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17節下半英文標準修訂本直譯應為︰那些居住在它的蔭下在列國之中的將要死亡。)
第五次攻擊埃及的聖諭,是在主前五八七年的夏季傳講的,在前次所傳的聖諭(三十20)之后,大約有兩個月。就歷史的情勢而論,當這次聖諭傳講的時候,耶路撒冷正為生存下去作最后幾周的掙扎。這些豫言雖然沒有直接論到耶路撒冷的命運,卻已詳細說明了當時的國際危機,聖城的命運必然可以豫料。這次聖諭是特別向法老和他的臣仆所傳的(卅一2),直接聽他講話的人,一定如同從前一樣,是和這位先知一同被擄的朋友們。
這次豫言是采取一種比喻的形式,來介紹一棵大樹(3-9節)。對于那棵樹他先以詩句來形容,接 ,又用散文的體裁敘述他的墜落(10-14節),和下入陰間(15-18節)。
對于那棵大樹的描述,即那個比喻的基礎,是用詩歌的形式記載的。這一段很可能是獨立的,而且當時這種說法非常流行;以西結便采用這十分有名的一段,並為達成他的目的而加以改編。開頭即顯示,法老的偉大,正像那棵大樹(2節)一樣。這樣一段詩歌的本身,是一種簡單的形容,暗示沒有批評它的非常高大的題材。回應古時對于伊甸傳統的說法,和園中生命樹的情形,這首詩所描述的一棵樹,好象高達于天。
只有在十節中,當這位先知從描述變為宣告審判的時候,偉大也是一種軟弱的來源,才變得更加清楚。非常之高度為偉大的一種,也成為驕傲的內容(10節),所以無可避免,驕傲一旦被証實,那棵樹將被砍斷(12節)。一度高大的樹必要墜落,樹枝將被折斷,這個教導性的故事,告訴其他的大樹,驕傲可能來自高度的成就。
這次豫言后面的部分(15-18),將這個比喻稍微變更︰這時那棵大樹已被砍斷,必被送入陰間,在那個地方,它要與以往其他的大樹同排並列。那個大樹的墜落和死亡,將使其他渴望長高的樹深感憂慮。我們不妨將這個比喻轉換一下,假設那棵大樹是埃及,居然已被砍斷,並被送入地獄,還有甚么樹能夠安全呢?
藉 這個大樹的比喻,這位先知用一種新奇而別致的方式,提出幾個熟悉的主題。
(一)驕傲導致失敗。這個普通主題的兩面,在這個比喻中,曾作生動的說明。首先,在比喻的措辭中,一棵高大的樹,並沒有甚么不對的地方;這種對于力量和偉大所持的態度,是很流行的。埃及為這次聖諭所傳講的對象,它是很偉大的;就是這種過于注重自我的偉大,導致變為軟弱。其次,驕傲含有輕視別人,正如在比喻中所說的,那棵遭受審判的大樹一樣,它看不起樹林中的那些小樹。
在這個世界裡面,雖然只有很少人獲得成功,而多數人只得到次要形式的偉大。偉大既不是難為情的事情,也不值得驕傲。假如這種事情,藉 自大和輕視別人的方式表達,那么,偉大絕對不能保持住。因為真正的偉大,不論是地方上,或國際方面,只有心存謙卑,並且尊重別人,才能繼續增長。
(二)強者的滅亡也是弱者的損失。當這棵大樹被砍斷的時候,所有在它蔭下得到益處的,都要蒙受損失。我們無法限定強者滅亡所發生的影響;那不只是個人的悲劇,乃是使別人生命受到沖擊的一種災禍。所以那些得到偉大恩典的人,必須謹慎謙卑,保守他們的地位,因為有許多人的生存,是倚靠他們的。
(三)這個比喻中的大樹,象征人類渴慕永恆,渴慕生命的延續,不因死亡中斷。假如一個人看見北美洲高大的杉樹仍然存活,他可能會感覺到那些樹所象征的力量。在杉木國家公園(在美國加州中部)裡,那棵『謝曼將軍樹』最著名,樹齡約為三千五百年,高度有二百七十余尺,樹干的直徑約為三十六英尺。這么一棵大樹,生于現代文明之前,藉 一種不可思議的形式,表達人類渴慕永恆。埃及認為,它已經獲得這種持久的生命,在較小的規模內,許多人有生之年都尋求這樣的永恆。
然而,人的本質是必死的,對于個人和國家,都是同樣的。約伯對于此事,具有深切的認識,當一棵樹被砍倒的時候,還可以重新發芽,圍繞 殘枝生長;可是當一個人死亡的時候,便沒有生命了(伯十四7-17)。那種根深蒂固的希望永恆,此處是以樹為代表,但是只有在『那一位』裡面,才可以得到應驗,按照使徒保羅所說︰ 既然被『掛在木頭上』,因此便除去世人應受的咒詛,並且提供生命的應許(加三13-14)。 《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