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七1~8】神需要戰士,但不隨便錄用。從基甸出戰的故事來看,當時應召者三萬二千人,然而被選上者只有三百人。在落選者中間,有三等人是神所不敢錄用的。神把他們遣散了,因為神不放心他們︰
(一)神不放心驕傲自負的人(七2);
(二)神不放心膽怯自卑的人(七3);
(三)神不放心懶惰大意的人(七4)。─ 桑安柱《這時候》
【士七2~3】第一次選擇的結果,有二萬二千人回去。因為他們︰(1)要榮耀自己。我們舍得生命,卻舍不得榮耀。不只當勝過撒但,也當勝過自己。神只要為 作工,而不夸功的人。為神作工以后,只當說,『我們是無用的仆人』(路十七10)。當忘記耕了多少田,放了多少羊。神不能與我們同分榮耀。如果我們自己有所盼望,我們就是被淘汰的。(2)懼怕膽怯。懼怕膽怯的,都請回家。必須不愛惜自己,必須忍受痛苦。最大的痛苦,不是物質的,乃是屬靈的。凡要榮耀自己和懼怕膽怯的人,都要被淘汰。得勝不在乎人多,乃在乎認識神。
【士七4~7】第二次的選擇,是借著喝水的事。小事常顯出我們自己是如何。當日猶太人和亞拉伯人行路,是將行李背在背上。在路上喝水有兩個法子︰(1)將行李放下,用口對水而喝;(2)為趕路,並防備劫路的,就不放下行李,用手捧水而喝。有機會放縱而不放縱的人,是經過十字架對付的人。這樣的人,神能用他。無論如何,都肯讓十字架對付的人,神才能用他。
『米甸人的日子』(七1-八3)
像耶利哥城牆倒塌的故事一樣,本章也記錄了一次大擊潰的現場。許多讀者在童年時便已耳熟能詳,這種按兩種不同表現去挑選三百人的小隊伍,並使用吹角,打破瓶子,高舉火把的計謀。這件事看來幾乎達到諺語所表明的狀況︰以賽亞兩次用簡短的幾個字談到『在米甸的日子』(九4),『殺戮米甸人』(十26)。但是熟悉與了解的步調並不一致,許多聖經故事有這種情形,這是其中之一。我們越仔細讀它,便越覺其中有些部分令人大惑不解。我們很難期望用以下很少幾段解釋去解答這些難題。但至少我們要對部分問題有較清楚的認識。
(一)
本章最先應提及的是以色列人的領袖,避免對他的身分有所懷疑,給他取了兩個名字──基甸與耶路巴力。第七章及第八章的大部分,都用基甸的名字。耶路巴力只用在他兒子亞比米勒的故事裡(第九章)及兩處舊約聖經參考(撒上十二11;撒下十一21,后者用耶路比設以取代巴力一詞),而在希伯來書十一章卅二節中,基甸的名字實際上被列在 雄之首,即基甸、巴拉、參孫、耶弗他、大 ,和撒母耳。
首先提及是『劈砍者』,但決定性的動力來自上帝︰『跟隨你的人過多,我不能將米甸人交在他們手中,免得以色列人向我夸大』(2節)。戰績將屬于耶和華,不是以色列人所有;對基甸則干脆一字不提。這一點在第七節得到加強,那裡說耶和華才是以色列的拯救者。基甸用以下的口號去訓練他的軍隊──『為耶和華﹗為基甸﹗』(18節,中文和合本譯為︰『耶和華和基甸的刀』──譯注)。
(二)
本章最大使人困惑的可能是挑選過程的性質和根據。第一次人數從三萬二千減為一萬,基于承認是膽怯,這一點很容易理解;但若以此為選擇準則,第六章的基甸就可能落選了,因他在應該向前時非常落后(六15),又要求上帝提出証據(六36-40)。即使在備戰出擊的當時,上帝還要連哄帶勸的(七10-11),讓他在米甸營裡聽到有人在說夢話及它的解釋。
飲水的場面自古以來一直是令讀者感到莫名其妙的,可能這是第一次提及。不僅是場面的各細節含糊,解釋也不清楚,因為四至六節乃來自各不同的譯本。我懷疑兩個問題是連在一起的,即是細節的正確意義與控製試驗的性質有密切聯系。我們甚至不容易將其中的不同加以具體化;要了解人類蹲在水邊喝水,就必須假定那是類似四腳動物的動作。
只是將難以解答的問題支開,當它根本不存在,這是有危險的。總之,在這件事上,我是不得不小題大作了。一切有關好兵士在河邊以甚么方式喝水,以避免遇襲的爭論,均沒有抓住要點。上帝在第四節確實提及這種『試驗』。這個希伯來字一向與金屬的鍛煉過程有關。這不是考試及格與不及格的問題,而是全面加以甄別的過程,也是為了從廢料多而可用的金屬少的情況下,提煉有用金屬的一種過程。
正如在廿二節清楚指出的,上帝保持 控製權直到一場出奇製勝的突擊取得最后結果。他們依照所吩咐的大喊『為耶和華﹗為基甸﹗』(18節)在吹角、手拿火把和打破瓶子的雜聲中,三百人事實上是喊叫 『耶和華和基甸的刀﹗』這決不是說明他們手上持有甚么武器。無論那是不是一種懇求或是信心的表現,結果是上帝『使全營的人用刀互相擊殺』。一場大亂,戰事告捷。整個故事可以當做矯正經常占有我們的、到底自己能做甚么可以挽救局面的思想,並要求上帝也這樣選擇去作一個特別的工作。
(三)
在這段經文中,半夜突襲的結果幾乎是一樣的混淆不清。(甲)先是『以色列人』從各地聚集來(23節),幾乎是六章卅五節列出的同一組人(這裡不提西布倫)。(乙)接下的簡短經文(七24-八3)是對以法蓮提出的特別要求,由這個瑪拿西的以色列近鄰負責把守約但河的渡口。他們很成功的完成任務,而且殺掉兩個米甸首領,但他們抗議沒有召他們同去。他們的怒氣需要用基甸的外交手腕去緩和。(丙)最后在八章四節說基甸和跟隨他的三百雖然疲乏,還在追趕。或者作為一個故事以后覆述時,不同的宗族會有不同的宣稱,他們要分享這次古代軍事行動的幸運。
少數支派怎樣能代表『全以色列』,這是容易理解的。沒有許多高地的家族,參與斯圖亞特的命運的加封的戰爭,這次戰斗發生庫魯屯爾(Culloden Moor),之后一九四六年宣布對英皇的獨立;這宣布的確是少數蘇格蘭人在當時樂于見到的成就。然而在蘇格蘭神話的觀點和國家主義的眼光中,那次戰斗現在是國家的災難,因為在殘忍的英國人手中損害了年輕的波尼王子查利(Bonnie Prince Charlie)的生命──所有我們的祖先都在那裡。 《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