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命令以西結作先知,對以色列人傳講 的話語的這個使命,並沒有完成。直到此時,這位年輕人尚未說話,現在又吩咐他采取行動;他對于這個直接命令所作的回應,將是他在異象中,對于上帝全部呼召所作回應的象征。如此一來,這些經節,都是敘述這位先知承受聖職的一種儀式。在這個授職典禮中,沒有朋友和親屬在場,整個行動的延續,只可作為異象的一部分。
『吃我所賜給你的。』這是異象中那令人敬畏者宣告的聲音。毫無疑問,吃他面前所放的東西,以西結對這種經歷感到極大的驚惶,可是這個命令是嚴厲的,他必須吃書卷。這種古代的書卷,相當于現代的書籍。這書卷是用羊皮紙和紙草紙作成的,圍繞在中間,有一根長條轉軸。有些書卷很長,有名的死海皮卷,是在庫姆暖(Qumran)發現的,長度大約是二十四英尺。通常的著作是寫在紙的一面。但是上帝吩咐以西結所吃的書卷,卻是不同尋常,兩面都寫 字。神聖的作者,似乎有那么多事情要說,以致傳統的間格,不敷應用,所寫的字必須非常緊縮,塞滿每一個空間。
書卷的內容乃記述一些『哀號、嘆息、悲痛的話』。意思不太像是信息的本身就是悲傷;而是說,對于讀者和聽眾的影響,將會造成悲慘和哀痛。對一個說謊的人,一篇真實和喜樂的信息,也會造成悲哀;所以上帝的話也可以使不敬虔的人哀痛。這書卷上的字塞緊的目的,因為是要送達給以色列人。
要知道以西結早年的經驗,受這個異象之方式與實體的影響之程度,真是不大容易。然而值得回憶的是主前六○三年冬季的那一段歲月,當時以西結還是一個年輕人,居住在耶路撒冷,卻發生了這樣一個戲劇式的故事。耶利米先知的信息,已在書卷上記載,並在聖殿中大聲宣讀。可是約雅敬王對于書卷上的信息反應消極,將書卷一片一片的焚燒,並為捉拿書卷的作者發出布告(耶卅六章)。現時以西結要承擔一個與耶利米相同的工作。他知道耶利米的書卷,不能使他得蒙悅納,但命令要他去吃書卷,這樣書卷將會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這就是他所承擔的新事工的意義。
以西結的象征性行動,繼續在兩方面向我們講述這個神命的性質︰
(一)以西結即將成為悖逆國民的先知。那些百姓不愿順從上帝,所以上帝要求他作的第一件事,就是順從。他依照上帝的命令吃了書卷以后,立即與那些悖逆的國民大有分別,他奉差遣,就是要向他們傳講。在他順服的行動裡,他發覺這書卷的滋味『其甜如蜜』。這同一書卷,對于以色列家,卻是那么樣的苦不堪咽;而這位接任不久的先知,親自用舌頭嘗到的卻是甘甜的滋味。在所有順從的行動裡,都含有甘甜的滋味。順從本身不保証沒有痛苦,卻在一種實踐的生活裡帶來滿足。當作詩的人寫道︰『你們要嘗嘗主恩的滋味,便知道 是美善。』(詩卅四8)他這樣寫時,好象是一個遭受苦難的人,但是他深信上帝的拯救。
(二)我們為活 而吃;食物在身體內消化和吸收之后,可以供給身體力量,承擔正常的生理功能。食物是為 身體,書卷是為 以西結的事奉工作。由于上帝的話語已經吸收在他的裡面,必會成為他所需要的力量,執行他的先知工作。這是一個提醒,任何事奉的工作都需要力量和營養。對于我們來說,也正如以西結的情形一樣,食物與力量的來源,都是靠『消耗』上帝的話。
服事頑梗的國民(三4-15)
當以西結的異象和使命接近尾聲時,上帝又向以西結說話,仍像從前一樣, 不用他的名字,只稱他為『人子』,繼續提醒他那種必死的命運。上帝在異象中對以西結所說的最后一些話,並不是先前所說的重複,乃是為他的職責設法裝備他。他即將去服事一 心硬無比的國民,所以為了他的服事工作,他也要成為堅硬和鐵心腸的人。突然間,這位先知的名字呈現出重要的意義,按『以西結』是『上帝使之堅硬』的意思。在上帝為 的事工給他裝備之后,在狂風的現象之下,靈將他舉起,離開他在異象中的所在地,回到被擄之人所住的提勒亞畢。以西結坐在那裡靜默不語,足有一個禮拜。他所得的經歷,使他非常疲乏,全身無力。
這個異象最后的部分,可以使人更加深入,體認使命與聖工的本質。
(一)以西結為了他服事的聖工,變得特別強硬(8-9節)。有一些解經家建議,這位先知生性堅強,是一個缺乏幽默感的人,他將一切天然的個性和品格,都帶進他的事工中。但是相反的一面,可能更為真實;正因為他是一個善感的人,他的本性決不固執,但為了他的事工,他必須變為堅強。當這位先知變為堅強時,我們發覺他的品格被鑄造得好象上帝的品格一般。上帝雖然愛 的子民,卻向他們發出一個可怕的信息,正如華爾特 冉摩利(Walther Zmmerrli)所說︰『在深陷的困境中,這位先知自視與上帝在同一陣線。』受苦並非不同尋常;以西結所經歷的,也是在他以前的耶利米和其他先知的命運。但應該注意的問題是,任何與聖工有關的挫折,都是分擔上帝的苦難;見識可能不減輕痛苦,卻可描繪出受苦的特權。這件事情的確可以提醒上帝所有的仆人,在愛的許多面貌之中,苦難是一種。
(二)在豫備作先知的最后階段,上帝也提醒以西結,他一定要繼續聽上帝的話。他已經吃了書卷,在某種意義上,上帝的話已經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可是先知的責任,並不只是傳達從前所領受的,他必須繼續聽上帝的話,將來上帝一定還要說話(10節)。他蒙召要作的聖工,不是作那只會說話和表演動作的人,而且也要作一個永遠聽從的人。同樣的真理,永遠都不會錯;除非我們繼續不斷的聽,我們決不會有甚么充滿活力的信息,向別人傳講。
(三)當時以西結被帶走,離開他見異象的地方,他說,他去的時候『心中甚苦』(14節)。這些話語精確的意義,已經成為許多爭論的根源。首先,這等話語與直接的上下文,似乎不大和諧。然而,當一個人沉思以西結剛才結束的經驗時,這些話好象是宗教經驗的余波,聽起來非常真實。從一方面觀察,山頂上的經驗已經過去,以西結回到『堆』上,就是他的家(提勒亞畢的意思是『大水留下的堆』,在巴比倫境內)。有一種漸降的意味,甚至更是痛苦,那種奇妙的經驗已經過去,再度換為被擄生活的憂郁。然而,遠有比這更痛苦的事,就是在異象中上帝所說的,一位心硬的先知,在一 頑梗的百姓中間作工。但是重新恢複實際的日常生活之后,以西結已經知道他要服事的那些百姓,確是剛硬,但那些人是他的朋友,僅有的同伴。正如他自己一樣,他們曾經體驗過失敗的痛苦,和被擄之人的空虛。在這一批『百姓』之中宣講是一回事,但這些百姓的面孔是他所熟悉的,他們的歷史就是他的歷史,而他們正過 一種寂寞艱苦的生活,這是另一回事。突然間,他的工作似乎很不容易,並有一種痛苦的感覺,致使以西結無能為力。
在這個方面,以西結的經驗,具有代表性,代表大多數得到這種特殊恩典、在生活中看見異象的人。由于他曾一度被提上升,遠超過人類實際生活的環境,如今又重新恢複單調死氣沉沉的生活。對于以西結,正如其他人一樣,強烈地想作一個神秘主義的人物,並不是一位先知。他所受的試探一定是非常強烈。然而他蒙召是要作先知,那就是說,要從山上下來。最后,任何真正異象的考驗,在于領受的人能夠保持住異象的活力,即使這種經驗已經過去,也要這樣。
在他那個令人敬畏的異象之后,大約一個禮拜的光景,以西結在那些被擄的同伴當中,仍舊停留在近乎休克的狀態。然后他仔細思考他的異象和使命,當七日過去的時候,上帝的話語又臨到以西結。一個禮拜之前,他已開始學習一個功課,並且得到指示,要傾聽上帝的話(三10)。現在他又聽到那個聲音,並以同樣的提示開始︰『人子阿﹗』一個禮拜之前的那個異象,並不是一種錯覺,乃是一種經驗,標志 以西結聖工的開始。聖經告訴我們,上帝的話臨到以西結,計有五十次;沒有其他的先知,對于上帝的話,有這么密切的領受。
現在對以西結所講的這些話,還是關于他蒙召要作的事工,范圍更加擴大,他要作以色列家的守望者。后來在他的生活和事奉中,這位先知向以色列人作先知講道時(卅三1-9),他曾重複這些話,並講了一個比喻。然而,現在這些話只說給他聽,並為他的先知工作啟開一個新的和相當可怕的方面,就是責任問題(整個的比喻在卅三1-9,將作更詳盡的討論,此處僅暗示與以西結的使命有密切的關聯。)
這位先知的任務是作守望者,說明了聖工的多種責任和特性。
(一)隨 先知的工作而來的責任,以西結無法逃避。起初托付他的使命,似乎非常簡單,從表面上看起來,是以雙方的關系為根據。上帝呼召,以西結回應,按照他回應所表達的忠心,可以判斷他的為人。然而,因為他已經回應上帝的呼召,這位年輕人突然發覺自己應為很多人的命運負責,正如在軍營中,一個 兵要對許多兵士的生命負責,或是一個船長要為所有的水手和乘客負責一樣。所以以西結也要為以色列的百姓負責,使命與責任攜手同行,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一個人可以承接所有的工作,最困難者就是負起責任。對工作不可設法逃避,因為逃避本身,就是不負責任。因此,當以西結成為以色列家的守望者的時候,他以后生活的方向就固定了;即使他奉差遣要去服事的那些人對他的呼召毫無回應。他不可只為自己而活,他不能忘記他自己的責任,不論喜歡與否,他都要負起責任,直到被送進入墳墓為止。
(二)雖然這位先知的責任,是一種令人敬畏的經驗,卻也反映出上帝的慈愛。如果沒有這位先知,那些惡人必因他們的惡行,遭受上帝的審判,並被定罪譴責;他們已經領受上帝所賜律法的遺產,依照公正的觀點而論,實在不需要一位先知或守望者──一個邪惡的民族,簡直不能以他們的行為無知作為祈求原諒的借口。但事實上卻指派一個守望的人給他們,顯示上帝並沒有只憑律法和公義的要求,而確實的執行; 愿意再給他們警戒,使 的子民了解他們從開始就應該了解的事,這種愿望乃是以愛為基礎。
這種感受說明先知的責任是以上帝的愛為基礎,是愛使之可付諸實行。如果一個人單從利己主義的觀點出發,似乎不被任何人要求來承擔這種責任更好。然而這是一種愛的方式,正如愛有那么多的面貌一般,其中可能含有痛苦,但是體認這種令人敬畏的責任,是由上帝的愛發源,也為人提供了完成這種責任的一個秘訣。只有先知明白,當他去愛別人,正如上帝所行時,責任才會變成特殊的恩典,並不是一種重擔。
(三)正如接受責任的力量,是由上帝的愛發源;同樣責任的執行,也必然是對別人關愛的表示。這樣一來,責任與職務的性質不同,前者乃是無限的重大。有一種見解,認為守望者的工作只有職務︰儆醒、謹慎,說警告的話等等。但職務可依照形式執行,心不投入;而守望者的責任,必須具有上帝對于 子民的那種憐憫。
以西結暫時不必將他作守望者的角色公開;他不能使別人知道他工作的重要性。只有到后來,他才向那些一同被擄的人,表明他的任務。那時他設法叫他們知道,不但他們所走的這條道路危險,同時上帝也對他們轉回向 真理的道路表示關心。
這一段簡短的經文,有一些細節令人困惑,引起若干注釋家的爭論。有一部分人解釋此事,標志 以西結聖工的開始,但將此事看作以西結奉差遣的結束,也許更好些,作為一個主題,支配前三章的內容。稍后,這本書敘述這位先知奉差遣的某些方面才開始清晰;他的不說話,是相對 廿四章廿七節與廿九章廿一節的恢複說話。
以西結又被強迫離開他所住的地方,往鄉間去。他往平原去(23節),但標準修訂本對于這個問題的譯法,稍為有點誤導。在希伯來文中,這個字應該譯為山谷。在本書中的別處,唯一用過這個字的經文,就是以西結在平原所見那個枯骨的異象中(卅七1),此處可能就是他奉差遣的地方,也就是后來他見那個異象的同一位置。在那個平原中,他又看見上帝榮耀的異象,是用一種經驗回應的形式,使他全神貫注在先知的職分上。他在畏懼中,臉伏于地,但再一次地被迫站起來;關于擺在他前面工作的性質,他再次領受訓誨。
上帝對以西結所說的這些話,顯示他將來的聖工,要用強有力的態度,並有一個新的范圍。他起先對此責任的認知,使他已成為上帝的代言人,並且了解他基本的任務。他將要說︰『主耶和華如此說。』(二4)他要作守望者發出警戒時的呼喊。他已經吃了上帝的書卷,因上帝的話在他裡面發出力量。可是這時他發覺,他的聖工還有一個特性。將來有許多時候,他要關上房門,並且啞口無言;也有許多時候,他必須走到百姓中間開口說話。
有一種跡象顯示,以西結要被人用繩索捆綁,表現不能說話,這點有時被解釋為先知相應的行動。他的不能走動和不能說話,象征那一 邪惡的百姓,在行為上捆綁上帝的態度,並且使他不能說話;上帝靜默的表征,至少可以使人恐懼,如同 實際說話一般。這種解釋有優點,后來在以西結的事工方面,有一部分可以看出。但從基本上來說,在捆綁與自由,啞口與說話之間的對照,可以說明先知職分的性質。
作為上帝的一位仆人,先知完全聽從主人的命令,如果他被吩咐不說話,那個命令對于他的限製,正如繩子將他捆綁在廚房的椅子上一樣;但是如果他被吩咐去說話,那時,上帝就要開他的口(27節)。他無法抑製,他必須對以色列人說話。所以以西結終于開始明白,他蒙召要作的事工的內容。一個人無法精確地定規,他覺醒到他的生命的新呼召整個經驗的強度。一個多禮拜,也可能延伸至幾個禮拜,這種經驗藉 異象標記出來。但是異象的內容,乃是順服上帝繼續不斷的呼召。從實際的意義上來說,這種使命延伸的經驗,也是為擺在前面的事工,所作的一種準備和教育。上帝的榮耀和大能,使他有無能為力的感覺,在他所作的聖工上,這種感覺一直都彌漫在這位先知的生命和言語中。
在這個差遣的行動上,上帝對以西結所說的最后的話,是給那些百姓響超自由之鐘,但同時也有威脅的聲音。『聽的可以聽,不聽的任他不聽。』(27節)這些話語的特質,就是上帝說話的形式,以西結必須向以色列人傳講。耶穌在教導人的時候,也常用這一類的話。上帝吩咐的話一定要傳講,沒有一個演講完全沒有人聽的。至于聽眾方面,不是他們聽覺本身敏銳的問題,更正確的說,乃是他們具不具有理解力,和以領悟為基礎的注意力。
這樣一來,當一個人聽見上帝的話語,不論是藉 古代的先知,耶穌的教導,或現代的某種媒介,他就置身在一種自由的狀態。生理上聽的動作,是一種自愿的感覺;自由是用作回應我們所聽的事情。話語這樣臨到我們,乃是尊重我們的人格;我們並不是被脅迫而采取行動,上帝的話也不是像電力推動,指揮一個機器人的動作那樣。話語臨到我們,並邀請我們表態,我們可以自由選擇回應,但是我們的自由,可能導致得救,也可能是滅亡。你應該知道,責任乃是隱含在我們的自由裡面,我們必須以悟性傾聽,並且以順服來領會。 《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