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 這個扮演被擄之人的比喻,在以西結的生活和事工上,似乎又開始一個新的階段;十二至廿四章的大意,基本上仍是與耶路撒冷和它即將來臨的陷落有關。
這位先知得到的指示,先要表演一些動作;接 的動作是解釋的語言。這樣,他現在向百姓傳講的信息,既可以看見,也可以聽到;不論用那一種方法,他的聽眾都可以了解信息的意義。以西結要先豫備一個『被擄之人所用的袋子』。在裡面裝滿各樣需要的東西,就是一些生活中的必需品,某些個人用的物件,如衣服、食物,也許還有一件作為覆蓋用的披風,和最基本的廚房用具。這個袋子放在他房屋的門口,在黃昏時分,那些和他一同被擄的人,帶 好奇的心情注意觀察,他一定在泥磚的牆上挖一個洞(或是在他自己的房屋上,但也可能是俘虜營中所保留的低圍牆),將袋子搭在肩上,離開營區。在他臨走的時候,並將自己的臉蒙住,好象不愿看見他所離開的地方。然后他便在觀眾眼前消失,迅速進入將臨的黑暗中﹗
那些觀眾必在夜晚仔細思想以西結最近古怪的行為,至今為止,不知他想要作甚么?他們已經習慣他所扮演的比喻,所以有一個問題急待解決:新上演的這場戲,究竟是甚么意思呢?在清晨的時候,這位先知又回到營中,向那些被擄的人解釋,他所表演的意義。他的動作乃是一種標志,『耶路撒冷的首領』(可能是王下廿五4所說的西底家)要發生甚么事,和城中其他的居民,將要發生甚么事。他們要藉 牆上所挖的洞,離開該城;那些豫定被擄的人,其中有一部分可以存活,但有許多將要滅亡。
從這個扮演的比喻和解釋中,活現出幾個指示。
(一)審判的工作包合 悔改的盼望。他們『或者可以揣摩思想』(3節),上帝對以西結說,雖然 完全了解那些觀眾悖逆的性情;仍然希望他們悔改。事實上,這位先知事工的繼續,完全根據這個『或者』;百姓好象是那樣的盲目和耳聾,然而也許說過和做過的某種事情,有人可能了解。所以事實開始再次變得非常清楚,繼續宣告審判,實際上是一種恩典的標志。審判將臨的警告,常為悔改的可能性敞開門戶。
(二)比喻迫使人仔細思想並得到正確的理解。當我們憑 后見之明,來研究這種說法的時候,我們決不會像當初觀察這個扮演比喻的人一樣,在解釋方面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試想一下在扮演這個比喻的夜晚他們當時的遲疑不決。這位先生竟在黃昏時分,將自己所有的東西都包起來,離開了難俘營,這是甚么意思呢?對于那些生存的難俘來說,最明顯的意義就是被擄生活有希望結束﹗由于以西結包起東西離去,所以不久之后,他們也要離去,再度踏上歸回耶路撒冷的旅程。但是如果這就是他們的解釋,當以西結宣布他表演動作真正的意義時,從那天早晨之后,盼望必然完全破滅。
如同其他的許多比喻一樣,這個比喻出現兩種意義,一個是屬肉體的,另一個是屬靈的。強烈的盼望要使這個比喻的意義成為積極的;屬靈的洞察力所顯示的見識卻一定是消極的。因此這位先知所強調的是,那些人『有眼睛看不見,有耳朵聽不見』;這也是耶穌宣教時,一再重複的一個主題。如果其中真正的意義要分辨清楚的話,這個比喻必須仔細思想。照樣,這個比喻含有一個危險的警戒,我們自己的愿望,必須以上帝的話語為根基。
(三)這個比喻和審判的目的,乃是宣告上帝是主宰。在解釋方面來說,正如以西結在別處所作的聖工一樣,再度強調審判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說,使那些將要遭受審判的人知道,『我是耶和華。』(15,16節)這個目的可使審判有積極的意義和價值。一個人活在世上,不知上帝是主,將使人生存在的觀念迷失。所以審判最后可視為一種慈愛的行動︰如果真理無法在平安中學好,那么一定要在審判中學習──不論是用那一種方法,總比一點真理都學不到為佳。
在這個簡單,但富于戲劇表演的比喻裡,一種更為可怕的信息,藉 這位先知傳給那些被擄的人。在上帝的命令之下,以西結吃飯喝水的時候必須發抖,好象懷 看致命的恐懼。根據我們所知,以西結的生活和工作,發抖可能不需要太大的技藝來表演;在他疲勞不堪和健康欠佳的狀況之下,顫抖的雙手和搖擺不定的身體,是以西結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這種身體方面的虛弱,現在要在大眾面前,藉 吃飯表達出來,作為上帝審判將臨的另一比喻。有人可能看見這種情景︰這位先知的手發抖,所以在飲水達到嘴唇之前便被濺出;並在口中笨拙地摸索食物,藉 這些動作,他向觀眾表演耶路撒冷居民恐懼的情形。在聖城毀滅的前夕,他們吃飯必膽顫。
這個比喻的力量,從若干細小的內容中浮現出來。
(一)審判是根據那些接受審判之人從前的行為。加克 伊魯爾(Jacques Ellul)是法國的一位卓越律師和神學家,曾經描述『暴力的律法』,有一個最基本的原理,就是『暴力產生暴力──再沒有別的東西。』(引自Vilence, 1969, p.100)這個比喻的中心乃是膽顫,因懼怕將臨的暴力所造成的;可是當這位先知解釋清楚的時候,暴力臨到耶路撒冷居民的唯一理由,就是因為他們在城中已經施行暴力。凡是使別人恐懼戰栗的,他們自己也必定要親自經歷恐栗。因為暴力的行為,好象種子撒在地裡一般,將來這些種子就會帶來暴力的收獲。所有利用權勢,並以暴力威脅他人,都可能會得到他們自己恐懼膽顫的收獲。
(二)甚至在危機中,人類仍不了解他們生命真正的本源。雖然這個扮演的比喻,最富于戲劇性的部分,是這位先知的恐懼戰栗。一個人吃飯和喝水,最基本的乃是要繼續活下去,就是在毀滅的前夕,為了維持身體的功能,城中的居民自然要繼續吃喝;面對死亡之際,他們繼續喂養活的肉體,卻沒有人建議禁食、悔改或控製肉體的食欲,以便避開災禍。
然而對于住在巴比倫境內,那些被擄的人來說,還有更深一層的信息。他們在文化最悠久之地居留,流傳許多俗語,甚至在二十世紀,仍有一種俗語繼續盛行。『吃喝快樂這是人生第一的目的』這幾句話起初是基蓋麥(Gilgamesh)說的,他是古代巴比倫的一位英雄,在他尋求了解人生時,他遇見一個酒吧的女侍。但是在這種說法裡,含有一種諷刺。基蓋麥是一個異教徒,在尋求一種高貴人生的意義時,他聽到這些話,但是他並沒有真正相信之;對于耶路撒冷的居民來說,不論是在自己的家鄉,或是被擄往國外,這個在絕望中吃喝的比喻,都是他們自己犯罪所造成的一種后果,並不是由上帝而來的勸告。
所有的人都要吃喝,但是按照摩西所說(申八3),同時也為耶穌所引証(太四4),『人活 ,不是單靠食物。』凡是吃暴力食物的,決不能吃生命的糧,所以在恐懼中生活的本身,最后必吃膽顫的食物。
(三)在事奉中的軟弱必變為有力量。與這個扮演的比喻完全相稱的特色,就是一位軟弱和膽顫先知的畫像,他使飲水濺出,口中充塞食物;這對于那些被擄的觀眾來說,並不是一個給人好印象的標志。他一面表演這個比喻,無疑的,他一方面表達信息中的極端恐懼乃是相當自然的動作。
如果以西結是一個神學院中進修宣道學的學生,毫無疑問,他在表現方面一定不及格。一個先知傳道,必然是強而有力,使他的聽眾大受感動。他必須以積極的個性來吸引他們,並不是憑 戲劇性的演藝來驚嚇他們。但是,事實決非如此,對先知最基本的要求,乃是順服上帝的命令。假如那個命令要求脆弱的表現,千萬不要忘記上帝的力量可以藉 人的軟弱彰顯出來。
在任何先知的事工中,聽眾總是抵擋;如果信息是一種不合口味的定罪,抵擋必然更加堅決。以西結所傳豫言的內容,導致他的信息遭遇抵擋,並不令人驚奇。但是以西結並不是以色列人第一位的先知;在他以前已經有許多先知,其中有真的也有假的。在過去的世代裡,有許多百姓對于先知戲劇性的傳道,已經表現出某種標準的回應。隨 時間的流逝,從前所作簡單的回應,現在已成為先知的說法或俗語。每當某一位使者消失時,他的信息便會得到被『拋棄』那種方便的回應。
在這一段簡短的經文裡,暗示這位先知的事工遭遇抵擋;那些被擄的人,可能會聽他的信息,但是他們並不太重視他。這位先知所作比喻的表演,和災禍迫近的宣告,那些聽眾就以他們祖先所用的俗語,和聰明的說法作回應。所以現在這位先知得到指示,要在他的事工上,采取更積極的步驟去推進;並不只是表演出來,和傳講上帝的宣告,他要考慮百姓的回應,並且破除他們心地剛硬的防線。
這兩種古時諺語的倒轉,有它本身提供的助益,但是了解這一段簡短經文的含意,對于這位先知和他的聽眾來說,都可以得到亮光。
(一)第一句俗語︰異象永不應驗。這句俗語(22節)的英文翻譯,並沒有充分表達希伯來原文的簡潔。應當譯為︰『時過事消』。換句話說,聽眾的反應是,那些先知作這么嚴肅的宣告,實在大可不必,他們總是以可怕的災禍作為警戒,卻一直都沒有發生甚么事情。由于大多數的人都作抵擋的回應,所以其中含有一些真理的成分;有許多豫言過的事情(誰去分辨真假先知呢?)至今尚未應驗。對于第一句抵擋性的俗語,有兩種不同的因素︰(甲)有時間的因素。一位先知說將要發生某種事情,可是當時間過去的時候,並沒有任何事情發生。(乙)因此,其中含有假的的成分。如果沒有任何事情即將發生,豫言必不可能是真的。
如此一來,以西結的新豫言,便有一種不同的扭轉;他把聽眾的機械式的抵擋顛倒過來。顛倒的俗語可以這樣表達︰『時候到了,各樣事情都將應驗﹗』那些聽眾可能仍舊說,這種豫言和其他的豫言並沒有甚么不同,但是兩三年之后,事實果然成為真的,以耶路撒冷的失敗為最高點,他們要對從前認為是空話的豫言承擔責任。這種情景正如豫嘗審判的日子一般。『沒有這么一個日子,』百姓呼叫說,但是實際審判他們的日子,要報應他們的抵擋。
(二)第二句俗語︰應檢是在遙遠的將來\cs8。對于先知宣講所作的第二種回應,稍微有點謹慎;對于那些貪愛面包兩邊牛油的人,具有吸引力。他們並非否認豫言不真實,那些用第二句俗語,暗示豫一言的應驗是在極遠的將來(27節);所以目前不必煩惱。讓未來的世代去焦慮罷﹗因此,這位先知也使這種說法倒轉︰在你們現在所處的時代,這事就要發生。
這位先知作了這樣兩種宣告,來破壞那些被擄之人頑強的抵擋︰上帝的話語決不虛假,將來必要應驗的。它不是在遙遠的將來,不久就要知道。但是在這一切事上,時常發生悲劇,因為回應人的抵擋,上帝加速災禍的來臨。更正確的說,由于人抵擋上帝的話,促使結局早日臨到,因而減少悔改的機會,就是在上帝最初的話語中所暗含的。
(三)百姓的抵擋表示他們的盲目無知。在百姓中流傳的俗語,有種可怕的諷刺,表明他們根本不知道上帝在人類歷史中的作為。『時間已過,無事發生,』他們這樣說,以回應先知所講的。然而事實已經臨到他們身上﹗他們正過 被擄的生活,正如一個囚犯,從牢室中寄給法官一封信說︰『你總是威脅,要把我送進監牢,但是你永遠都不能作這種事情﹗』所有的百姓都是如此,那些被擄的人早就應該知道,堅決認為豫言不會應驗,或說在遙遠的將來才會發生,真是愚昧到極點;只要他們睜開眼睛一看,就可知道結局已經臨近。
然而,對我們現代的人,讀這一段古老的經文,發覺別人的盲目無知,總比發現我們自己要容易得多。先知所說的豫言時常臨到我們,而我們自然的回應也如同那些被擄之人一樣,『這事決不會發生,不論如何,當我在世的日子,不會成就﹗』這樣一種回應,只能使我們希望遲延的事更為提前。我們必須有一種認同,先知豫言的審判,實際上是一種恩言,立即回應,便有盼望;長久拖延,必然促使災禍速臨。
(四)這位先知所傳的信息,說明他的工作非常艱難。當我們研讀以西結書,或其他先知書的時候,如果我們要了解先知事工真正的難題,我們必須注意他們的聽眾。以西結所傳的信息不受歡迎,他的同胞對于上帝話語的回應,並不熱切。對于先知的講道,他們提出長久流傳的俗語作答案。那些老答案固然只是借口,但並不是完全沒有優點,因為以西結相當清楚,從整體來說,每一個世代都有許多假先知,對于豫言的可靠性表示懷疑。
對于以西結自己的變幻無常,我們只能沉思。他怎樣知道,自己所說的豫言是真的呢?他怎么能夠確定,他自己完全不錯,甚至使那些流行的俗語顛倒呢?生活在這么一種環境裡面,任何正常的人都會遭受到各種的痛苦,但是對于以西結來說,他話中的真理,乃是回應他非常真實的異象和使命。因他曾遇見活的上帝。他不是選擇一種終身職業,乃是被迫執行一項任務。因此,他的話語真實,在于認識向他說話的『那一位』。然而以西結的經驗,乃是上帝仆人經常需要的一種提示,以便和他所服事的『那一位』,保持密切的關系。長久聽從他本國百姓的話,可能會嚴重地損壞他自己信心的力量。 《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