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斯拉記第八章


以斯拉與他的同行者(七27-八20)

(一)

第八章的記載,有關以斯拉自巴比倫至耶路撒冷的旅程,比較七章八至九節更加完全。七章廿七、廿八節為這兩章的橋梁。在某種意義上說,它構成了亞達薛西諭旨敘述的高潮,以斯拉因上帝這樣明顯的恩惠而發出贊美詩(27節)。由此可知,以斯拉不只有堅固的信仰和操練,他也是一位敬拜上帝的人,認識上帝插手于歷史事件裡,而給他應得的贊美。

這兩節經文引入以下經文。從最膚淺的層面看,他們代表『以斯拉回憶錄』(七27-九15)的開始。在回憶錄裡,以斯拉用第一人稱。更重要的,他們闡明經驗到上帝的幫助,接 更進一步實踐信仰。以斯拉所見到的,覺得非常奇妙,一個外邦的君王,不只是恢複上帝的殿,並且要把它弄得富麗堂皇,所以他『得以堅強』(28節),或更加添了他的力量,深知在他心裡所有計畫,事實上是屬于上帝的,必獲得成功。信心使他看見上帝在工作。正當我寫作的時候,在英國,一個大型的全國性布道運動統攝住許多基督徒的心。許多人認信,歸入基督。許多已經在教會裡的人,受到的影響也是非常大。因為他們看見上帝正在工作,改變人的生命,這樣對于祈禱的信念,再度活躍起來。信心必須產生行動及冒險的精神。這運動所產生的動力,繼續的証明上帝在世界中工作。

(二)

以斯拉並不單槍匹馬回去,他領 一大隊的人,獻身予阿立耶(aliya回歸的人)。因此以斯拉的使命,就是照 古列諭旨管理回歸的移民潮。在十三節,『就是末尾的』──有了提示,在以斯拉同行者之中,有的家屬(耶多尼干),其先人是在早期離開巴比倫,回歸猶大的人。二章十三節可以証明,我們看見許多屬于這家的人,和所羅巴伯一同回去。真的,在這裡的十三家的名字(不計算祭司,非尼哈和以他瑪,2節),十一家記載在以斯拉記二章裡。耶多尼干是如此,其他似乎也如此。一代一代過去,在歸國旅途中,突出特殊家族的名字。在這裡,字裡行間,我們可以覺察在行動中的信心的榜樣(以前曾討論過),代代相傳,藉家庭認真擔負起他們的宗教及教育責任。

在這裡有一家的名字,在第二章裡是沒有的,那就是大 (2節)。至于所羅巴伯遺漏的(三2),我們的作者清楚表明出來。大 這條線代表歸回的人,他大可以有許多話說,藉一些先知的表白,突出大 在彌賽亞盼望的觀點,不過他保持緘默。上帝的恩手確是放在這社體上,但是上帝所應許的完全的榮耀,尚未達成。

(三)

這一隊人首先扎營在『流入亞哈瓦的河邊』(15節),說得更正確些,很可能是從一個(未能提出)市鎮名叫亞哈瓦的,築了一條運河,連接幼發拉底河。這市鎮或許是一個有名的商隊轉向西行的重要站。

以斯拉初步檢查這隊伍,發現其中沒有利未人──他們是聖殿人員,但非正式祭司,在崇拜的事上,卻擔任重要的工作。這或許不是甚么急切需要關心的事──因為在所羅巴伯及耶書亞的領導下,在耶路撒冷崇拜已經開始,因此不是以斯拉的工作。利未人從來不是熱衷于歸回的人。(讀二36-42,祭司和利未人回歸的人數,作一比較。)利未人的工作,並非直接在獻祭的場面,他們的工作顯得不重要,利未人不大愿意擔任次要的角色,歸回后他們預期的工作,將會比較屬世的。在巴比倫他們有較多機會,其中之一是第一次他們可以擁有自己的財富。在以色列,由于他們的職守,他們沒有自己的土地(民十八24)。利未人在巴比倫的猶太人中,成為富翁(特別是銀行業)。另一方面,一些歸國后的利未人所遭遇的,卻是不良的待遇──剝削應得的權利,甚至有的餓死──他們的上司祭司,沒有好好的對待他們。

誰能斥責他們不回去?利未人之不愿離開巴比倫似乎言之成理,不過從使徒保羅所說的『屬血氣的人』(林前二14),他們不歸回是有問題的。以斯拉很清楚利未人的職責。他們受上帝的命令,擔任在崇拜中的角色。在巴比倫無法執行;歸回本土得 機會,作出事奉,況且這確是救恩的象征。于是以斯拉差遣『真知灼見的人』(16節)往迦西斐雅(未能指出何處,可能是猶太人重要的人口中心)去,在那裡找到一個『通達人』(18節),與他家族中的一些人,他們準備放棄一切,動身歸回。我們的作者在這裡 重類似智慧的品質,使我們又想起了在上面所引用的經文,與保羅一樣的思想。那裡的主題,簡單的說,人的智慧的愚拙(林前一20)及上帝的『愚拙』的智慧(林前一25)。那一個屬抹利宗族的利未人示利比(參閱現代中文譯本),無疑是個能干的人,也必然是具屬靈真知灼見的人。他見到艱苦的道路是正確的道路,沒有甚么會比遵行上帝的旨意更好的了。

蒙上帝恩佑的旅程(八21-36)

(一)

在亞哈瓦河邊,以斯拉宣告禁食,祈求在危險的路途中,保佑平安。一個帶有許多財富的旅隊(25節以下,說得很是清楚),但是沒有受到保護──以斯拉自己的選擇(22節)──必然為路上的盜賊垂涎,搶劫到手,易如反掌。這裡的情勢、語言,引起了以賽亞書四十章的回憶,在被擄到巴比倫的以色列人耳中,猶如慶祝解放的宣言。以斯拉的隊伍大致在『曠野』裡,祈求『平坦的道路』(賽四十3,『修平上帝的道』很是接近)。很明顯以斯拉的『平坦的道路』就是安全的旅程。以賽亞書的弦外之音,使得以斯拉的禱告,成為滿有信心的供述,先知所說的釋放正準備妥當。不過像其他地方一樣,沒有明說成功,以免自鳴得意的危險。以斯拉深知前面的危險,他們首先需要的,是不妥協的信心。

這段經文裡,包含幾個論及委身于上帝的名詞。百姓要克苦己心(21節)及尋求上帝(21-22節)。當他們禁食祈求的時候,上帝就應允(23節)。這些名稱很和我們熟悉的歷代志下七章十四節相似,這節聖經將歷代志裡熱愛虔敬的觀念,凝成明亮的晶體。熟悉歷代志的人,也知道尋求和離棄的對比(22節);參閱歷代志上廿八章九節。以斯拉,如歷代志的作者及一般聖經作者一樣,非常明白,上帝雖是充滿了慈愛,常常先采取主動,但是 並不寵愛,雜亂無章的任意施恩。 乃是要建立並賜福給那些認識 ,並追求 旨意的人。因此以斯拉決心要表明他的隊伍的信心。

這表明是有計畫的。他推拒國王所提出的保護,覺得接受這種幫助,有損于他所說的上帝的品格(22節)。這段經文的結構說明信靠上帝和信靠人之間的沖突。

21節︰求上帝獲得平坦的道路

22節︰恥于求王

22節︰上帝施恩的手,幫助尋求 的。

以斯拉記作者,把兩種信靠對立起來,是和其他聖經的思想協調的;詩篇二十篇七節。(不過尼希米的手法,有異于此。請讀──或等 以后讀﹗──尼二9)。

倚靠上帝的行動,是忠于君王及百姓的明証。君王看見這些敬拜雅巍(耶和華)的人,不只是愛國主義者,他們十分鄭重熱心地相信他們的上帝。這對于社體本身的影響,更加重要。決心只尋求上帝的幫助,排除其他,顯明他們的信仰並非有名無實,而是經得起考驗的。他們相信上帝能夠拯救──因此他們要完全的信靠 。信仰宣告是一件好事,像今天基督徒平常崇拜時念誦信經。一個人做任何事,是否都非要信心不可,這種提問是很有益的。若不然,因信得生(哈二4)到底有甚么意義?一種從未發生作用的信仰,能否生存?以斯拉的信心根據,在得到亞達薛西的諭旨以后,他發覺『耶和華我上帝的手幫助我』(七28);現在他要証明『我們上帝施恩的手,必幫助一切尋求他的』(22節)。

(二)

以斯拉在出發以前,所作最后的準備,是安排小心保護和運輸君王所給的大量貴重賜與,也是君王所吩咐的使命(七15)。他將這責任交托給所揀選的十二位祭司長,將它們奉獻為聖(28節)。祭司已經為『聖』,即是把他們分別出來,在聖殿『聖』的范圍裡,並擔負聖殿的工作,現在器皿也歸入這『聖』的范圍,特別分別為聖,屬于上帝。因為是『聖物』,它們必須在禮儀上『不作』普通用途,只受那些有『聖』職的人支配。(這裡的『聖』有別于一切以色列民當在倫理上為『聖』的『聖』;參閱利十九2)。所以示利比與他的同工必須親自負責這些器皿,直到以后交給在耶路撒冷在聖殿裡擔負責任的祭司(29-30,33-34)。

這種對外在聖禮的關注,可能令現代讀者吃驚,因為充其量是不相干,最壞情況是誤放。不論如何,恢複體統,對于回歸的以色列民,卻是必須的。他們不僅是回歸故土的猶太人。猶如幾百年前出埃及的例子,得釋放的百姓集結一起去崇拜上帝(參閱出七16,在那裡『事奉』即為『崇拜』)。在以色列人看來,聖殿(伴隨其裝飾)最重要的是以歌聲贊美上帝的所在,其禮儀是伴以祈禱和懺悔的。(有的先知和詩篇的作者,反對獻祭等,並非反對崇拜本身,而是反對只要外面崇拜的形式,忽略了崇拜裡面的真意;讀詩四十6-8;五十7-15;賽一11-17。)恰當的注意所指示的崇拜儀式,是順服的一部分,在以色列民的心裡,很少能和倫理的要求分開的。以斯拉為這些巨大奉獻的金銀器皿,作出安排,並沒有拖遲受挫,時間卻運用得當,甚至受到近期祈禱的影響而加快(21-23。大 王從艱難困苦中學到這個功課,這樣的警惕並非不必要;代上十五13;參照十三9-11。)

使猶太人複國,值得注意的,不只是他們的歸回,而是幾位君王供給他們崇拜所需(參照七27)。這使得『新的出埃及記』顯然是上帝拯救的行動。當以斯拉的百姓,平安抵達耶路撒冷(31-32節),很應當獻燔祭(35節),不只因為國王這么說(七17),甚至也不僅是單獨的感恩行動(贖罪祭和燔祭的注重,是懺悔和救贖;利四22-26;五10),而是因為他們重立為上帝的子民,因此必須崇拜。 《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