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帶一提,為 耶路撒冷聖殿,達乃上奏要求指示,幾乎引起了廣泛的注意,使我們瞥見全國權力渠道發生的波動。雖然遵照達乃的意思,先在巴比倫尋找有關的文件(1節,參照五17),卻在以前瑪代首都亞馬他找到。古列王所建的帝國,有助于他選擇莊嚴的都城,如巴比倫、以攔的書珊(帖一5),及亞馬他(現在伊朗北部的哈馬丹),就是他發 的地方。從聖經以外的資料,我們知道古列王按 季節,在這些都城中,輪流居住。在夏季,他選擇亞馬他。在這城發現的亞蘭文重要諭旨,與他統治整個帝國后,第一個夏季在那裡居住的事實(主前五三八年)是互相吻合的。
在諭旨中,存有亞蘭文的備忘錄,與此相關的如一章二至四節,給人一種可靠的感覺。古列王的諭旨,包括好幾種不同的文件,每種都有其自己的功能。這備忘錄(2下-5)可能屬于庫房紀錄,其目的是要証實從耶路撒冷取來聖殿器皿,已經歸還。這樣解釋了當我們和第一章裡的諭旨比較,為甚么這裡的資料,要多得多。只有在這裡,古列王授權從王庫中撥款重建聖殿,當然包括歸還器皿。相同的,只有在這裡,我們有聖殿的尺寸(3節),還有指導怎樣建造(4節)。后面所說的,或許為要規定費用的限止﹗(3節裡的尺寸是不完全的,只有高和寬,卻沒有長。文件似乎是在傳送間受到虧損。我們或許在此知道王上六2所載,所羅門聖殿的尺寸︰六十乘二十乘三十肘。)
大利烏自己回答達乃(6-12節),引証古列王的話,給與新的諭旨地位。這完全把前人的話,重新肯定,應用在十八年后新的形勢。它十足是對猶大和便雅憫敵人的答複(四1)甚至是大發脾氣的。作者所用的字,顯明如此,例如『急速』(8節),正與以前所用四章廿四節『工程就停止了』相反。君王囑咐保持耶路撒冷崇拜大部分的經濟負擔,須從河西的款項中撥付,保証『敵人』受挫,他們要為自利的計謀付上代價。
如果不服從諭旨,要付上很大的代價。十一節凶暴的話,使我們記起,在以往的世界裡,君王往往以殘酷的手段,獲得預計得到的穩定。我們不用懷疑大利烏要用十一節裡所說的,去對付那些違背他諭旨的人。他在背叛聲中,登上王位。在現有保存的歷史資料中,我們看見在主前五二二至五二一年間,他在帝國各地,必須克服許多叛亂(包括波斯──狹義的說,包括以攔,瑪代,亞述及埃及)。有一處(希羅多德)告訴我們,在征服巴比倫叛亂的時候,他把三千個民間領袖,釘死十字架。圍攻以后,把人釘在尖樁上的酷刑是普遍的事。從受刑人的房屋中拆出的梁,不只用來執行死刑,他的名字也不再被人記念,這是在古代社會中所能料想的最惡劣的命運。
因此大利烏的政策,很像古列的政策。像古列一樣,他藉 戰勝巴比倫獲得權力。像古列一樣,他尊重崇拜的遺傳。那就是說,他在帝國中『支持本土的神明』,認為這樣便可得到大多數保守派人士的支持。也像古列一樣,不能被視作光明的天使,他乃是冷酷的君王;仔細分析他無疑隨 古代社會的宗教迷信行事,基本上是個暴君。(因此2節稱他『亞述王』,把他放入一般公開敵對以色列君王之列。)
最值得注意的,真是充滿了諷刺,他所做的,正一絲不差,合乎天上的上帝的心意。在十二節裡,大利烏所用的語言──或許得到猶太文士的指點──可為例証,它非常合乎舊約神學的氣味(特別是在耶路撒冷立他名的居所這觀念,參閱申十二5)。他的確下過工夫,采用以色列的上帝的思想。他從未想到在耶路撒冷立上帝之名的居所的重要性,這名遠比他恆久,他不會了解這在耶路撒冷的『名』,有一天以自我犧牲的行動,建立一個永遠的國度。
成了(六13-22)
從古列至大利烏的一段時間,『猶大和便雅憫的敵人』受到嚴重的打擊,他們的要求(四2)基于一位君王的意旨;而以色列首領用勸善懲惡的筆調,(也是出于一位君王的意旨)挫敗他們。如果讀者受到這短暫勝利的困惑,如第四章所示,這是作者所預期的(他有意這樣做)。他提到亞達薛西的名字(14節),令人有些驚異,因為第六章所言,幾乎都是有關大利烏的統治。古列和大利烏是完全可知的。亞達薛西,我們已經講過,他的統治距這裡所述的事跡,隔了一段很長的時間(主前四六五至四二五年)。不過作者的目的,是很清楚的。依據他自己的邏輯,無需與我們自己的型式相同,他不知不覺把以后的事寫入,表明這裡的勝利,將來在以斯拉及尼希米時代,再必重現。
作者這樣把第六章用于達致更深一層的目的,不只是宣告聖殿建造的成功完成。他提到亞達薛西,改變記事,回應第四章一連串簡直令人沮喪的描寫。正因為回歸者的權益不斷遭受反對,所以上帝的目的必須堅持直至取得最終勝利。在我們作者的手裡,複興的歷史,常常是統管一切歷史原則的例証,宣告最后的勝利是屬于在一切之上的上帝,及屬于 的子民。
此刻,一位新的古列完成了他偉大的前人所開始的工作。本書第一段(一至六章)的結束,完成了開始的話。歸國者的進展,受到保護者的保証;他們得到默許,把反對勢力清除至一旁。反對勢力如再被發現,必遭受到同樣清除的命運。猶大凡事亨通(14節),與先知的活動相連,在于能握住並信賴整章展示的原則。他們歡歡喜喜的慶祝(16節以下)。
這慶祝分為兩部分︰第一,奉獻聖殿(16-18節);第二,守逾越節,表明根據以色列最古的節期舉行的定期崇拜(出廿三15以下)得以恢複。
奉獻為紀念所羅門聖殿(代下七章),雖然二者相比有顯著的差異。所羅門時代獻祭的富有,對比之下此時顯得貧乏得多(比較17節與代下七5)。不過程序的安排大致一樣。在安排祭司和利未人時,我們的作者小心安排,不敢有誤,歷代志的記載,也是如此(參照代上十五12-15)。那裡有大喜樂(16,22節)。歸國者在禮儀上或有簡化(正如今日教會一樣)。但是他們認識他們的上帝。很早以前,上帝揀選作為 名字的地方,現在得以重建,正是上帝為其忠信子民預備作大事的記號。
歸回的喜樂,像一切虔敬的喜樂一樣,是肅然起敬的。這並非說這喜樂受到約束;而是說它是出于深深感受到最近的痛苦。在奉獻禮時的祭,持有贖罪祭的形式。這種祭,因其名即知為罪人的悔改及祈求赦免(參照利四13-21)。因此,這慶典,一方面往后回顧,一方面向前展望。回顧,因罪帶來了審判,現在憂傷痛悔;展望,蒙恩的時代,蒙釋放他們的上帝眷顧。這種對比,是靈性健康的表征。
在守逾越節時,有相似的對比。其所以有此記載,是純粹因突出古代以色列節期的重要性,尤其因為從巴比倫獲得拯救(因聖殿的建成,現在表明完成),有許多地方,與守逾越節以記念從埃及獲得拯救相似。我們也可以從另一角度看。我們已經注意到,歸國的人有一種拒外的趨勢。他們小心地把當地其他居民,分辨清楚(四1以下);從一開始,很清楚上帝救恩的目的藉他們延續。我們現在將此觀念,更稍為推進一步,用『以色列人』的名稱,指歸回的人(21節,參閱16節)。只有他們可稱為上帝的百姓。但是這並無狹隘的宗派主義,因為吃逾越節羊羔的人,不只是有被擄經驗的人,並且『和一切除掉所染外邦人污穢歸附他們,要尋求耶和華以色列上帝的人』(21節;參照尼十28;出十二48)。那就是說,猶大『外邦』的居民,準備與歸回的人認同,一同事奉主,事實上就歸屬他們了。
這裡可以從兩方面看,今日的上帝子民仍然這樣。教會只有藉 許多世紀以前,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和複活建立身分;教會即為那些宣告與十字架與複活發生關系的人。這種歸回的人,藉 從巴比倫獲得拯救的自我身分証明相似。在其歷史的每一階段,似乎上帝的百姓必須有一種從捆綁中獲得拯救的基本經驗。不過並非『老是一樣』,教會時時在改變,生長,包括新的一代,新的不同種類的人。她的基本性質是開放的。作會友的唯一條件,是真心的把心和靈獻給上帝, 『在基督裡,叫世人與自己和好』(林后五19)。 《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