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斯拉記提要

以斯拉記 恢複神的見証建殿


以斯拉記,尼希米記要與哈該書,撒迦利亞書,瑪拉基書同讀;都是講到被擄后從巴比倫回到耶路撒冷重建聖殿與城牆。


從本卷分段可見恢複的路線︰

一、恢複建殿是神定的日子,被擄70年后,古列王將下詔 (代下卅六21)

(羅十一36) 一切事情的運轉是出于神的發動;一切事情的建造是出于依靠神的能力;一切事情的結局是歸于神的榮耀。

二、禱告推動神激動波斯王古列王的心,下詔以色列人回耶路撒冷建殿。一1;賽四十五1~13(參但九章,尼一章)

君王的心如同隴溝的水,在神手中隨意流轉(箴廿一1)。

三、神激動人的心,響應天上來的呼召,甘心奉獻財物,奉獻自己離開世界,回耶路撒冷建殿。?一5~二章

四、神預備獻身的領袖耶書亞,所羅巴伯。 三2(士五章)

五、先在原有的根基上築壇,回到十字架,聯于主的死,奉獻自己,向己死,向神活,唯有活祭才讓神有通達的路。 三3(羅十二1~2)

六、守住棚節,盼望主的再來,獻上燔祭,甘心奉獻自己,守一切聖節,按神心意事奉神。 三章

七、準備材料,以基督的生命為建殿的材料。 三章

八、興工建造,主的生命形成教會,各盡其職,聯絡為一體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 三章

九、仇敵擾亂,進入爭戰,王壓製停工16年。 四章

十、神興起先知哈該傳五篇信息,激勵民起來恢複建造。(讀哈該書)又興起先知撒迦利亞傳八個異象,四篇信息。 五章 (讀撒迦利亞書)

十一、聖殿建造完成,守逾越節,生命建造的事奉時刻不忘主為我們死,十字架是建造的路。 六章

十二、56年以后,神興起認識 話的以斯拉,傳揚神的命令,使民認識神,經歷神。使他與尼希米搭配,成就神的工作。 七章

以斯拉下功夫考究神的話,又以此教訓以色列人,明白神的手引導,認識依靠地上的君王是羞恥,唯單單依靠神。

以斯拉以神的憂傷而哀慟,哀慟的人有福了(太五4)。

以基督的心為心,為此禁食祈禱,認罪悔改,求神光照,挽回神的同在。

活潑運用神的話,如同二刃的利劍,刺透民的心,回轉歸向神。

除去教會中的罪惡,與外邦女子通婚,是世界進入教會,讓撒但有地步,有空間,有地位。

以斯拉是站在教會破口處的勇士,堵住撒但進入的通道,讓神有通達的道路。(參結廿二30)

神為何使用以斯拉?下功夫讀神話的人,又順服神的引導,有福了,神必不輕看這個人。


本卷大綱︰

一、第一批百姓,歸回耶路撒冷建殿 一~六章

二、以斯拉回耶路撒冷,教導神的話 七~十章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作者簡介

以斯拉記 尼希米記 以斯帖記注釋的作者麥康威博士,在愛爾蘭出生並受教育。曾在劍橋大學研究現代語言學,特別精通舊約。其后來又在貝爾發斯特的皇后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現任布裡斯托的聖三一學院的舊約講師。

年代表

主前 五三九 古列在巴比倫掌權

五三八 古列的上諭;在所羅巴伯領導下,
首次回歸耶路撒冷

五三○ 坎拜棲茲登基

五二二 大利烏登基

五一六 聖殿完成

四八六 薛西斯登基

約四八六至四八○ 以斯帖記事跡

四六五 亞達薛西登基

四五八 以斯拉抵耶路撒冷

四四五 尼希米抵耶路撒冷

四四四 耶路撒冷城牆完成

四三三 尼希米返巴比倫

? 尼希米以后再度往耶路撒冷

以斯拉記及尼希米記緒論

{\Section:TopicID=104}歷史背景

歷史志上下就在以斯拉─尼希米記的前面,其最后一段敘述猶大人民,因為不順服上帝,遍地荒蕪,耶路撒冷及其聖殿,遭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毀滅(主前五八七年),人民流亡國外。經過了一段時間,應驗耶利米所言上帝的話(廿五11-12),在美索不達米亞,興起了一位新的王權,他看到時間成熟,適于讓流亡在外的猶太人,返歸故土,那時是在主前五三八年(代下卅六)。以斯拉─尼希米記明顯地表明它們得自歷代志下的提示,幾乎一字不改複述代下最后兩節的話(拉一1-3)。如果歷代志下最后一章告訴我們上帝的憐憫,重新建立 的百姓猶大,以斯拉─尼希米記顯示給我們知道他們怎樣歸回,怎樣在他們自己的本土獲得新的機會作上帝的子民。

在以斯拉─尼希米記史跡后面,那時猶大遭遇到的事,在神學上有重要性的,與一般歷史有關,因此有好多涉及非聖經的資料。我們知道在近東,主前一千年的一段時間內,朝代的興替,接 巴比倫的是波斯。巴比倫最后一位性情怪癖的拿波尼度(Nabonidus)與波斯在政治上狡黠多智的古列之間,有局促不安,互不信任的結盟關系。古列利用拿波尼度上演的一場未能成功的似乎非流血政變,令自己成為廣大的巴比倫土地唯一的繼承者。大約十年左右以后,古列繼任者坎拜棲茲(Cambyses)征服埃及。這樣說來,我們所談的事跡大多是在波斯帝國時代,它是世界上我們所見最大的帝國之一。

在我們所講的事跡中,古列是在波斯國王中,最重要的人物。這是因為聖經所描述的以色列民,應驗先知的話,回歸本土,以及相應的歷史事實。古列對臣屬的各國人民,采取的政策,和以前巴比倫的政策相反。他的『古列圓柱』(見以后拉一章的敘述)宣告他讓各國人民返歸本土,且將他們的神複安置在他們的廟宇中。就在巴比倫,他把拿波尼度一向忽略的馬爾杜克(Marduk)神,恢複他首要的地位。在波斯帝國各處,古列以傳統的宗教情操,博取大眾的支持。從歷史來說,猶大從這政策,獲益不少。

不過事實上,當時君王和現代政府一樣,所做的很難使所有人都一樣歡喜高興。猶太人要在故土上獲得安置,必然威脅到巴勒斯坦其他人的權勢地位。這場景是這樣設定的,先是所羅巴伯遭遇本土的沖突,接 是尼希米。波斯國王所采取的政策,很明顯的並非一貫護 猶太人(參閱拉四23-24,亞達薛西王站在敵對猶大的一方),表示他們最終是為 本國的安全和利益 想。

{\Section:TopicID=105}以斯拉和尼希米的事工

主前五三八年,對于我們的兩卷書,是緊要關頭,它們的影響延伸至百年以上的歷史。我們書名上的角色,到第五世紀中葉,方才出現。很久以前,有重建聖殿的掙扎,中間數十年摻雜 敵人的沖擊,歷史上幾乎沒有記錄。

對于以斯拉和尼希米的事工,在日期上,引起很大的爭論。依照我們書上的日期,以斯拉在主前四五八年到耶路撒冷,十三年(主前四四五年)之后,尼希米隨至。二人合力參與尼希米記八至十章約的更新運動,及奉獻新建的城牆(尼十二章)。因 各種不同的理由(其中主要的二人回憶稍有出入,加上在次經裡,敘述以斯拉─尼希米記相同事跡的以斯得拉一書(I Esdras),其事跡的次序,顯然不同),許多學者認為尼希米在以斯拉之先。兩人的事工,也沒有重複。這樣以斯拉到耶路撒冷的日子是在主前三九八年,他的活動是在亞達薛西二世,不是亞達薛西一世的時候。

本書篇幅有限,且討論這些問題也非本書的范圍和目的。稍一提及已足。作者相信事跡的次序,當以兩書中所言為準,因為它獲得歷史研究的支持;本書的注釋,也就依照這兩本書了。

{\Section:TopicID=106}資料出處和作者

我們這二本書的主要來源是所謂以斯拉的『回憶錄』(拉七至十章)及尼希米的『回憶錄』(尼一至七章的大部分,十二至十三章的散片)。此外還有其他資料,大部分為帝國中心與外面省份的(猶大和撒瑪利亞)書札往來,官府的名錄及清單。這些在以后釋經時,當再提及。以斯拉和尼希米明顯地有條件接觸到官方的文件(這是毫不希奇的,因為他們在政府中,有崇高的地位)。兩書的最后作者,也可能自己可以取用官方的文件(特別是拉一至六章)。取用官方文件的明顯影響是以斯拉記裡部分內容用了亞蘭文來寫──波斯外交上官方文字(拉四8-六18;七12-26),不是如這兩本書大部分及舊約一般書卷之用希伯來文。

以斯拉─尼希米記最后那一位作者是誰,不得而知。許多學者認為不是別人,就是歷代志的作者,稱他『記歷代志者』﹗不過反對這種說法的人──認為不能確定兩位作者為誰──大有人在,且其勢力日益增強。我們釋經所采的立場,並不假定兩書為同一作者。不過讀者必須留意二者之間的關系可能是由一位編者造成的(代下卅六22-23;拉一1-3),就是以斯拉─尼希米記乃接續歷代志的合理性,並且他們之間,有好幾點相同的主題(例如,建造聖殿對以色列民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Section:TopicID=107}神學

我們這兩卷書主要的信息,是上帝的百歸回長久以前已應許給他們的土地(參照出廿三23以下),應驗了耶利米的預言。這社體有甚么新的成就(聖殿的重建,城牆的建造、奉獻,以及對仇敵的勝利),都以感謝崇拜慶祝,來彰顯上帝為其子民的行動。在被擄帶來了一切懷疑之后,猶大的社體再被建立起立約子民的關系,重得歷史上的土地──至少包括耶路撒冷的土地,作為恢複地位的印記。像在尼九至十章裡更新約的儀式(重述上帝與百姓之間約的關系、再行奉獻禮),古已有之,尼希米所行的,不過是最近發生的事。(參照書廿四;王下廿二至廿三)不但如此,而且由于其特殊的背景,在被擄期間造成的沮喪,上帝與以色列民的關系似乎斷絕了。尼希米記的喜樂,在于恢複了對上帝應許的信心,使得國家命運好轉,不論何事均鋒芒畢露。被擄的影響,深深烙印在整體工作上,從一貫把猶大社體與苟拉(Gola)或『被擄』的詞匯混為一談可知。這詞匯立刻引人注意一項事實,即上帝的子民現在正遭遇磨練,他們更須宣誓對上帝忠信,依賴 的憐憫,繼續與 的子民交往,縱使他們從前背逆,約的關系是被確定了的。

這兩書給人有一種強烈的感覺,上帝和 百姓應有的關系,沒有完全恢複。然而上帝幫助猶大從巴比倫手中獲得拯救的偉大並未削弱,或者它証實了上帝對猶大的承擔。以色列社體,雖然受到磨煉,仍然一再犯罪(參閱拉九至十)。在所羅巴伯引導下,發生的事跡,並非上帝最終的話。『重建』並非已經重建好了,可以休息了;它乃是從聖經神學更廣闊的層面去推敲,它是為 上帝更大的行動作踏腳石,在這行動中上帝尋找遵守約而行的人,這心愿至終由拿撒勒人耶穌所成就。他是上帝自己,但就人性而言,他代表『以色列民』。

正是這被擄后重建的中間階段情況,使基督徒(他們對猶太聖殿、城牆、或就視為一個國家的身分而言,並無多大興趣)從這兩卷書中得 莫大的助益。它們真正的重要性,並不在乎看得見的磚石和灰泥,乃是在乎上帝已經為 的子民再次采取行動,並且還要為 的子民,采取更多的行動。 《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