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西結書第廿二章

罪行的目錄(廿二1-16)

現在這位先知的注意力,轉向耶路撒冷城。此城依然屹立不動,但根據以西結所說的話,事實相當清楚,它的日子已被數過。這個一直被稱為是『聖城』,今天竟被描述為『流人血的城』(2節),城中居民嗜殺的行為,已使城的性質改變。這個豫言是以在法庭上回憶的態度宣告的。以西結代表上帝宣告該城罪行的項目,和即將來臨的譴責。這些話都是鄭重向耶路撒冷所說,事實上,也是向那些聽懂希伯來語的被擄之人所宣告的。當以西結的朋友聽到這些話的時候,他們所存援助將由耶路撒冷而來的盼望,必然完全粉碎。他們京城的罪行,必要受刑罰。

耶路撒冷應受的判決,已經開始進行,從一般到特殊,從神聖到世俗的逐一宣告。耶路撒冷犯了拜偶像和流人血的罪,因此加速審判日子的來臨(4-5節)。該城有拜偶像的行為,已經喪失真正的信仰。此外,其中的居民犯了許多社會性的罪行,使之成為古世界的『罪城』。那些社會性的罪行,包括暴力行為、奸淫、賄賂、勒索、並剝削貧困的人。

這位先知所宣告的非常清楚,城中居民的信仰與道德行為之間,具有密切的關系。當一個國家或個人信仰健全的時候,人類的道德行為是由信仰輸出。信仰一旦崩潰,必將危害道德生活的基礎,因此罪惡與傷風敗俗的行為,也要隨 流行。所以在這個令人沮喪的罪行目錄裡面,耶路撒冷的罪惡之根乃是偶像,崇拜假神;或用崇拜偶像的方式,敬拜真神,這顯示,他們對于以色列上帝真正的知識已經喪失。由于那個基本的欠缺,致使許多罪惡滋長發旺。這樣,從某方面來說,這個罪行目錄(謀殺、奸淫、剝削)更直接可怕的部分,倒屬次要;問題的根本乃是信仰的喪失,崇拜偶像便是一個例証。

在舊約聖經裡面,曾經一再的舉例說明,信仰生活與道德行為之間,確有密切的關系;任何人生如果想要成功,有一門功課必須學習。在人類行為中尚未論到社會和道德問題(偷盜、奸淫、殺人等)之前,十誡首先就是要處理信仰的問題,除耶和華以外,不可有別的神,不可拜偶像等。按照箴言的記載,古時以色列的教育製度,也是這樣發展︰先從信仰的基礎開始,然后培養道德屬于同一環節;『敬畏(或懼怕)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箴一7)當這個基礎建立起來的時候,才可以學習道德生活的方式。

不論是對于個人或國家來說,這個功課都是同樣的真實。在我們個人的生活中,道德屬于同一個環節,當信仰環節破碎的時候,道德行為是由一種健全的信仰流出。就某種意義而論,信仰與道德屬于同一環節;當信仰環節破碎的時候,道德行為的傾向和能力就開始變弱。一個國家或一個城的生活,也是同樣的情形;信仰一旦喪失,接 便是道德的墮落。美善的選定不再有一個共同的觀點,所以邪惡在不留意中隨即興盛。

在這種墮落的過程中,最可悲的是,性質的改變竟然是過程的主干。現在『聖城』已變為『流人血之城』;好人已成為歹人,最后招致既良善又聖潔之上帝的審判。

廢物城(廿二17-22)

在我所住的小城裡,有一個金屬品的廢物處理商,他把所設立的公司,非常引以為榮地標為『廢物城』。在他的庭院裡,堆滿陳舊的汽車鏽鐵,和各種金屬機器的殘余。現在以西結利用這種形像說明耶路撒冷的情形︰該城是一個堆滿廢物的庭院,以色列家整個都是渣滓。更精確的說,這形像是人工冶煉。各種不同的金屬(18節所說的銅、錫、鐵、鉛)礦物都放進一個爐裡。其目的是將那些礦物,還原為各種基本的金屬,就是除去渣滓,並且取出可能存在其中的銀子。然而在以色列的情形之下,卻沒有銀子出現。

研讀這一段聖經的原文,稍微有一點困難;十八節所說的銀(Silver)這個字,可能不是原文。情形是這樣︰當煉製的人將各種金屬廢物,放進爐(20節)中的時候,他的用意是在尋找銀子,並且拋棄無用的渣滓。同樣的情形,上帝要作一個煉製的人,耶路撒冷是一個爐,或是煉製者所作的試驗;居民被拋進爐中,被火 化。這是用一種隱喻的方法,描述耶路撒冷和以色列民將臨的審判。照理說,這種雖是尋找銀子,卻一點銀子也找不到;以色列全體都已經成為渣滓,就是毫無價值的廢棄金屬(18節)。

這位先知采用舊約時代所熟悉的一種隱喻。將一個盼望的因素,變為毫無盼望。先知以賽亞描述上帝是一個煉製的人,但是他的信息有一個盼望的因素,上帝的審判將煉盡渣滓。這也是熬煉和複原必經的過程(賽一21-27)。可是以西結沒有看見這種熬煉的盼望,熬煉之后,仍然是只有渣滓。以色列人的罪惡已經太深,這位先知在他的服事期間,對于這個問題,除了審判之外,他看不出有甚么光明的前途。

這是關于廢物的豫言。在各種生活中都潛伏 渣滓和銀子;不論是對于個人或國家來說,都是同樣。從某一角度觀察,人生的目的,就是要除淨渣滓,提煉銀子,以便與永生的上帝維持正常的關系。然而當這種關系一旦喪失,渣滓占據銀子的地位時,人生便喪失目的。因此以西結為耶路撒冷所作的墓志銘,是一個沒有銀子存留的城,並不只是說到審判,而且也是宣告悲劇的。人活 ,若不知人生的目的,當然是最大的悲劇和浪費﹗也許就是為了這個原因,后來以西結雖然重新看見一個有大盼望的異象,但在此處所見到的,只有聖城和選民的結束。

譴責首領、祭司、先知和百姓(廿二23-31)

從整體來說,現在以西結對于以色列人的譴責十分特殊,深入社會中的各階層。這種情景乃是在一個廣大的法庭之前,有許多人站在那裡,按照自己在社會中所擔任的角色,排成各式各樣的行列。第一是首領(25節),他們負責國家的行政和政治事務。第二是祭司(26節),國家的敬拜和屬靈的活動,完全托付他們。第三是先知(28節),他們負責向國民宣告上帝的話。第四是全體的人民,每一個團體都被傳喚至法庭,為他們所犯的罪惡接受判決。

(一)首領有政權︰在他們領導期間,應為國家的利益運用權柄,但相反的,權柄卻被濫用。他們不再將百姓視為托付他們看顧的羊,他們的行為竟像飢餓的獅子,向他們自己的國民猛撲,當他們好象是掠物一般。他們毀滅百姓的生命,強奪他們的財物,忘記他們作保護者的責任。

(二)祭司負責維護上帝的律法,保証敬拜的尊嚴;但在這方面,他們卻遭遇悲慘的失敗。他們既未在敬拜上帝和守安息日的事工上,盡自己的責任;他們也沒有將信仰的原則教導百姓。

(三)那些先知已向公眾的壓力屈服。沒有一個人愿意聽壞消息,所以他們也都不宣告。他們用詐術粉飾以色列人可怕黑暗的事實,並且宣講百姓愿意聽的。他們假藉上帝的權柄作虛偽的宣講,但上帝並沒有托付他們說話。

(四)全體的國民都有罪︰他們犯了各樣的罪,剝削貧困的人,對移民和社會地位低下之人的權利,漠不關心。

在這位先知依照社會階層的譴責中,關于上帝對選民的審判,許多事情變得非常清楚。

(甲)審判是全面性的,前面的豫言已經說得非常清楚(17-22節)。沒有任何一個階層的人,可以自稱無罪或免于審判。所有的人都牽涉在內;因為所有的人都犯了罪。誠然,假如有一個人『站在破口』(30節),審判就可以轉變方向,但是一個人也尋找不到。因此以西結形容那種完全不可抗拒的審判特質,不但藉 全體國民道德的墮落,也藉 信仰的崩潰,描繪出來。

(乙)這位先知的宣告、除去人在麻煩時責怪別人的自然的傾向。當一個國家走錯路的時候,我們非難政府。當經濟發生危機的時候,我們譴責『工人』(我們自己也包括在內)。當教會開始衰落的時候,我們歸咎于聖職人員。事實就是如此,過失的責任總是歸在別人頭上。然而缺點不管在別處有多少,主要的還是在我們身上。以西結按照階層譴責,設法向百姓証實,他們不只是惡貫滿盈,而且不論社會地位或職業如何,都要為個人的罪惡負責。

(丙)這位先知的譴責,也証實了社會上每一個團體的重要責任。只要那些首領保持正直,審判就不會臨到。只要那些祭司或先知忠于職守,國家的危機就可以避免。只要民眾繼續保持信仰,就是少數幾個人,將來仍然有盼望。但是因為沒有留下一個誠實的人,所以就沒有任何盼望。

因此,審判的宣告,也向我們提出承擔責任的挑戰。當政府和教會領導失敗,發生危機的時候,我們沒有理由失望,上帝總是尋找一個人『站在破口』。雖然我們可能看不出這個人的作用和影響力,但我們都被要求去站穩,不必失望,面對我們紛亂的時代。以西結雖是對一個國家發言,但不論是在此處,或是在他著作中其他的地方,都論到個人的責任。如果我們真正了解他的信息,即使是在一個不信的時代,我們也能學到忠于職責的功課。 《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