的居所垂聽,照 外邦人所祈求的而行,使天下萬民都認識你的名,敬畏你像你的民以色列一樣。又使他們知道我建造的這殿,是稱為你名下的。』(王上八41-43)

這就是基遍人的情形。他們宣稱(9-10節)是從極遠之地而來,是受了以色列人的上帝的名聲所吸引。

不幸這全部是騙局。基遍人住在耶路撒冷的北面,在迦南地的中心區,離艾城與伯特利西南不遠。不幸這事被迫要以欺騙形式出現,因為根據申命記與約書亞的決定,迦南地全部非以色列居民都要喪失居留權利,且要遭受滅絕,好把地方讓給新來的居民。

(二)

內部與外部關系的區別,在申命記二十章的戰爭條例中,說得非常清楚。首先提及的是屬于一般性條例。如果一個被攻陷的城鎮接納了以色列的條件,那裡的居民就得以活下去,但他們要為以色列人做粗重工作。如果不依照以色列的條件講和立約,城鎮淪陷,男人都會被殺,女人、兒童和所有財物都成為戰利品,歸以色列人所有(10-14節)。第十九至二十節繼續該一般性條例,附帶提及不可砍掉城池周圍的果樹做攻城用的材料。

在這些一般性條例中插進十五至十八節的經文如下︰

『離你甚遠的各城,不是這些國民的城,你都要這樣待他。但這些國民的城,耶和華你上帝既賜你為業,其中有氣息的,一個不可存留……。』(申二十15-18)

以色列人認為迦南地居民的存在,以及他們的不同宗教教條,與他們講和立約是太危險了。這種態度,據我們所知,仍然困惱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之間的關系。

(三)

基遍人在舊約故事的后面幾卷再次出現。當時大 為了整整三年的嚴重飢荒而求問耶和華,才知道禍是由于掃羅和他的家族犯流人血的罪,殺死了基遍的居民,不理會以前發過誓要保留他們的性命,『掃羅卻為以色列人和猶大人發熱心,想要殺滅他們』(撒下廿一2)。大 問仍生存的基遍人可用甚么補償這種過錯,使他們『為耶和華的產業繼續祝福』,才發現對方的態度溫恭但毫不讓步︰

基遍人回答說︰『我們和掃羅與他家的事並不關乎金銀,也不要因我們的緣故殺一個以色列人。』大 說︰『你們怎樣說,我就為你們怎樣行。』他們對王說︰『那從前謀害我們,要滅我們使我們不得再住以色列境內的人,現在愿將他的子孫七人交給我們,我們好在耶和華面前,將他們懸掛在耶和華揀選掃羅的基比亞。』王說︰『我必交給你們。』(撒下廿一4-6)

他們開始時的回答溫恭有禮,令我們想起他們在約書亞記九章八節用更簡短的話語去取得同情──『我們是你的仆人』。否定自己的身分和地位常是作出更大請求必經之途。

約書亞記九章和撒母耳記下廿一章所說的話只是暗示,在列王紀上三章的說法則較為清楚。所羅門按習慣在基遍的大丘壇隆重的獻燔祭,就在拜訪大丘壇的當晚,他看到著名的異象。

約書亞記九章很小心地將約書亞怎樣處置基遍人做結尾──『當日約書亞使他們在耶和華所要選擇的地方,為會眾和耶和華的壇作劈柴挑水的人,直到今日』(27節)。從基遍人與大 的談論以及所羅門的處置方法看,基遍人的地位顯然是他們自己選擇的。這是不是有些人為了宗教方面的恐懼為理由,而與當地居民立約講和呢?

掃羅的統治與大 及所羅門王朝不同處之一,是在處理迦南異族的政策上。掃羅稍偏于排外,而大 與所羅門的目標在于統一。以色列王國及嗣后的猶大王國之所以終于垮台,原因之一是由于過分與異教傳統混在一起。

基遍聯盟的第四城邑是基列耶琳(九17)。從非利士人手上取回上帝的約柜,直至約柜最后送達大 的耶路撒冷,二十年間它沒有離開基列耶琳,這不是偶然發生,這是精心安排的(撒上七1-2),是一環套一環又套一環﹗ 《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