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道書第二章

追求逸樂?(二1-11)

別抹煞Koheleth的長處;他並不輕易放棄。倘若知識不提供人生真正意義何處尋覓的答案,那會是甚么呢?為甚么不試試追求娛樂?在我們尚未加以察究便把他與今日或任何時代尋求逸樂的大眾混為一談之先,讓我們注意他在作甚么。他不是提倡胡涂的放蕩。你決不會發現他醉酒昏庸,或置身人們愛莫能助的吸毒者 中。對一切行事,他決心保持自製──『我心卻仍以智慧引導我』(3節)。不錯,他會尋求酒的刺激,但決不作它的犧牲者。這是一種經驗。他想看看它是否有效。它証實無效。像許多在他以前和以后的人一樣,他發現追求逸樂,尋求幸福,乃是自取敗壞。

他依高貴時尚的標準過生活。他為自己建立一己安穩的天地,有一切我們通常視為世俗成功的標志。他若活在今天,無疑會經營石油,或成為一個國際大公司的主席。他在瑞士和巴哈馬會有別墅,在倫敦和紐約會有大廈頂的華屋。他是藝術的贊助人。他滿足他的性欲。他是個獲得自由、靠自己力量成功的人,為自己的成就有一切理由足以自豪。對其評價如何呢?毫無意義,一切不過是hebel,不過是『捕風』(11節)。那並不是他對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任何遺憾;他並不為此辯解。那只是給他証實追求逸樂並不是人生終極問題的答案。他在私家噴射座機和『錦 豪門』生活方式等量齊觀的生活中找不到答案,不應使我們住嘴,不究問我們的價值觀。人生真的在乎追上潮流或超越潮流么?Koheleth,像我們大家一樣,必須面對耶穌那似非而是的話語中的挑戰︰『……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人若賺得全世界,卻喪了自己,賠上自己,有甚么益處呢?』(路九24-25)。Koheleth出發要賺得世界提供的一切,但他從未發見他自己。

香膏中的蒼蠅(二12-23)

追求逸樂既然只引人進入死胡同,Koheleth遂警告︰以他擁有支配一切資源的情況,尚且發現如此,那對任何人來說,其結果大概也不會有任何不同了──這似乎是十二節下半節那段費解經文的意義,關于這段經文,英譯本的文句可提供多種不同的解釋。所以,他轉過來注意人類種種豐富的經驗,從光譜這一端的『智慧』至另一端的『愚昧。』我們在緒論{\LinkToBook:TopicID=104,Name=緒論}中已討論過十三、十四節的各種解釋。是的,他說,智慧有實用的價值;它能引導你渡過人生,防止你犯許多愚蠢的錯誤。但是有兩個暗礁︰

(一)不論你是智慧或愚昧,終必使你分受同一命運(15-17節)。你至終要與死亡面對面,死亡對我們人類偌多的自負、愿望、和成就,都加以嘲弄。這思想與Koheleth的想法十分接近。他知道有一天他會像我們所有的人一樣,站在最后的邊界上;而且在這界那一邊,在他看來只有一個高不可測的一無所知(請比較三19-21)。他一旦越過那邊界,不論他以往的聲望如何,他立即都會被人遺忘。像從舊約臨到我們的大多數聲音一樣,他對任何其他的生命都沒有保証。他並不知道死亡已喪失它的毒 ,已被我們那複活的主吞滅了(林前十五54及以下各節)。他是更接近布祿克(Rupert Brooke)在如下的詩中很適當地表達出來的心情︰

死啊,早在我厭倦監視你以前
你必然會找到我;
並且突然之間便把我蕩進
那為最后歸宿的陰影、孤寂、和泥沼中。

Koheleth知道他必須接受這事實;但他這樣做並非不表示抗議。第十六節大多數英譯本都暗示那心情是一種悔恨或忍受的心情。因此新英文譯本譯作︰『啊呀,智慧人和愚昧人都一樣死法﹗』若這句話能反映出內裡的抗議和痛苦則更好──『智慧人怎能恰像愚昧人一樣死法呢?』──Koheleth發覺這抗議的內容是難以接受的。Koheleth說,一切全都錯了。為甚么在人生中對我們這樣重要的一切區別,例如智慧人與愚昧人之間的區別,當我們所有人來到人生的實況面前面對面時,就要突然變為毫無意義呢?

(二)還有另一件使人心痛的錯誤(18-23節)。你可以用你的一切技巧、才能、精力,你可以竭力工作、焚膏繼晷,為你自己創造安全的將來……然后死亡來臨。你那樣費力成就的一切這時便歸給別人,他沒有動過一只手指便得到了,他可能沒有你的才能和干勁,他可能不過是一個愚昧人。這並非令人感到安慰的思想;這是『大患』(21節),全屬于潛伏生命中心未有解答的『為甚么?』的部分。

Koheleth想到了……而思之令人傷心。他太誠實面對現實,使他不能不黯然神傷。

與人生達成協議(二24-26)

那么Koheleth怎樣與人生之無可否認且令人傷心的事實達成協議呢?在這段經文中,我們初次聽見他肯定的忠告,在整卷書中以一種或另一種方式加以複述的︰人莫強如吃喝,且在勞碌中享福(24節;請比較三12-13;五18;八15;九7)。

他請求我們去做甚么呢?叫我們去享樂,因為別的事情都無關緊要么?不﹗或是接受人生中基本的東西,就如飲食,便以那些東西為滿足么?不,不只是那樣。

我們必須把這些話,放在他已講過的所有事情的背景對照下。他聲言,對人生中那些最深入的問題都沒有答案。上帝不要我們尋求這樣的答案時扯自己的頭發。 已賜給我們生命,那就是一切,我們的責任便是在生命日複日地臨到我們時,把它充分地活出來,不問那些不必要的問題。重要的是尋常裡上帝賜予的生命,不是我們對它的各種想法。

這是一種古老的人生觀。這種人生觀我們在古巴比倫吉加墨詩(Gilgamesh)故事中一個旅館主人口中已經聽過了。當人告訴她,說吉加墨詩正設法發現永生的秘密時,她對他說︰

你尋覓的生命你會找不到。
當眾神創造人類時,
同時為人類預留死亡,
生命卻保持在他們自己手中。
吉加墨詩,充滿你的肚腹吧,
日夜享樂吧。
…………
要照顧緊握你手的小孩,
讓你妻子在臂中獲得樂趣。
因為這是人類的任務。

這也是現代的人生觀。請再留心聽瑪歌芳婷女士所說的話︰『要緊的事,是生活、歡笑、忍受、吃喝、與相愛,其他一切則聽其自然』(見同書,第二○六頁)。這是許多人共通的態度。傳道人可能堅持人必須關心人生那些重大和終極的問題,但許多人並不這樣。他們準備就地解決臨到他們的生命,逆來順受,盡他們所能過得快活。Koheleth便是這樣的一個人。他得到這結論,並不是因為他沒有思想人生,而是因為他已經長久而認真地把它加以思想,並且得到這種結論︰即是其他的態度都無意義。他並不把這種決定當作次好;他確信這是上帝要求他的,它是『出于上帝的手』(24節)。雖然二十五節費解,可作各種譯法,它似乎是強調同一要點。我們可能不會贊同他,但我們應尊重他的正直。他不準備擴大關于人生的權利,過于他能辯護的。

饒有意味的是,另一位猶太作家所說關于生死的話差不多完全相同,他就是西拉赫之子耶穌,次經中我們稱為傳道經(Ecclesiasticus)之作者;而且他是在從一種更熱誠、更確信、和傳統信仰的關聯中說的(傳道經十四章十二至十七節)︰

要牢記死亡並不延緩;
你與墳墓約定的時刻則未揭示。
你死以先要善待你友人;
盡所能盡量幫助他。
別錯過一天的賞心樂事,
或放棄你分享的無害樂趣。
你豈打算把勞碌得來的全都留給別人,
讓他們盡量支取你費力賺來的財富?
要施舍並要接受;要寬容自己;
你無須期望墳墓中的風光。
人的身體像衣裳一樣穿壞了;
因那古來的宣判至今有效︰你會死。

我們是否像西拉赫之子耶穌在安全的傳統信仰內這樣說,或是像Koheleth脆弱而活在許多未有解答的問題中那樣說,都提醒我們大家都要分享的;生命是日複日地臨到我們,叫我們負責地去處理並樂意去接受上帝給與的禮物。我們若不那樣做,在任何朝聖的信心旅程中都不會走得遠。

二十六節是我們設法體會Koheleth的心思而面對的難題中一個有趣的例子。我們假定在Koheleth所有問題背后有一個人,他對自己祖先的信仰堅信不移;或者假定這人表達出他人的疑惑並深入體察,為的是幫助他們得到更確定的信仰,那么我們便能把這一節了解為表達這種信仰。他說,要牢記︰使上帝喜悅的人得到富足和滿足的賜與,屬靈的賜與──『知慧,智識,和喜樂』──但棄絕上帝的人──『罪人』──竭力大量積聚這世界的東西,卻無法保有那些東西。然而我們若看Koheleth(正如本注釋作的)為一個設法與自己的疑惑達成協議的人,對自己在其中成長的信仰有認真保留的人,那么我們對這一節便能作極不相同的了解。

他說,試觀察一下人生︰極明顯的事實是︰有些人似乎從其中得到的比別人要多得多。第一種人必定是那些使上帝『喜悅』並蒙 悅納的人;然而其他的人簡直就達不到這等級;譯作『罪人』那個字來自一個動詞,意思是打不中目標。上帝為甚么把人分成這些不同的類別,並怎樣分成這些類別,仍然是未有解答的人生奧秘之一(請比較九1-2)。這也許應提醒我們,在判斷他人時勿太快或太確定。我們應用的那些標準可能不是上帝的標準。在馬太福音二十五章三十一至四十六節那大審判的比喻中,綿羊和山羊那兩 人都驚異地發現他們所處的情況。 《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