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一12】「你們將我抬起來,拋在海中,海就平靜了。」
先知約拿這話雖然平淡,卻隱藏著極不平凡的勇敢。他叫人把他拋在海中,等于叫人把他處死。雖然他認罪的結果,須要面對死亡,但他還是勇敢地為自己的錯失負責。現今在神家裡所起的許多「風波」,多半是由一、兩個不肯為自己錯失負責的「約拿」而起的。可能過失並不嚴重,但卻一味地設法掩飾,尋找代罪羔羊,諉過于人,于是製造是非,散播謠言,使許多單純愛主的信徒無所適從,初信或幼稚的信徒灰心跌倒,魔鬼得著了許多機會作拆毀的工作。─ 陳終道《十分鐘短講集》
作為一卷先知書,約拿書以一種簡便的方式開始;無疑的對于那些第一次讀到、或者聽到這個故事的人,將要被第一節親切的話吸引。『耶和華的話臨到……約拿,』就像上帝對其他先知一樣;既說了話,先知的責任就是回應 。但是第一節是這整本書中唯一的一節和先知被召傳統相似的話。到了第二節,上帝的呼召的內容立即引人注目︰『往尼尼微去』。尼尼微是當時異教國家亞述的城市,它的聲望在古代世界上是很響亮的。在第三節中,上帝的呼召和先知的回應的沖突繼續加深︰上帝吩咐他去尼尼微,約拿突然向他施進發。先知書這樣寫,是使用了一種有效的語言和方式︰開頭那種親切感被隨后不尋常的反應突出出來。從一開始,讀者就能敏銳地感覺到,這不是一卷普通的先知書。
約拿書開始這三節,不但抓住了讀者的注意,同時也奠定了一個基本的題旨,隨 下面的故事而發展。
(一)上帝先說了話, 的話表示 關心整個世界(2節)。尼尼微的惡令 心裡擔憂,迫 去關注; 決定差派約拿去那座城,作為 的使者,傳遞 的信息。
尼尼微是亞述的經濟中心,它多次作為亞述帝國的首都。尼尼微的廢墟座落在底格裡斯河旁,位于現代伊拉克的北部的摩蘇爾對岸。從十九世紀以來,挖掘的行動一直在進行 ,發現那裡曾經是一座繁華的城市,有很好的宮殿,精致的藝術品,和宏大的圖書館。毫無疑問,尼尼微曾經一度非常繁榮,然而它的道德素質卻並非同樣偉大。作者描寫它只用簡單的『惡』字,沒有花費很多口舌去敘說這個城市作惡的方式。因為無論甚么樣的惡,都是上帝所厭惡的。
從基督徒所信仰的普世性來看,我們不會對上帝這些不尋常的話感到驚奇。但是在舊約時代,上帝被人認為是首先關心以色列人,把他們當作選民。然而上帝的關懷是無限的,尼尼微的罪惡,以及因為犯罪而產生的救贖問題,在上帝的心目中,是如同耶路撒冷的前途一樣使 憂慮。用一種巧妙的方法,本書的作者想要擴大他的聽眾的眼界︰尼尼微,這個外邦人狂傲和作惡的大城市,與上帝也有密切的關系﹗如果我們抓住了這本書的思想方法,我們也必須擴闊心懷。所有限製我們的狹窄眼界都要除去,因為上帝的慈愛是無限的。蘇聯的莫斯科和美國東南部的密耳瓦基一樣,非洲的恩德培和蘇格蘭的愛丁堡也一樣,它們都是上帝所關懷的。
(二)上帝對整個世界的關心使 采取了行動。看見了尼尼微的惡, 決定差遣一位使者迅速到那裡。雖然這位使者的目的沒有明確清楚地在這幾節經文中說出來,但從整本書所啟示的內容來看,我們知道這位使者是去發出一種警告,號召尼尼微人悔改離開他們的惡,回到上帝面前。這樣,這裡啟示我們一種上帝更廣義的關懷︰ 不但關心尼尼微人的惡, 更希望他們離開罪惡,轉變為良善。約拿被差派去傳達一個信息,他不是去改宗換教或者改變其信仰;他只是簡單地警告他的鄰國,他們作惡的可怕結果,並要求他們回轉過來。
(三)這卷書開頭幾節最顯著的內容是剖析了先知的不服從。命令是叫往尼尼微去,但約拿突然往相反的方向出發,要到他施去。他施這個地方準確的位置是不太肯定的。在古代世界上有許多地方都叫他施(這個名字表示那些在采礦和冶煉的活動中建設起來的城市)。其中有一個是在地中海西岸,或者是在現代的西班牙領土上,或者是在薩丁尼亞島上(在這些地方考古學家發現在公元前九世紀的腓尼基碑文中,有他施這個名字的記載),也許這就是約拿故事中的他施。
然而我們不明白的,是約拿在聽見上帝的吩咐以后,為甚么立即會不順從。上帝告訴他一個方向,他朝另一方向走去。也許他絲毫不怕不順從所帶來的結果;的確,在他隨后逃到船上的時候,約拿表現得很勇敢,很倔強。至少我們可以說,他完全沒有分擔上帝對尼尼微的憐憫和同情心。他絲毫不關心一個距離他甚遠的鄰國城市的問題;他們的命運,他們作惡的結果,這些絲毫沒有放在他的心上。約拿感到在他自己的國家中,有夠多的事情可做;不需要去關心別的國家。然而當上帝呼召他的時候,他不順從又不愿意留在家中,其原因可能是上帝的呼召是那樣清楚,那樣使他不高興,以致于他感到最合適的辦法,是朝 使他和尼尼微之間的距離盡可能大的方向行動。遠洋航行也許是最適合的選擇;在他施的海灘上度過幾天是最愉快的了﹗因此他就這樣出發了。
約拿書的作者用他自己的語言,仔細地說明約拿如何不順從。上帝呼召他向東邊去,他卻朝西邊走;上帝告訴他往尼尼微去,他卻『下到』約帕,又從那裡『下到』(正像希伯來原文所表達的那樣)一艘船上。作者兩次表示,約拿向西的旅行,是『離開耶和華的同在』。這不順從的行為,總是隨從環境;他的決心總是不能成就他所希望的。一個不順從上帝的人,一定不能有 的同在,也不能與 有親密的團契;因為不順從上帝就像約拿的旅程那樣,愈走離開上帝愈遠。任何一個不愿向上,努力去回應上帝挑戰的人,也不可避免要在生活上走下坡路。
(四)對這卷先知書開始幾節最后要考慮的,是它們對聽眾的影響。開頭這幾節是很熟悉的︰上帝呼召一個人作先知。如果估計正確的話,這本書當時存在在南方,在猶大或者耶路撒冷。這樣,鑒定先知的身分可以喚起聽眾,使他們感到自己也同樣缺乏同情心︰約拿是個北方人,這樣大家都知道北方人不順從(至少南方的大眾是這樣看的)。然后先知豫定的目的地將引起驚訝︰尼尼微不在應許之地的范圍之內。最后,上帝呼召順從,接踵而來卻是不順從;其他的先知書描寫的都是先知順從上帝呼召的過程,沒有像約拿書這樣開始就完全不順從。然而聽眾的震驚將自己得到解答︰一個北國的人和一個外邦人有何分別,豈能期待他履行對外邦人的使命?
就像所有好的比喻一樣,引起的反應都是很自然的。因此當故事繼續下去的時候,我們不但看見約拿書戲劇性和奇異的特征,而且還可把它當作一面鏡子,藉以看到我們自己的本像。
海上的風暴(一4-10)
約拿逃跑離開上帝,情況是一直向下降。他下到約帕,又從那裡下到一艘船上,然后,他下到船的底艙(5節),希望在那裡休息。雖然這個逃跑的先知以為他至少找到一個可以停留的地方,但是在他乘搭的船並沒有給他平安。大風吹起狂浪,在風浪裡小船顛簸,幾乎要粉碎。那些經歷過東方的地中海暴風雨的海員,開始把它當作一般的緊急狀態來處理。他們把所載的貨物扔到海裡,希望減輕船的載重量,減少遭毀的危險性。但是大風暴沒有減退,災難的危險性也沒有減少;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他們求告他們的神的幫助,表現出一種極虔誠的態度。盡管他們懇求,暴風浪繼續加大;看來死在海裡是他們必然的命運。
此時無疑的是那個負責監督把貨物拋到海裡的船主來到甲板底下,在底艙發現沉睡的約拿。船主對他在這樣危急的關頭竟然沉睡表示憤慨;至少他應該和其他人一起求告上帝的拯救。『你這是甚么意思呢?竟然在睡覺﹗』船主叫喊起來。在他的叫聲中,約拿醒過來,不知不覺地帶 一種極不愉快的樣子。
約拿走到甲板上的海員中間,那裡正在召開一個緊急的會議。盡管船員已采取各種措施防止船只受毀,然而船似乎快要沉沒了。意識到這樣凶猛的風暴是一種上帝干預自然的信號,船員掣簽試圖找出是誰引起這樣嚴重的危險。這支簽不可避免地落在約拿頭上。那些他在危險中的同伴質問約拿,要找出他造成這種危機的原因。因此約拿只好照說,講出他的不順從,講出他原是希伯來人的上帝,就是那位創造滄海和旱地的上帝的先知。
當這位講故事的人說出了真相,不但引起聽者的興趣和緊張,而且逐漸把題目轉移到道德和宗教方面。
(一)船上的外邦人船員是全人類的典型代表。而面臨 沉船和死亡的威脅,他們共同地辛勤地勞動 ,拼命地把貨物扔到海裡,藉以希望使船不致沉入汪洋之中。但是當這樣做不能減輕他們的危險時,他們轉去求告他們的神;他們共同的努力是用各種的信仰,代替對真神的信仰,祈求得到幫助保存生命。
使人在生活中作出這樣的選擇(決定)是一種普遍的危險。在生活的海洋裡,任何航海的技巧和經歷,都不能幫助一個人避免風暴的毀滅。在面對死亡的時候,人類必須懂得逃生之路。
(二)在死亡的陰影下,在船上只有一個人知道求生之路。他的名字叫約拿,但他沉睡 。當外邦人覺醒 ,並且熱心去尋找拯救的方法時,約拿在船艙裡睡覺。約拿曾經有一次不順從上帝呼召他到外邦人的尼尼微去傳道,現在,他在同船的同伴面對直接的沉船危險威脅時,竟安然入睡﹗約拿這個沉睡者成為一幅卑鄙的圖畫;他在不信的人找不到平安的時候,自己平靜地休息 。當那些需要關心的人正焦急不安的時候,他卻在放任的心態下靜靜入睡。最糟糕的是危及全船和所有船上的人的大風浪,本是約拿不順從的直接結果;他曾經拒絕關心尼尼微人民,現在他漠不關心的態度好象瘟疫一樣,又威脅 另外一些人的生命安全。他躲避責任,結果帶來了新的責任──現在全船人的性命都在他的手中了。
(三)那個拒絕作外邦尼尼微人的先知,被迫成為外邦海員的先知。在回答他們(同船的人)在危急時的問題時,約拿說︰『我敬畏耶和華,那創造滄海旱地之天上的上帝。』(9節)在回答他們進一步查問時,約拿意識到他在船上,是他企圖逃避上帝的結果。因此,那應當遵命向尼尼微人宣傳的福音,從先知的口中傾吐在所有船員面前。可怕的環境使得先知的話變得更加可信。那些船員們已經看到他們在危急時求告他們的神是無用的,現在藉 先知的話,瞥見那位控製海洋的全能上帝。
約拿最后終要面對他的先知職分,然而卻是帶點委屈的味道,令人感到惋惜。假如他能夠順從上帝,這些船員的生命就不必冒險;假如他能夠順從,在他完成使命時,將受到其他先知的尊敬。但是生活是不可能充滿 假如的,他的選擇導致他目前的狀況︰在風暴中忿忿的先知。然而最后他找到了真理,就像史密斯(Sir George Adam Smith)關于約拿所寫的︰『真理,是他少年時代的新娘,經過長期生活之后的同志,但只有在死亡的容貌裡才被他完全認識。』他的豫言講完以后,他將被扔入海裡,投身到洶涌不息的的洋海中。
被拋入海中(一11-17)
與約拿同船那些人不是一個行私刑的團體,他們雖然知道了引起他們災難之原因,但他們並沒有立即決定把先知抓起來,扔到無情的波濤之中。盡管海洋變得更加喧囂,他們還是詢問他,叫他說該怎么辦。對于約拿來說,答複是很清楚︰他現在知道,只有那個令大家面對死亡的人,他的行動能夠對暴風雨產生影響;也許只有對約拿采取公平的行動,才能免去船上的伙伴的危險。因此約拿鼓起勇氣和同情心,指示船員把他拋到海裡去。
直到這個時候,船員還堅持不采取這種極端的手段。他們盡力去搖櫓,掙扎 把船劃回到岸上去尋求安全;但是愈發瘋狂的風浪,使他們的目的無法達到。現在,看來所有的方法都失敗了,他們只好把約拿拋到海裡。轉眼之間,風暴立即平靜,大浪也減退了。船員們在平靜的海洋上繼續他們的航行;而先知,一條大魚成為他的去處,在那兒度過了三日三夜。
(一)約拿的轉變,是從不順從的道路到順從的道路;從逃避責任,到接受它。他意識到現在似乎已經太遲去改變他的主意再到尼尼微去;現在他所能夠做的,是犧牲自己,藉以使其他人避免危險的來臨。終于,他決定對自己的行動負責。嚴格來說,約拿的奉獻不是一種高貴的行動,如果沒有他,是不會有這樣的危機的。他只是良心發現並簡單地接受由于他的行動所帶來的后果。然而,在約拿對船員所說的話中,卻有值得尊敬和令人鼓舞的成分。一個渺少的人總是盡量去隱藏掩飾他的過錯,不對他引起的危機負責,企圖救他自己免受懲罰。但是約拿最終是面對現實;他顯然對自己不滿﹗他感到他不但對上帝不負責任,他還給他的同伴帶來災禍。他很清楚看見自己的失敗,他最后采取行動,奉獻他的生命,這是他唯一能獻給他的同伴的;其中還有一點,就是他恐懼戰兢地認識到他的生命已不再有價值;如果生活失去了目的,活 就失去它的意義。
約拿的情況是一種最生動的說明,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可能選擇『絕境』︰逃避真理,結果被迫去面對死亡;企圖對我們的同伴放棄責任,然而卻要對我們不負責的行動帶來的后果負責;決定不順從上帝的呼召,不按照 的要求去生活,結果發現除了順從以外,生命並無意義。對于約拿來說,這種轉變是生死關頭的轉變;如果他再稍微遲疑一點,再退到他曾選擇忽略上帝這道路上,實際臨到他的將是浪費生命的悲劇。
(二)船員的轉變,被描寫為一種從虛假的、對外邦神的信靠,轉變為認識永生的真神。在他們轉變之前,這段經文沒有把他們描寫為黑暗中的罪人;相反的,他們和約拿的特征相反,在故事中他們以威嚴和落落大方的形象出現。然而他們不認識真神,在約拿承認他自己的身分以前,他們不能救自己免去海上風浪的威脅。就是聽了約拿的見証以后,他們還不迅速行動,他們仍然抵製先知的勸告。直到最后把約拿扔到海裡,他們才禱告上帝,求 赦免(14節),他們愿意按照 的意旨行事,而且害怕 把無辜的當作有罪的奪去他的生命。在大風浪停息以后,他們向耶和華獻祭,並且在對 的大能有了新的認識之后,他們向上帝許愿,向 委身順從。
和那個暴躁的和倔強的先知相反,那些船員們被描繪為基本上循規蹈矩的人。無疑的,他們是普通的一 ,但是他們有自己的虔誠和尊嚴的標準。他們對約拿相當不錯,就是在他們發現他應對他們的災難負責時,他們也有很好的表現。但是盡管他們有人類的莊嚴和好品質,他們深深地處在被淹死的邊緣;他們需要被拯救。在這裡我們再一次看到這些船員代表人類悲慘的處境︰在現代,如果我們以為只有那些在過去的生活裡盲目地追隨罪惡的人,才需要真正的『轉變』︰而那些像船員那樣有人類好品質的人不需要,那么我們就錯了﹗我有一次遇見一位年輕人,他真誠地后悔他以前的生活實在太墮落,因此,他說,他轉向基督的信心是徹底的、驚人的。那些普通的船員,固然有他們做人的尊嚴和優點,但他們都要從所面對的災禍中被拯救出來。他們只有從上帝那裡才能找到釋放,這是所有真正轉變者的道路。 《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