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九至卅二章擴大攻擊外邦的神諭,完全致力于宣告埃及將受的審判。在這四章聖經裡面,共有七次攻擊埃及的豫言;其中六次有明確的日期,事實非常清楚,它們是這位先知在他事奉工作的不同時期發出的。在現有文字的安排上,對于讀者來說,似乎這些聖諭有點沉悶的重複;如果你記得,起初每一個聖諭,都是在歷史中不同的場合發出的,其中所含蓄的力量,就可以觀察到。然而,要決定每一次聖諭,是為何種特殊的事故而說的,也是不太可能。
許多聖諭的一般背景,都是藉 選民與埃及之間,在歷史上長期的緊張關系所提出的。這種關系開始于出埃及之前,那一段為奴仆的日子;當以色列人離開埃及之后,建立他們自己的國家時,埃及始終都是一個極近而且極強的鄰邦,使他們不敢掉以輕心。從埃及的角度觀察,以色列人居住的領土,在地緣政治方面,意義也非常重大。對于埃及生存主要的威脅,總是在北方,而不是在巴勒斯坦本身,卻是在敘利亞和米所波大米。從北方相繼而來的亞述和巴比倫帝國,威脅埃及;以色列國乃是緩沖地區,是埃及防御北方侵略的一部分。因此,當埃及向以色列表示友善時,總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朝 自 的目標;同樣地,埃及的敵對,也以政治目的為基礎,那就是,防備危險的外國強權由北方入侵。
第一次聖諭傳講的日期,是在主前五八六年,或五八七年的冬季(廿九1),在耶路撒冷最后的被毀之前只有幾個月。對于那些聽到這些聖諭被擄的人來說,必然消失了對耶路撒冷可能得拯救的盼望。毫無疑問,某些耶路撒冷的人和其他的難俘相信,靠 與埃及的聯盟,聖城可以安全,脫離巴比倫人的手。但是這位先知開始所說的話,便將這種盼望消除︰『埃及王法老阿﹗我與你為敵』(3節)。
埃及在歷史上的偉大,乃是尼羅河所帶來的。那條偉大的河,使流域成為可住之所。提供肥沃的土地,種植五谷,有水既可以灌溉,又可以作交通用途,更可以供給人飲用。如果沒有那條河,就不可能有埃及,所以在這個審判的陳詞中,法老王在隱喻的語言中,被形容為『大魚』,也就是鱷魚,為尼羅河水中的獸王。這種獸的狂傲,可以在它的說話中顯明︰『這河是我的,是我為自己造的』,事實上其反面才是真的︰埃及是尼羅河的產物,尼羅河並不是埃及的產品。作為審判的一個行動,這只大獸必被從河中拉上來,死在干地上,必成為空中飛鳥的食物。
狂傲並不是埃及唯一的罪行。自從有史以來,它一直都是以色列的假朋友,一枝聲言提供支援的蘆葦,但在極小的壓力之下,便違反了誓言。因為這一切的罪行,上帝必使它的土地荒廢四十年;此后,該地將恢複成為一個王國,但它不能再恢複成為世界偉大的國家之一的地位。
攻擊埃及的聖諭,說明它在品格上的兩個缺點,也是個人或國家普通的特性。
(一)第一個缺點是妄想,由驕傲和自大衍生的。因此,以自我為中心使埃及成為強國,並使它自信國家與尼羅河都是它自己創造的。以這種國家至上的極大的妄想的方式,真是特別危險。只有真正無所不能的上帝, 能使國家破碎;這位先知所宣告的,就是 的話語。
說謊言的最大危險,就是使說謊者存有幻想。埃及真正相信自己的謊言,它所有的力量是自己創造的。這種自我妄想,不只是所有大國表示類似的信念;同時也是所有自力更生的人,那些以為他們的成就,完全是他們自己努力的后果的典型代表。強者易于弱者,向這個妄想的試探屈服。在這個世界上,凡有某種卓越成就的人,最后都應該承認,這種卓越乃是上帝的恩賜。
(二)第二個缺點是自私。埃及一再向它的鄰舍表示友善,然而那只是一種手段,企圖使自己得到益處。為自私的原因,提供虛假的友誼,希望花很小的代價而迅速收回成效,使人際和國際之間的結構,完全破壞無遺,最后招致審判。
就人際的各種關系而論,友誼是最基本的一環,將個人與社會維系在一起。只有存 自我犧牲的精神,友誼才可以增強;一個人若只想領受,卻不愿施與,決不是真正的友誼。對真正友誼的特質,沒有甚么人的見解,比耶穌的教導更加偉大了,『人為朋友舍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約十五13)。真正的友誼必須排除自私的權勢。
向埃及所傳一系列的聖諭中,這是第二次,是以西結書中時間最遲的一次聖諭;在十七節所提供的資料顯示,這次聖諭是在主前五七一年春季傳講的,比前一次聖諭大約遲十六年。雖然提到巴比倫王,事實上,這次聖諭是向埃及傳的,在內容方面來說,和這位先知早先向推羅所傳的聖諭(廿六至廿八章),具有密切的關系。
這位先知開始敘述,尼布甲尼撒長期圍困推羅城。他的軍隊年紀已經老邁,身心疲憊,有限的成功,簡直不能償付所費的時間和金錢。對于推羅的圍困長達十三年之久;這個城邑雖已成為巴比倫王的屬下,向這位王進貢,但該城的海島的部分,並沒有完全被征服。的確,巴比倫人從未擄掠推羅的財寶。不論是已消能在防御上的費用,或是用船撤至埃及的,尚不得而知。對于那些聽見以西結先前的豫言的聽眾,對于推羅的圍困,必然感到煩擾;因為他們一直期待這個城完全毀滅(廿六14),但是經過某種形式之后,該城似乎又存留下來。(海島的港口,終于在主前三三二年,為亞歷山大大帝所攻取)。
因為對于推羅失望,所以這位先知宣告,巴比倫王必有機會,劫掠埃及,並要帶走財物。藉 在埃及所得的戰利品,來補償巴比倫兵士長期圍困推羅的辛勞,這位先知所豫料的事情,幾年之后就發生了︰主前五六八或五六七年間,巴比倫的一支遠征軍侵入埃及。根據歷史的資料,對于這件事情雖然記載不多,一般人推測,法老亞麥塞斯二世已向入侵的軍隊屈服,並獻上大量的貢物。
這次聖諭的結論,帶 一種盼望的因素︰有一個『角』(也許是『草根』)必從以色列家生出,顯示新的生命,因此便有新的盼望。這些話語值得更好地加工,對于一個新的前途,先知以西結的盼望日漸加增,這就是他晚年事工的特性。 《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