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heleth決不懷疑我們所在的世界是上帝的世界。他像哈姆雷特(Hamlet)一樣相信,『無論我們把自己琢磨成甚么樣子\有一位聖者會把它加以修補。』我們都『在上帝手中』(第1節)。那是他信仰的,但那是不夠的。我們只是上帝手中玩弄的東西么? 是怎樣的一位上帝呢?那模塑我們的神性或天命是怎樣的呢?Koheleth只能作結論說︰我們不知道。它是『愛,或是恨』呢?有些英譯本設法進行剔除第一節這種令人不舒服的結論。耶路撒冷譯本譯作『人不知甚么是愛或甚么是恨』︰然而現代英文譯本把愛和恨解作義人和智慧人的情感,並把『人不知道(譯按︰中文本作「人不能知道」)』這句話移作第二句的開始︰『無人知道在他前面所隱藏的任何事情。』不應只因為我們不喜歡他所說的,就這樣把Koheleth的話加以曲解。他把它說得頗坦白︰有一位上帝, 管理我們的生活,正像統治宇宙一般,但 的目的是友善的或是敵對的,『或是愛,或是恨』,我們不知道。我們對這種判斷無須驚奇。這與他時常複述的見解是一致的︰一切都是hebel(虛空)、人生根本就沒有道理可說。由于人生中很多事都令他不解及困惑,他能說甚么呢?
第九章其余的話,開始使我們聯想到一些令人困惑的事。我們從我們的老朋友死亡開始,它一直在振翅翱翔,而且自從二章十四節以后,有時便走到台前,占據了中心舞台。Koheleth提醒我們,死亡是不偏待人的。我們可能不喜歡它,我們甚至可能沒法避免思想它。它是他所謂『一件禍患』(第3節),但那禍患臨到好人也同樣臨到壞人;臨到那些留心遵守宗教細節的人,也臨到那些不遵守的人;臨到那些上教堂的人,也臨到那從來不進教堂門的人。我們都會下到『死亡』那裡去;我們大家都獲派發一張前往陰間(第10節)的單程票了。
陰間在希伯來人看來是朦朧的下界,是死人的住處。在舊約裡面用許多別的字眼來描寫它。它們大多數描繪出一幅淒涼陰森的圖畫。它是『冥府』(詩十六10。譯按︰中文本作『陰間』);它是亞巴頓(Abaddon)或『滅亡』(箴十五11),是一個黑暗且被遺忘的地方。約伯記有生動的描述︰
……是朦朧之地,
是漆黑之地……
是陰暗集結、黑暗愈深之地,
沒有光線照耀,是墨黑的幽暗。
(伯十21-22,新英文譯本)
它不是意味某些人(惡人)前往受刑的地方──地獄。陰間的意思,對每一個人來說,是使有意義有喜樂的人生一切終結。而且一般都相信在陰間不可能與上帝接觸。傳道經表達的一種見解是我們在舊約某處可以找到的︰
在冥府的世界中誰能歸榮耀與至高者?
…………
死人不過像那些從未生下來的人一樣?再不能發出贊美︰
是那些活 、安然無恙的人,才能歸榮耀與上帝。
(傳道經十七章廿七至廿八節,請比較賽三十八18-19)
陰間景色陰沉、平凡,一切真實有價值的都找不 。
是為了這個緣故Koheleth贊同引証如下的諺語︰『活 的狗,比死了的獅子更強。』至少,有生命便有指望(第4節)。有生命便總是有可展望的事物,總是有可能的明天。要是活 ,就可以知道,知道一些事,即使只是知道我們將要死亡也無妨。若是死了,便一無所知了。死,終止生命提供的一切經驗與情感。在那裡厭倦人生紛擾、渴望『安靜死亡』的人沒有感覺。與它完全相反的是生命,而且唯獨生命,才是真實的。面對人生諸多困惑和問題,勝于步入死亡的虛無之中。霍布士(Thomas Hobbes)彌留時說︰『我現在就要踏上我最后的程途,躍進那黑暗之中。』在Koheleth看來,那『黑暗』是令人沮喪而且毫無吸引力的。他所知唯一確定的事是生命之光。
所以在這時候,他又回到熟知的主題並予以發展,便不足為奇了。那就是要享受生命,把生命善為利用;不因為它次好令人遺憾,而因為這樣行捺有上帝贊許的印記(第7節)。要拔除所有阻礙。『你的衣服當時常潔白』(第8節)。白色是喜樂和慶祝的顏色。要往前思想到啟示錄七章九節及以下各節那幅圖畫,從各國前來緊集在一起的那一大 人,站在寶座前,『身穿白衣,手拿棕樹枝,』慶祝救恩已從上帝那裡臨到他們。試想想一次白色的婚禮。白色,而且作為幸福進一步的記號,要有膏油在你頭上。正如箴言二十七章九節說的︰『膏油與香料,使你更加快樂。』(直譯)雖然Koheleth對于婦人的觀點,正如七章二十六節及以下各節表明的,頗懷偏見,然而他簡直不能否認有她們在,而且她們可以成為幸福的來源。『當同你所愛的妻,快活度日。』(或者也許作『與你愛的女人,快活度日。』第九節,新英文譯本的譯法)。Koheleth關于婚姻忠貞的觀點,我們一無所知。雖然大多數英譯本都沒有反映這一點,在希伯來文聖經第九節有一個片語出現兩次,標準修訂本把它譯作『在你一生虛空的年日,』按字義是『在你的hebel(虛空)的一切日子。』這片語的作用像一句一再出現的重疊句,強調他的信仰裡,認為人生是沒有答案的。雖然如此,坐下來悲嘆人生不可理解是沒有用的。只要生命還存在(第10節)……便要享受它。
死亡的思想,在Koheleth心思裡引發很多關于天命的問題;它同樣在我們有生之年發生。其中似乎沒有合理的模式。發生在人身上的事情,似乎與他們的才能或技巧無關。我們若貧窮而無人賞識,人告訴我們,說『才智之士未必時常發大財,能干的人並非時常獲高位』(11節,現代英文譯本的譯法),可能對我們有點安慰;但是甚么人生該如此這般呢?似乎它只像一場博彩。那並不是唯一的問題。任何時刻都可能有我們無法控製的事臨到我們,有的完全出乎意料之外。我們是任由『時間和機會』擺布的。惡運會破壞我們的期望。這一刻像魚兒在海中自在地游來游去,下一刻則被網纏住;這一刻像飛鳥在空中翱翔,下一刻已被捕捉,無助地在網羅中掙扎(12節)。Koheleth說,那就是人生。
然后他進一步在十三節及以下各節,或是藉 所憶起的一件事(也許是他以及他最初的讀者所熟知的,對于我們來說,雖然經學者作了大量探究工作,卻是全然隱晦不明的),或是藉 給我們講述一個簡明帶有解釋的故事或比喻強調這一點。那是一個小城被一支強大敵軍圍攻的故事。在那城中有『一個貧窮的智慧人』。這個貧窮的智慧人作過甚么,或可能作了甚么,要看我們怎樣解釋十五節下半節。
(一)標準修訂本的譯法,假定這個貧窮的智慧人藉 他的智慧,也許藉 他所獻的某種妙策,救了這城不致落入敵手。他得到的報答呢?──『沒有人記念那窮人。』這個故事是人忘恩負義典型的例証。你可以做事幫助別人,但不要期望他們感謝或報答。尤其你若是在社區中身分或地位低微,也同樣會遭人遺忘的。誠然,多少時候別人給我們服務,大家甚至忘記說聲『謝謝』呢?
(二)其他英譯本(例如現代英文譯本、新英文譯本)的譯法,假定這個貧窮的智慧人可能可以用他的智慧救了那城;唯一的障礙是無人想到可以請求他。因為他貧窮,在市民和軍事當局的眼中是個低微或不重要的人物,無人注意到他。那么這個故事表明,使我們聽或不聽,是由于勢利或成見,不是針對對方所說的內容,而是針對他們是何許人。是勢利使我們難以咽下自己的驕傲,去接受視為比我們社會地位或知識較低的人所發的忠告,且往往是好忠告。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自然的反應會說,『他想他是誰呢?』我們時常都這樣做,不聽對方說的,是因為我們對說那話的人有看法。一個政黨的政見廣播出現電視。把電視機關掉便是人的反應,它只是社會主義的宣傳或保守派的噱頭。我們聽戈爾巴喬夫(Gorbachev)先生或列根(Reagan)總統對核子飛彈問題提出的建議,立即的反應是認為這是蘇聯或美國的宣傳。我們在教會中就這樣做。別聽他,他神學上不『健全』,或他是個徹底的基要派。因此我們便不聽……這使我們自招貧乏。他可能已救了那城︰但他畢竟是誰呢?只是一個貧窮的智慧人,因此無人聽從他。
這一段以兩句簡短的評語作結︰第一句在十七節,強調智慧的價值;第二句在十八節,指明它的限度。Koheleth說,不要憑他們所發的音量大小判斷事情。一個智慧人所說的平穩、不激動的話,可能比眾多愚昧人高聲發的號令更加有功效。十七節『統治者……的喊聲』(譯按︰中文本『掌管愚昧人的喊聲』直譯應當『統治者在愚昧人中間發生的喊聲』)極可能是個軍事指揮官向他那些笨拙部下用粗暴的聲音發布命令。所以那思想自然而然轉到智慧『勝過打仗的兵器』上。倘若那對于Koheleth是明顯的話,它今日對于我們豈不是更加明顯么?這勝過打仗的兵器的智慧,是我們必須學習的,否則這種智慧便不存在地球上了。但人間的事務,尤其在政治上,有甚么保証這種智慧之言,可能因『一個錯誤』(新英文譯本的譯法,比十八節譯作『一個罪人』更佳的譯法)而崩潰。一個錯誤,往往是小錯誤,可能造成災害性的后果︰『馬蹄鐵因少了一枚釘子而失去;那匹馬因少了一個馬蹄鐵而失去(陣亡);那國度因少了一個騎士而失去(覆亡)……這一切皆因少了一枚釘子。』一個錯誤──我們今日都活在剃刀邊緣上;一次判斷錯誤,偶然一次按鈕,我們所知的文明便完了。 《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