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賽亞書第四十章

第三部 和平的預言(40章-66章)

我們現在開始研讀和平的預言,就像審判的預言一樣,可以分成三部分,分別論到︰

一 和平的旨意(40章-48章){\LinkToBook:TopicID=101,Name=一 和平的旨意 (40章-48章)}
二 和平的王(49章-57章){\LinkToBook:TopicID=133,Name=二 和平的王 (49章-57章)}
三 和平的過程(58章-66章){\LinkToBook:TopicID=151,Name=三 和平的過程 (58章-65章)}

一 和平的旨意(40章-48章)

在宣告和平的旨意時,先知首先說出一段解釋性的前言{\LinkToBook:TopicID=102,Name=1 開場白 (40:1 -11)};接著依次論到耶和華的威嚴{\LinkToBook:TopicID=106,Name=2 耶和華的威嚴 (40:12-31)},耶和華的宣言{\LinkToBook:TopicID=110,Name=3 耶和華的宣言 (41章-42章)},耶和華的信息{\LinkToBook:TopicID=114,Name=4 耶和華的信息 (43章-45章)},耶和華的權能{\LinkToBook:TopicID=125,Name=5 耶和華的權能 (46章-47章)},以及耶和華的恩慈{\LinkToBook:TopicID=128,Name=6 耶和華的恩慈 (48章)}。

1 開場白(40:1 -11)

開頭的一段經文,是「和平的預言」這一階段信息的開場白。它以一段宣告開始,指明后面要論到的一切默示{\LinkToBook:TopicID=103,Name=A 默示 (40:1 -2)};然后論及為神造一條大路{\LinkToBook:TopicID=104,Name=B 道路 (40:3-8)};最后是對先知的托付{\LinkToBook:TopicID=105,Name=C 托付 (40:9-11)},要他向耶路撒冷報好消息。

A 默示(40:1 -2)

這段開頭的一句話,「你們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啟示了接下去一直到本書結束時的一切默示。前面論過的第一階段的全部信息,都是建基于一個事實上──神的審判最終是要獲致和平。因此這第三階段的中心思想是通過審判的過程以建立和平。第一階段的特點是審判,最后一階段的特點是和平。

在這裡,我們必須認出這一句開場白和第一階段最后的幾句話之間的密切關系。我們已經看過,第二階段是歷史性的,它的價值只是提供一些歷史事件,以幫助我們解釋先知教訓的原因和方法。在第一階段論到審判的預言中,最后的展望是看到普世的荒涼,隨后接著的是普世的複興。那階段最后的幾句話是,「永樂必歸到他們的頭上,他們必得著歡喜快樂,憂愁嘆息盡都逃避。」而我們現在研讀的第三階段,一開始就說,「你們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兩者之間的關聯和彼此的關系一目了然。

先知首先扼要地說出他所要傳達的是安慰的信息。神要他「說安慰的話」,就是對耶路撒冷的心說話,因為「她爭戰的日子」──就是她長期以來所受的痛苦「已滿了」,「她的罪孽赦免了」,也就是她的刑罰到此結束,因為她已經「加倍受罰」。

前面的一切信息,主要的思想是︰審判的目的是為了和平。最后一階段的默示則是,審判完成時,和平就要降臨。

B 道路(40:3-8)

然后先知用象征性的言語來描述完成耶和華旨意的方法。他聽到兩個聲音,先述說耶和華的來臨,然后宣告 必然得勝。

第一個聲音(40:3-5)

是呼召百姓預備耶和華的路。這包括宣告 的來臨。這裡用「曠野」和「沙漠」,表示他認識到大地的荒涼,也表示必有複興,因為耶和華要在曠野行走,並在沙漠中找到 的道路。

后面接著描述所必須作的預備。一切山窪都要填滿,大小山岡都要削平。一切道路都要修直、改為平坦,以讓耶和華經過。

接著他拋開細節,直接宣告耶和華來臨的意義。 的榮耀必然顯現,凡有血氣的必一同看見。這些事都是必然而確定的,因為這是耶和華親口說的。

第二個聲音(40:6-8)

命令這位先知「你喊叫吧﹗」很自然的,他乍聽之下立刻反問,「我喊叫甚么呢?」答案是,要宣告當耶和華在 旨意的道路上運行時,人要抵擋 的大能是多么不可能的。他宣告,「我們神的話,必永遠立定。」再一次肯定 必然得勝。

C 托付(40:9-11)

開場白的最后一部分,是記錄給先知的托付和他的順服。宣告這信息的人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1.他必須上到高山,也就是視野遼闊之處;
努力都是為了這一個目的。可是從以賽亞所描述他們的活動看,顯然他們是必然要失敗的。他並沒有說這種比較是不可能的,因為沒有必要這樣爭論。從耶和華大能和智慧2.他要毫無懼怕地極力宣揚他的信息。

然后,神以一個簡短而概括的宣告,「看哪,你們的神。」將這信息的整個重點交給他。長久以來百姓的眼目不是定睛望他們的敵人,就是望他們的王和官長。事實証明,他們的敵人比他們的王和官長要強壯得多;而他們的王和官長對神和對百姓都末盡到職守。因此這個希望和安慰的預言中最崇高和總括性的一句話是,「看哪,你們的神。」

先知接著說出有關耶和華的兩重真理,在下面的信息裡他將要詳細地解釋這個真理的性質和方法。他首先宣告耶和華是那一位大能者, 要臨到,掌權管理,無人能抗拒 的大能。其次是關于 的牧者性情。這說明了敵人無法在 面前站立,同時也預言那因官長的失敗而四散、受傷的百姓,要得到複興。

2 耶和華的威嚴(40:12-31)

這位先知詳盡地宣告耶和華是全能者。首先介紹 的威嚴{\LinkToBook:TopicID=107,Name=A 基本的 (40:12-17)},接著他將神與假神比較{\LinkToBook:TopicID=108,Name=B 比較 (40:18-20)},並且用不同的表現方式來說明 所彰顯的威嚴{\LinkToBook:TopicID=109,Name=C 彰顯 (40:21-31)}。

A 基本的(40:12-17)

耶和華的威嚴首先表現在 的大能裡。這可以從受造物的完美調和中看出來︰用手心量諸水,用手虎口量蒼天,用升斗量塵士,用秤量山嶺和岡陵。上面每一句話都說明了耶和華完成這些事都是輕而易舉的。在他看來,整個受造之物都是耶和華的大能所認識、所命定、所支持的。

這段經文也啟示了耶和華的智慧。他提出一連串的問題,這些問題沒有答案。人只得承認一個事實︰耶和華的作為是不需要別人的指示和教導的。

這種基本的大能,最后彰顯在 管理萬物的事上。萬物都是 憑自己的智慧和全備的大能所創造的。人一向視為偉大的東西──列國、眾海島,一旦與神放在一起比較,就顯得微不足道了。

B 比較(40:18-20)

這位先知看見了神的大能以后,首先建議,然后否認,最后証明人不能將任何事與神比較。這整段預言性的話都是針對一個目標──呼召百姓離棄他們的偶像,轉過來認識耶和華,並且敬拜、服事 。以下接著的信息裡,他對偶像和神有更詳細的比較。這比較現在是以問題的形式出現。在看見了神的大能、智慧、管理所彰顯的威嚴之后,他就興起一個疑問︰誰能與神相比昵?除了關于神的真理,還有甚么思想能與 相比呢?在先知看來,這個問題本身就足以啟示與神較量是不可能的。

不過他立刻轉而以偶像作例証,描述工人如何鑄造銅像,銀匠又用金裹上,也有人用耐久的木材雕刻木製的偶像。這些都是人的工作,想要使偶像維持長久。他們一切的

的創造,以及 管理的完美和諧中所顯示的威嚴,就能啟示一件事實,如果人想用微弱的工作取代耶和華,實在是愚不可及的;他們自己若與耶和華相比,也算不了甚么。

C 彰顯(40:21-31)

最后,這位先知指明,耶和華的威嚴是彰顯在 的創造、 的管理天地、以及 對待以色列的恩典中。

創造(40:21)

先知用他們自己的聖書,提醒他們耶和華的威嚴。他問他們是否知道,或聽說過,或有人告訴過他們創造天地、立地的根基之故事?他們若接受這個熟悉的真理,就必須承認耶和華的威嚴是至高無上、無與倫比的。

管理天地(40:22-26)

更進一步,我們可以在 完美的管理中,看見 的威嚴。 坐在地球大圈之上,人在 面前就顯得極其渺小。 鋪張穹蒼如幔子,展開諸天如可住的帳棚,以建立整個宇宙的秩序。這個比喻很美麗,而且含義豐富。以賽亞用這個比喻喚起人們注意大地和它四圍的穹蒼,它們好象用紗作的幔子(這是希伯來文「幔子」一字原來的含義)。他提醒他們,在這個包裹著整個地球的幔子裡面,有耶和華在那裡。那並不是 最終的居所,也不是 惟一的居所。它只不過是一個帳棚,暗示 與整個地球及其上的居民如何親近。這位神不只是存在而已, 也實際地掌權管理;因著 管理的作為,地上一切君王、官長都要完全在 的控製之下,他們若違背 的旨意,就必搖動,被風一吹就倒了。

的管理更延伸到諸天,這諸天好象幔子,好象那表明 臨近地上事物的帳棚。先知再一次向那些想與神相比的人挑戰,命令他們向上舉目,觀看諸天的奇妙,並且看清這一切都是神所創造的。 掌管一切, 要以智慧數點他們,好象數點軍隊一樣;又因 的大能大力,他們要被保全,一個也不缺。

恩典(40:27-31)

最后,也轉過來直接對百姓說話;根據他們的歷史,對他們提出呼吁;並指出 的恩典所啟示出來的威嚴。當時環境的黑暗,以及他們的昏蒙,使得他們不信神。因此他們訴苦說,他們的道路向耶和華隱藏,他們的冤屈神也不查問。這位先知既已一再強調神臨近和管理的真理,就問他們為何要這樣訴苦?

難道他們不知道那永存的創造主, 的能力永不疲乏,永不困倦?

凡需要的人,都可以支取 的能力。人一切的力量最后終必枯竭。即使在人生最充滿精力、才干的年代,這些少年人也終心疲乏、失敗、跌倒。人若與神有正當的關系,就不致失敗。得力量的條件乃是︰人必須等候耶和華。人若符合這個條件,即使有疲乏、困倦,也必能重新得力。這位先知選擇了一些不尋常的詞匯來描述這種重新得力的經歷,並藉此啟示那些等候耶和華的人將得到多么大的能力。我們看了這些描述,很容易會認為得力的過程應該是由走而跑,由跑而飛。但先知實際上一開始是提到飛,然后是跑,最后才提到走。在這裡,他體認到有關人類的需要最真實、最深刻的經歷。在能夠展翅高飛的日子,人不會像在風沙滾滾的道路上奔跑時那樣,感覺到需要幫助。而當人既不能展翅高飛,也無法在道路上奔跑,只能耐心、持續地步行時,才會最迫切地感覺到需要幫助。然而這一切日子,在神裡面總有能力。在展翅上騰的日子,那些等候耶和華的人,就像鷹一樣安然飛翔。在奔跑的日子,那些等候耶和華的人,能持續奔跑而不困倦。在步行的日子,那些等候耶和華的人,能行走卻不疲乏。

的百姓軟弱疲乏時,耶和華就以耐心去幫助、支持他們。這恩典啟示出耶和華的威嚴。這方法遠比 管理宇宙的權威,以及令人生畏的創造大能和智慧,更能啟示 的威嚴。 《摩根解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