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愿我的景況如從前的月份﹗(廿九1-三十31)
約伯在廿九至卅一章的言論(不計四十4-5和四十二2-6,這是他在這卷書末了對上帝的話語最后的答複)不是對朋友講的,他們已被他無禮地斥退,而且絕不提及他們了。除了三十章中的一小段(20節及以下各節),約伯在其中直接對上帝說話之外,這篇言論用專門語來說,是獨白,像他在第三章開始的那一篇一樣(那就是對我們聽眾講的)。但那一小段卻泄露了秘密。約伯雖然可能希望從那些傾聽他的人得到有利的裁判,他尋求的最主要是上帝的判決。因此這篇言論其實是對上帝最后的懇求,要 打破長久的沉默對他說些話。頭兩章構成冗長而感情豐富的哀訴,在哀訴中,約伯像許多在他以前和以后的詩人一樣,悲嘆他不幸的情況,並對上帝發出一些苦毒的埋怨。然后在卅一章,出現一篇替約伯自己以往生活方式莊嚴卻富挑戰性的辯護。但自始至終所不見的(或幾乎不見的),是任何跟上帝之信靠對抗的表示,那是我們在詩篇的哀歌中經常碰到的,而那是我們在十六章和十九章末了那些富麗的章節中從約伯自己口裡聽到的。這是令人傷痛的失望,我們在這幾章研究的末了將要問,為甚么情況會如此。當然約伯開始說話時,顯然並未有爆發混亂傲慢和憂郁的奇異心情,這就是他在廿三章回答以利法,並忽地終止朋友爭論的特色。他顯然亦不太關注別人對他態度的批評,就是在黑暗中那疑惑的聲音所輕輕暗示的,它剛在廿八章誦讀那篇論上帝的智慧與人的智慧的詩篇,約伯誠然似乎以重新燃點的熱情,將他的心思集中在至少從十三章起就一直纏繞 他的探索上,就是他怎樣能到上帝那裡,並使 聽他。約伯不惜犧牲自己性命,仍然等待上帝,雖然 可能殺他,他仍然確信自己必獲辯白(請參十三13及以下)。
我的琴音變為悲音(廿九1-三十31)(續)
(一)
約伯以無限的悲傷和遺憾默想悲劇未毀滅一切以前他怎樣生活時,廿九章響起了沉郁的調子。
在我所著創世記注釋中(見創廿七41注釋──逃走{\LinkToBook:BookID=132,TopicID=237,Name=逃走(廿七41-廿八9)}),我邀請讀者把但丁(Dante)在神曲(Divina Commedia)卷四中一些名言應用于利百加身上,因他們認為那個多計謀、而自討苦吃的婦人,既策畫了她愛子雅各的逃亡,卻難過地在家等候他從巴旦亞蘭回來,這回歸是她有生之年無緣得見的。然而但丁的話,適用于這傷心時刻愁煩的約伯身上︰
沒有更大的悲哀比得上在不幸中回憶幸福的時刻。
很不容易在現代的言辭中,找到可比擬作者在這一章,藉約伯口說的這首希伯來詩所表達的淒美,或許但丁的這些話足以表達。或許喬臾(Chaucer)的話,就是斯特拉罕博士從這位詩人所著特羅路與克莉茜德(Troilus and Criseyde)敘事詩中引証的,也是適合的︰
論到財富造成的不幸是這樣︰
一個人曾經成功,
而在成功成為過去時才想起來。
(二)
但這一章有重大的價值,因為這一章不但洞悉了約伯苦毒的悲傷,而且它揭示了希伯來人的道德理想。這是在以色列王國時期,無拘無束的日子中,一篇有關古代希伯來 體住在小城鎮的典型描述。它所產生的氣氛可以與奧斯汀(Jane Austen)筆下所寫十九世紀初期英國鄉間背景的小說相比。約伯是那個社區的『鄉紳』或領導人物,而上帝友誼之情(4節)照耀他的家。結果約伯順利而且快樂,他的家人都環繞他,而且他一無所缺。他受人尊敬,青年人見他來便讓路給他,當他由城門步入辦事的廣場時,老年人也起身站立。窮人和困苦人都稱贊他,因他看見他們的需要;他保護孤兒,並使寡婦心中歡樂歌唱;他尋找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他克製並刑罰自私的人和罪犯。他沐浴于上帝的恩寵與他自己的義行裡,他展望得享高齡滿足而逝,像摩西一樣(申卅四7),他的精力沒有衰敗,病魔和衰老無法侵擾他,他留下清白的名譽令人懷念。
約伯論到的社會,是個以公義為重和推崇公平的社會,所以那社會是整合和健全的。在希伯來人的想法中,公義是要人行事為人舉止適當,公平是要使人人得到他應得的。甚么是適當,和甚么是人所應得,須視乎他的身分。人認識這一點,便接受生活所得而不憤恨,並盡其適當的義務而不埋怨。人們對那些蒙上帝賜與較高地位的人不嫉妒,也不會小看或剝削地位較低的人。在箴言中,智慧運動設法辨明並推崇的,就是這種恰如其分、這種和諧,它們是與天上做事的方式一致的。若社體中,能這樣恰如其分與和諧,上帝就必定會把 的福氣沛然降于那地方;那裡不能恰如其分與和諧,那裡的人民拒絕承認他們的地位,那裡富人和強者為了他們自私的目的縱情于剝削窮人,唯一可預期的是,那社會的結構必定崩潰,造成一片混亂。
我們生活在民主和平等時代的人,對約伯詳細描述的『想當年的日子』,不會有太深的印象。我們聽起來,似乎頗沾沾自喜而又自滿;一個沒有希望得改變的時代,不能為任何人提供進步機會的時代,在一個只有高位者(noblesse oblige)才能阻止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時代,這個時代的格言大可以是︰
愿上帝祝福鄉紳及其親屬,
並教導我們持守我們固有的身分。
盡管在那評估中有其真理,然而這評估並不特別切合對約伯記所作的解釋。因這一章概述的倫理,在昔日似乎有其作用,而且它在以色列所屬的古代世界中,締造了一個比其他任何社會都更佳的社會。但使我們更加關注的,是導致這書出現的倫理觀念所支 的社會,已透過很多不同的形式在消失中。它的作者被提升至我們在箴言書上找到的那種教訓,而且他震驚地發現,它的答案帶來許多人生難題,對他所屬的那個世代已不再足夠。書中不同人物對約伯受的大痛苦采取的種種反應,已足夠証明這一點。所以這一章銘刻 他的信念,還有他許多書寫的對象的信念,就是在從前,情況要好些;而且其中包含了他和他們對上帝在他們時代所存的旨意的困惑,與那個時代對比之下,這實在太難察覺了。不管我們的世界與他們的世界怎樣的不同,那是我們能理解的一種信念和我們能分受的一種困惑;因為我們也處于這樣的一個時代︰根基正在崩潰、舊日信念無法掌握、舊有的方法正被推翻。 《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