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名意︰鴿子。第一個飛出的宣教士
主耶穌說︰最大的神跡是約拿三天三夜在大魚肚腹中(太十二40)。信徒埋葬自己,向己死是最大神跡,人的本性不肯舍己,主耶穌向已死的時候三次天向 開了(太三16;約十二28~29;路九28~36), 的死而複活是獨一的神跡。
一、抗命 一1~3 二、逃命 一3~10
三、喪命 一11~17 四、求命 二1~9
五、赦命 二10 六、順命 三章
七、怨命 四章
1. 下約帕︰逃避抗拒神的命(一3)
2. 下到船底艙躺臥︰不顧神命,只顧自己安逸(一5)
3. 拋下海︰除去舊人(一15)
4. 投下深淵︰落在魔鬼手中。深淵是地獄,從神面前驅逐出去 (二3)
5. 下到山根,地獄的門永遠關住他,落在撒但黑暗的國中,呼求神的救恩。
本卷書可見神的權柄統管萬有 詩一零三19;林后五18
(一1) 神呼召約拿起來去尼尼微呼喊,或許他們悔改不至滅亡 神不愿一人沉淪,愿人人都悔改。彼后三9
( 4) 神使海中狂風大作,為要先知回頭。 詩一零七25
( 13) 神使海浪越發翻騰,為要先知拋在海中,經歷死亡。
( 15) 先知拋在海中舊人死亡,海浪平息,撒但無法興風作浪。
( 17) 神安排地中海沙魚吞了先知,埋葬他的舊人,如同神叫巴蘭的驢子開口講人話,攔阻先知的狂妄。
(二1) 神迫使先知悔改求告神拯救,許多時候我們疏忽永生的事情,神借著患難迫使我們去求告 ,認識 。
( 10) 神吩咐魚吐出先知,禱告上達寶座推動寶座上的手,神伸手拯救。
(三1) 神再次呼召先知起來去尼尼微,傳神的話。
(?5) 神使尼尼微人悔改,信服神,轉離惡道,丟棄強暴。
( 10) 神察看他們的行為,止住怒氣,不降災。
(四6) 神安排蓖麻,遮陽使約拿大大喜樂。
( 7~8) 次日神安排虫子咬蓖麻枯干;安排炎熱東風,日晒約拿,先知求死。藉此啟示他為蓖麻何等愛惜自己,卻不能體會神愛無知的罪人。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約拿書這卷短書在十二先知書中,是與眾不同的。它不像其他十一卷,偶然地寫進一些自傳或歷史的片段,而整本書基本上是記載先知的豫言;也就是說,其他十一卷先知書,主要是記載該先知的聲明和講章,但約拿書卻不是這種情況,它本身是一個故事,其中上帝藉 先知講的豫言,只占一小部分。
從技巧上看,這卷書是匿名的;書中沒有告訴我們是誰寫的,因此我們很難肯定是誰在甚么時候寫的。這卷書的特點,是描寫一個人名叫約拿,他是亞比太的兒子,在以色列歷史,曾簡略地記述他是迦特希弗人,是北國的一位先知(王下十四25);迦特希弗位于加利利的附近。約拿作先知傳道,我們從列王紀下的記載中所知甚少,只知道事情發生在公元前第八世紀上半葉,在耶羅波安二世在位其間。我們只知道先知生活的期間,而以他的名字寫的這本書的時間,卻不太清楚,大概是在較遲些時候,約在公元前第六至第四世紀之間。
不單約拿書在十二先知書中很特別;書中記載的故事,也很特別,頗有戲劇的味道。它開始時按慣例記載先知蒙召作上帝的仆人︰『你起來,往尼尼微大城去。』(一2)但是這一節經文往后,所有對先知的描述都是和上帝的期望相反的。
上帝呼召約拿去尼尼微(以色列的最北部),他應該沿 陸路向北去。但是他立即出發,向西逃往約帕去,在那裡買了一張船票往他施去(也許是往西班牙的塔達蘇士Tartessus)。但是要逃避上帝的呼召是不可能的;開往他施的這艘船遇見大風暴。那個逃避去尼尼微傳達上帝話語的約拿,下到艙底,在那裡靜靜入睡,想躲過大風浪。直到船主、老水手,破門而入喚醒了他。經過搖簽証明,約拿才承認可能是他惹來了大風浪,並要求 眾把他扔到海裡,以平息風浪。水手們勉強同意了,于是風浪減退了。此時約拿被一條大魚吞吃了,並在它的肚子裡度過了幽暗的三天三夜。約拿悔改並禱告,隨后被救出;這條大魚把這個不受歡迎的重擔,吐在海岸上。于是約拿才往尼尼微去。在那裡,約拿宣告了上帝的話,警告這個大城市的人他們災難臨頭,除非他們悔改離開犯罪的路。出乎先知的意外,他傳講的信息被尼尼微人所接受,他們離開了他們的強暴和所行的惡道,因此免去了上帝的刑罰。這件事使先知感到太悶氣和太不高興了,他因為上帝的憐憫而向上帝發怒。但是這本書的最后幾節中,這位先知(那個因為感到自己的話被忽略,而決定死了比活 還好的)學到了一個功課,就是上帝的本性是滿有慈愛和憐憫的。
前面這樣把故事的大意簡要一覽,其實已經指出了注釋這卷古怪的先知書的問題︰它到底是甚么樣的文學呢?該如何注釋它呢?它是歷史?是比喻?或是其他的文獻呢?
在猶太教和基督教古代的歷史中,有過許多種注釋本書的理論。最早的一種,就是把約拿書當作歷史來注釋。在這種注釋中,把它當作記載先知傳道的一個歷史事件。必須承認,這種注釋是可行的,它的出發點是明顯可見的;它是基于列王紀下的記載,那裡証實約拿的確是以色列歷史上的一位先知(縱使是不很著名的一位)。而且,從某個角度看,新約聖經中,有幾處是把它當歷史來應用(太十二40;十六4;路十一29)。
當作歷史來注釋雖是可行的,但並不意味 沒有問題。故事的每一方面,與通常豫言的敘述是那樣的不同,使得有人對它產生懷疑。大魚的角色,和約拿在它肚子裡的呼求,使人感到它好象是一種幽默的神跡。(當他們聽到大魚把先知吞吃下去,然后又吐出來時,我們幾乎可以看到聽眾的歡笑場面。)在一個世紀以前,有人去海邊找某些不尋常的經歷,希望用它們來解釋約拿的故事,這種努力也是不必要的。(曾經流傳過一位名叫巴特來〔James Bartley〕的經歷,他在一八九一年宣稱曾從一艘從事捕鯨的船『東方之星』上掉進海裡,被一條抹香鯨吞到肚子裡一天一夜,又生還逃脫出來,向人講述他的故事。這可能是航海奇聞中引人入勝的一部分,但大概不是真實的。)約拿的經歷到底是否尋常的或者是神跡,是不必爭論的;需要爭論的倒是約拿書的性質,它的文字類型,和如何去用適當的方法加以注釋。第二種古代用以注釋這本書的理論,是把它當作一種比喻。作者以一個真實卻不為人知的人物約拿為主角,故事是環繞 他構成的,用以傳遞某種神學信息。一般來說,約拿的故事是和新約聖經中的『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相平行的。正如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以一個問題結束(路十36),要求讀者回味它的意思;同樣,約拿書也以一個問題作結束(四11),也要求讀者去回味它的意思。
在以下的注釋中,我們要進一步考查故事的細節內容和各部分的意思。雖然我們意識到任何一種注釋都有它假定的性質,但是總的來說,這裡所介紹的注釋,是把這本書當作廣義的比喻來研讀。
這本書有一個中心的主題,又有一些各自以不同方式出現的小題目。舉例來說,較小的重點放在說明順服和不順服方面︰先知不順服上帝的呼召,到頭來只有是災難臨到。但是這本書的中心教訓,是關于上帝的本質,上帝對全人類滿有憐憫的本性。
以色列的先知大部分都是國家民族主義者;他們認為,上帝是以色列人的上帝,上帝藉 先知,只對 的選民說話。但是約拿書非常清楚是一個例外,上帝也十分關注其他所有的人的行為。尼尼微城中外邦居民的強暴和作惡,上帝同樣的關注。上帝的憐憫總是尋找機會,藉 人的悔改,來除去罪惡,施展慈愛。先知被差派到尼尼微這件事,表明上帝對外邦人的關懷,同時還証明外邦人藉 悔改,同樣可以得到上帝的憐憫。這樣,對于舊約的外邦讀者,約拿書不但啟示上帝憐憫的胸懷,而且也在古代猶太主義的潮流中,打開一扇特別窗戶,使看見上帝是宇宙的主宰。 《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