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近東許多社會裡,智慧人的目的,是叫人注意導致成功人生的態度和行動。要明白這一點,要知道正確的禮節,沒有一處比在我們稱為政府的高級官員中更重要的了。有比Koheleth早二千年的埃及文件──大臣蒲他何帖指令(The Instructions of the Vizier Ptah-hotep),實際上是官員手冊,教人怎樣作國家成功的官員。例如忠告新進朝臣與上級在外邊吃飯時應怎樣守規矩,例如不可挑揀擺在你面前的食物,不可無禮貌的瞪 眼睛看。手冊接 說︰『你的臉要朝下望,直到他對你講話。只在他對你講話時才說話。他笑后才笑,那樣會令他心喜悅,你所作的會使他的心快樂。無人能知道心中的光景。』
Koheleth在這裡給我們介紹他自己簡明的手冊,教人在宮廷中怎樣會成功。他開始先概論『智慧人』,以及對他很有用的技巧和優雅。他必須知道『事情的解釋』(第1節),那就是說,他要知道觀察情勢。他必須愉快,有禮貌,性格裡不帶一點倔強或執拗。成功之鑰是順從──『因你神聖的誓言,』按字義是『上帝的誓言』(譯按︰中文本作『既指上帝起誓』)。第二節大概應像在希伯來經文中一樣在『你神聖的誓言』這句話那裡就止,但大多數英譯本把希伯來經文下面兩個字加在這一節之中,在標準修訂本把這兩個字譯作『就不要驚慌』,或如現代英文譯本和新英文譯本譯作『就不可倉皇退下』,指輕率或匆忙的行動。但這『神聖的誓言』或『上帝的誓言』是甚么意思呢?它曾被人指你向人間當局所起效忠的誓言,是受向上帝所起更高的效忠限製的。在聖經裡面有許多這種例証;從但以理的三個朋友──沙得拉、米煞、和亞伯尼歌──公然反抗巴比倫王的諭令(但三),繼而但以理自己不聽從大利烏的禁令(但六),以至彼得和約翰在耶路撒冷議會前說︰『聽從你們或聽從上帝,在上帝面前哪一樣對,你們自己必須下判斷』(徒四19,現代英文譯本的譯法)。歷世歷代以來,總有一個時候基督徒迫切需求比效忠國家更高的效忠。今日對許多基督徒來說,這是一個活生生的問題,因他們面臨核子的威脅發現自己愈來愈被迫不服從政府當局了。
然而,更可能Koheleth論到的『神聖的誓言』,是指對當時掌權當局所起服從的嚴肅誓言;Koheleth聲稱,甚至當『事情使人不快時』(譯按︰第三節直譯作︰『當事情使人不快時,要離開王的面前,不可遲延,因為無論何事他喜歡怎樣行便怎樣行。』與中文本的譯法,意思大不相同)(第3節),那就是當你奉命去做你個人嫌惡的事情時,你仍必須忠于服從的誓言。決不可予人深刻印象覺得你渴望離開王的面前,即使那事你不贊成,決不可遲延執行政策。王的權柄是不受挑戰的。你不能對權柄有所質疑,只有順服。要記得那仍然是政府。人問一位高級官員,問他認為近來政府的一種政策是否不公平,他回答說,『以卑職身分,我不能對這體製有所評論。』聰明之官員的態度是︰『是的,長官。』他會設法避免麻煩。他若智慧的話,他會知道何時行動並怎樣行動應對(第5節)。在此點上朝廷官員(包括那些屬于政治機構的先知)的態度與那抗議的先知的聲音明顯不同,后者直截了當的說出令那些當權者不愛聽的話。關于這種情形的典型例証請參列王紀上廿二章,音拉的兒子米該雅與那四百名御用先知之間沖突的故事。
知道怎樣行事說話並何時行事說話──『時候和定理』(第5節)──這想法,導致Koheleth在第六節及以下各節從較廣的關聯、整個人生的關聯,去看這個『怎樣』(how)與『何時』(when),他仿佛使自己的心思又回到第三章,是的,要記得,凡事都有一定時間和一定地點。在這時候,那暗礁是︰人發現自己落在難處和困惑的真正所在。除了必死這一件事(請參二14)以外,他對將來會發生的毫無把握。正如現代英文譯本簡潔的把第八節的下半節譯出︰『這是一場我們無法避免的爭戰;我們無法以巧計脫身。』第八節上半節標準修訂本譯作『靈』的那個字,希伯來文是ruah,意義可以指靈\生命(譯按︰中文本同)或風。因此可以了解為人不可能控製風,象征他面臨死亡便無能為力(新英文譯本的譯法);或只是指人無力留住生命,不論他多么迫切想這樣做。這個字的雙重意義,已由耶穌從 與尼哥底母的談話中有效地加以使用︰『風隨 意思吹,你聽見風的響聲,卻不曉得從哪裡來,往哪裡去。凡從靈生的,也是如此』(約三8,請另外參十一4的注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LinkToBook:TopicID=132,Name=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十一1-6)})。最后的發言權由不得我們,無論用多少外交辭令也無法改變那事實。此時,在這個許多事情都由不得我們安排的世上,我們必須和在上掌權治理我們、往往壓製人並令人受害的當局妥協(第9節)。
我們設法從這一段引出任何一般的指導原則,以指示我們對『現今當權者』采取甚么態度是不智的。Koheleth並未給我們介紹任何國家理論、任何擁護或反對政府的思想。他有一個較為狹窄的目的;忠告人怎樣在政府工作中盡忠職守。即意味你要屈服于這個事實︰你是權力管轄下的一個人;要執行決策,不是質疑決案。這提醒我們︰在更廣大的意義上,我們都在權柄之下。我們不能質疑甚么,超乎我們控製的情況是︰我們無法避免死亡。
大惑不解(八10-17)
有許多事情令Koheleth感到大惑不解,不論我們怎么想,在上帝的世界裡理應如何如何,但實際情況是︰惡人發達,好人陷入窘境。倘若這種情形令Koheleth感到大惑不解,這一段開頭的一節(第10節)正是,且經常令許多學者大惑不解的。除了幾處細節的困難外,這段經文可從兩大路線去詮釋。
(一)指整節經文都論及『惡人』。描寫那些惡人有生之年常到聖殿、或描寫壽終之日給予風光的悼別會,成 結隊的送喪者涌入墳場。譯作『聖地』的那些字眼可以指聖殿或是指埋葬的土地。不論是指那一樣,這些『惡人』在他們追求其乖謬目的的本城中受人大聲稱贊。也許這只是對于死人隱惡揚善(de mortuis nil nisi bonum)的情形,即使在他們有生之年並無甚么好事可說,正如上述拉丁文簽條上所說的。這樣的人也許在他們有生之年,由于某些方面可能是成功的而得到好名聲。這畢竟是有利于獨裁者的標準論據之一︰墨索裡尼使火車準時,希特拉挽救德國脫離經濟混亂。
(二)指本節內包含一個對比,把下半節譯作︰『那些行正直事的,在城中被人忘記』;與惡人的受人歡迎成了令人哀傷的對比。
Koheleth是因這幅假虔誠的惡人以及他們受人歡迎的圖畫而煩亂?還是不論我們喜歡與否、純粹把它當作人生事例之一而加的附注呢?我們不知道。他的確接 便問,人為甚么為達到自己目的轉而犯罪。他的答複是他們能逃避懲罰;犯罪是值得的,因為非立即受罰。他辯稱,罪行的最大阻力是犯罪者最后必定被捕。然而實際情形並非如此。被捕受罰的可能性並不高。法律和命令的力量在他當時與我們今日一樣,似乎有差不多完全相同的難題。
我相信,現代英文譯本把十二節下半節和十三節全節置于引號中,並以評語介紹它們的做法是對的︰『啊,是的,我知道他們說甚么︰「你若順從上帝,凡事就會順利,但惡人就不會順利……他們會早死,因為他們不順從上帝」。』在這裡Koheleth與廣泛為人所持的見解爭論︰惡人滅亡、不得善終,而順從上帝的人則順利並享高壽。他說,別信那話;那是胡說。人生是不會那樣運作的。臨到善人的,往往是你期望會臨到惡人的,反之亦然。我們不必經歷漫長世途便會面對面見到那種情況,而且不禁要問問我們自己,『為甚么這事在所有人中獨臨到她呢?』在Koheleth來說,這是毫無意義,而且是令人大惑不解的。他在他時常複述的忠告中求慰藉︰生命還存留時,只有一事可做,就是好好過活(15節,請參二24的注釋──與人生達成協議{\LinkToBook:TopicID=111,Name=與人生達成協議(二24-26)})。
然而他是極重現實的人,決不承認有其他人顯然不會分享他的見解。有那些『聲稱知道(譯按︰中文本作『想知道』)』的人;聲稱知道遠比他為多,聲稱知道世界運作的基本原則、和上帝塑造世界的目的。Koheleth對此唯一的評論是說︰『別相信他們,他們可以自稱知道,但他們並不知道。你可以二十四小時不眠不休地注視這世界上不斷發生的一切事,並把它拼 起來,仍然不會發現究竟怎么一回事。』他說得對。眾哲學家和眾思想家,包括Koheleth,來了又去了。他們往往對先驅的缺點加以銳利的批評。每人對人類的了解都有所貢獻;有人比他人更有深度。大家都了解到我們注意到一些事情,就是我們對人生的了解是重要的︰但我們更接近解開這令人大惑不解的世界之謎嗎?也許單憑人的思想決不能帶我們達到這一點上。我們可能要夠謙卑,才能接受那隱藏其中的謎底──即上帝把 自己賜給我們。但那是意味要相信『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約一14),要相信『上帝在基督裡,叫世人與自己和好』(林后五19)。它意味要接受世人所拋棄、所視為愚拙的,就是福音的愚拙,並發現上帝的愚拙比人智慧(請參林前一18-25)。 《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