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十六2】「以色列全會眾在曠野向摩西、亞倫發怨言,」
何等驚人的改變,以色列人方于昨日歌唱,今竟開始大發怨言﹗其實,這正是人心的寫照。他們發怨言的緣由,只不過是他們飢餓。今天神的子民,也常因遭遇一些微不足道的事而發怨言。
注意,當時全會眾都一致從事于此一毫無價值的事──發怨言。因此,眾人一致的事,並不一定証明那事必屬智慧與正直。當時如果有幾個孤單的人,仍然歌唱贊美神,那實在是一件美好的事。 摩根《話中之光》
【出十六19】「摩西對他們說︰『所收的,不許甚么人留到早晨。』」
神從來不叫我們吃昨天的嗎哪。已往的經歷,不能用來為著今日的需要。── 倪柝聲
聖經告訴我們沒有嗎哪能過夜。每天必須與神有新的碰著,得著新的力量。這種拾取嗎哪的經歷,我們要養成一個習慣,就是要天天從神那裡得著新的信息,新的影響,與基督有新的接觸。── 倪柝聲
【出十六21】「他們每日早晨,按 各人的飯量收取,日頭一發熱,就消化了。」
嗎哪總是在日出以前收取的。人意吃嗎哪,人要吃神給他的糧食,總應當清晨起來。日頭一出來,日頭一照,嗎哪就溶化了,就不行了。好象在清早的時候,神在那裡要將 屬靈的食物,聖潔的交通,分給 的兒女。誰太遲來拿的,就拿不到。Miss Groves說︰『一個人愛主的心有多少,第一個揀選,就是在他的床和主中間的揀選。』── 倪柝聲
聖經︰出十六章;民十一5~8
嗎哪預表基督是從天降下的生命的糧(約六48~51;林前十3),作我們天天的供應,使我們有力量走天路、過曠野
1.行走曠野不致餓死(3)
2.試驗我們有沒有遵主命(4)
3.知道是主將我們從世界裡拯救出來的(6)
4.看見耶和華的榮耀(7)
5知道『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12)
1從天降下(4) 是屬天的(約六35,48~51)
2隨露水而降(13~14) 滿有恩典,且柔細、滋潤
3早晨才有的(13) 新鮮、有朝氣
4小的(14) 降卑;『你何微小』
5細的(14『小圓物』原文『小而細』) 均勻、無微不至,叫人感覺舒服
6圓的(14) 永遠不變,完全無缺
7白色的(14) 無瑕疵,使我們過清潔的生活
8如霜(14) 涼爽、舒服,不像雪那樣厲害
9叫嗎哪(31) 莫名其妙,不知叫甚么
10像芫荽子(31) 子粒,裡頭有生命
11味如蜜(31) 滋味甘美(民十一8)
12薄餅(31) 能作食物,叫人得供應
13像珍珠(民十一7) 是明亮的,叫人裡頭明亮
14滋味像新油(民十一8) 有香味
四、嗎哪的收取
1每日(21) 須天天從主得著新的供應
2早晨(21) 清早起來守晨更、親近主;或指一生的清晨
3按各人飯量(1621) 按各人信心的大小
4各人收取(18) 我們享受靈糧,乃各人直接向主負責
5多無余,少無缺(18) 主的供應恰到好處,只要肯出代價追求主,主必成全
6不許留到早晨(19) 主恩不能積蓄;不可徒然接受基督,在日常生活上,要將基督實現出來
7日頭一發熱就消化(21) 不可失去機會
8直到進迦南(35) 直到見主面
9一覺得厭煩,就被埃及濃味之物奪心,而忘了在埃及所受之苦(民十一5~6);貪戀世俗的信徒,會覺得主的靈糧淡薄無味
五、隱藏的嗎哪(32~34;啟二17)
所有在神念前的經歷,在永世裡都是有價值的
許多年青基督徒,當他們委身基督的時候,發覺自己面對許多限製,有些清楚地是由于教會的傳統,有些卻是聖經的要求。他們因為不了解那些較老的教友適應這些拘束,視之為當然,故他們感到不舒服,甚至反叛明顯增加。
這種情形大致上也是以色列人的心態,他們一旦進入陌生的曠野生活,雖然此地的拘束是物質的而不是倫理性與靈性的。他們可能以為摩西長期在米甸作牧羊人,對他們的苦境並不了解。
在瑪拉的怨懟是可以原諒的。水為民生所必需,面對 一個沒有可飲的水源,不免使人失望,這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在以琳憩息時,較安舒生活的希望漸長,卻又為汛的曠野的實際情形所挫折。這名字汛(Sin)與希伯來語的邪惡當然沒有關系。
雖然並未提及他們陷于飢謹,但在他們離開埃及一個月后,他們必然是隨身口糧已經減到應急配給的程度了。他們回想埃及是很自然的事,在埃上,照碑文說,奴工吃得相當飽,雖然他們在那裡也必然抱怨。不過我們可以原諒他們那過分的夸張。他們在埃及不會常常有肉吃,只是民數記十一章四至五節的類似經文,卻特別提到容易有魚吃。希伯來字basar含義廣泛,足以包括一切肉食。這裡沒有受到上帝的責備,因為雖然請求的方式有錯,其內容則是合理。
這裡上帝所賜的是雙重的︰有鵪鶉和嗎哪。前者是特別的,而且只在民數記十一章卅一至卅三節再提及一次。除它們在固定時間到來之外,並沒有甚么神奇之處,因為西乃半島位于它們每年移棲的路上。基督徒一般都經驗到,上帝特殊的恩惠總是與自然事物相聯系,而且以及時顯示出其特點。
關于嗎哪的主張很不一致。今天流行的說法是,在西乃有一種活像聖經所描述的嗎哪的東西。它是在沙漠常見的灌木檉柳枝上生長的,兩種介谷虫的蜜露分泌物。在約瑟夫的猶太古代史中已經敘及。白度英人稱之為嗎吶(mann)。其他類似的現象也有過記載。
我們看見出埃及記有這么多本質上基于自然現象的神跡,便可能無顧忌地否認會與現代的觀眾有任何關聯。但是有充分的理由使我們拒絕對嗎哪的純粹自然主義的解釋。說聖經不過把一個簡單得多的事件夸張,也是很不適當。
現代的『嗎哪』只在初夏,而且只在西乃有限地區有之。有時經年不見。如果留存下來,它不生虫(20節,新英文本,新國際本),溫度高了也不熔(21節);和聖經所說的嗎哪的規律性與數量有所區別,它不具有適應個人需要的能力(17-18節),而且又適應守安息日的需要(22-27節)。雙倍(22節)並非由于百姓故意收集,而是為安息日的需要。可能在主禱文中『我們日用的飲食,求父今日賜給我們』的祈求,是回顧這事,因為它的意思可能是,『求父今日賜我們日用所需的飲食』。
在接受與拒絕這個故事之間沒有中立地帶。與出埃及記其他神跡相似,上帝使用現代的『嗎哪』,但是它的紀錄卻超出我們所能解釋。在我們說出『純粹虛構』之前,我們要記得它與四福音書記載的神跡,給五千人吃飽以及在迦拿變水為酒都有關聯。
在靈性上,它鼓勵歷代的基督徒認真地思想基督的話,『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衣食)都要加給你們了』(太六33),並且永不失望。
顯然的,第卅二和卅三節中的『留到世世代代』的命令,是放在製造會幕之后的,但是按希伯來歷史的習慣,它常記載在有關嗎哪的紀錄之后。到了所羅門的時代,裝嗎哪的罐子不見了,我們不知道是如何不見,和何時不見了(王上八9)。『安息日』一詞也可能是稍后才采用的一個名詞;參看二十章八至十一節對這名詞的處理。
如果要問,為甚么嗎哪的供給要這樣的限製,第四節回答了,在那裡,標準修訂本是誤導的。譯文應為,『我好試驗他們遵不遵我的法度』(新國際本,新英文本)。 《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