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空」原意是氣泡,剎間就消失了。本卷列舉實驗過的虛空,指明唯有敬畏神,遵守 的誡命才能征服虛空,且有永遠的價值。
一、描述各類虛空 一~十一8
二、征服虛空的路 十一9~十二章
王上三10~13,所羅門因為求在神的旨意中,神就賜給他空前絕后的榮華富貴與大智慧。他眼所求的,心所想的都得到了,他得出一個結論︰日光之下都是虛空,為這一切事神審問(十一9)。
虛空的實驗︰
一、(一1~11) 日光之下勞碌有何益處?
自然界周而複始的循環,漫無目標,日出日落,風的旋轉,江河流動,萬事令人厭煩,不能填滿虛空。眼看不飽,話說不盡,耳聽不足,因為神造人是為了盛裝神。人的欲望如同陰間填不滿,唯有基督是唯一的滿足(賽五14)。腓四11,人世世代代,生老病死,下入陰間,永遠滅亡,人生有何目標?
二、(一12~18)?所羅門王主觀的經歷証明,日光之下是極重的勞苦,都是虛空、捕風,魂的享受,大智慧反而愁煩,知識多私欲多加增憂傷,唯有單純愛主不落空。眼睛單一只見耶穌,全身就光明(路十一34,九36)。
三、(二章)?以喜樂享受,榮華富貴試試皆虛空,喝酒令人興奮,住皇宮肉體享受,果園,樹林,婢仆無數,牛羊,金銀財寶,音樂歌舞,人賺得全世界,失去生命有何益處?(太十六26)。智慧人與愚昧人都要死,死后的一切留給誰?
四、(三1~15)?凡事都是神定的時間(詩一零三19;徒十七26)
創世以前,神對宇宙,教會,個人都寫好了計劃冊,在時間上一一應驗出來。生命短暫,有永生在人心中,基督是榮耀的盼望。
五、(三16~22)?人生的公義與奸惡,都歸入死,與獸一樣。
六、(四1~12) 受欺壓的,仗勢欺人的都歸入死。
勞碌富足受人嫉妒,不如貧窮安靜。孤單無子,勞碌一生為了誰?
七、(四13~16)?貧窮王治國英明,后代人卻不喜悅他。
八、(五1~9)?親近神要謹慎所行的路,近前聽勝過惡人的獻祭。
神察看人的內心,並不注重禮儀,要安靜隨著聖靈感動祈求,禱告。白天事務多,晚上作夢,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多言多語難免有過,愚昧人顯露心意,許愿必還,不可食言。
多夢多言多有虛幻,只要敬畏神,有些夢是撒但的栽贓,必要抵擋,受欺壓的有至高的審判主,公義與公平是神寶座的根基,若是神不公義,寶座要搖動(詩八十九14)。
九、(五10~六)人赤身而來,赤身而去,貪財,長壽,兒女滿堂都歸于死;心裡知足是因為有永生,住在基督裡。
十、思念死是人的結局,如何活在神面前︰
如何數算自己的年日而得著智慧的心。惡人與義人不在乎在世長壽,乃在于多少年日行在神的旨意中(詩九十12)。
(七18) 敬畏神的人必稱義,也有屬天的智慧。
(七~十章) 是智慧與愚妄的對比︰
智慧人是敬畏神,愚妄人是不敬畏神。
智慧人能站在神的立場來看一切發生的事情,有專心跟從神的心志,如同迦勒,約書亞一樣,看迦南地的仇敵是神的食物,靠神必得勝。其他十個探子看那些仇敵如同巨人,必吞滅他們,因為他們沒有與神聯合,站在自己的立場聞風喪膽,懷疑神的信實,藐視神的產業。
(七5) 智慧人的責備使人歸向神,當面的責備強過背地的愛情,良藥苦口,忠言逆耳,若能接受從神來的責備,必得生命長進(箴廿七5)。
(七14) 遭患難的日子當思想,求神光照,是否有隱而未顯的罪,該對付清楚,這是神的管教與訓練。借著患難迫切祈求,患難未除去,反而多親近神,認識神,經歷神,超越了患難。
親近神,神也必親近你們,親近神包括一切的事奉,一切活出來的生活與事奉,都是從親近神開始(雅四8)。親近神靈裡有光,除罪清潔能順服神抵擋魔鬼。
(七29) 神造人原是無罪正直,是人中了撒但的詭計,受引誘,罪種栽入,尋出許多巧計,人心比萬物都詭詐,世人的心充滿惡,誰能識透?(耶十七9)
(九3) 唯有神察透人的肺腑心腸。
人是看外貌,神是看內心,神所注重的是人暗中的事(撒上十六7;太六6)。
(九8) 衣服要時常潔白,頭上不可缺少膏油。
信心的行為,生命的活出要時常顯明出來,聖靈管治的權柄不可缺少。神要老底嘉教會出代價買白衣穿上,因為他們有空洞的知識,沒有屬靈的實際,生命的實行。
(十5) 權柄顛倒的光景,是人奪取神的榮耀,不認識神的愚妄人掌權,百萬富翁僱用牧師,使掛名的教會令人厭惡。
(十12)智慧人的口說出神的恩言,認識神,內住生命的滿溢。神的恩言句句帶有能力,攻破人裡撒但的營壘,使人歸向神(路四22;林后十4)。愚妄人是為自己而活,反而吞滅自己,落在撒但的權勢之下,唯有喪失魂才能拯救魂(太十六25)。
十一、(十一章)?有了轉機,如何征服虛空︰
(十一1) 當傳福音,把生命之糧撒到世人中,日久必能得著人歸向神,主就是生命之糧(約六48)。傳福音是我們的托付,我們栽種、澆灌,叫他生長的是神。
(十一5) 生命的成長是自然的,人不知道如何成形,如同胎兒成形在婦女腹中。是使徒受生產之苦,直到基督成形在我們裡面,占有我們,擴展在我們裡面,為使生命成長,神費盡了心血,從嬰兒到成人,接受管教,訓練,成為基督的精兵。生命長大,如同農夫精心培育莊稼成熟,松土,澆水,去石塊,鋤野草,直到豐滿收割。揚淨麥糠,磨成粉,柔面,作成餅(可四28)。
有的果子不成熟,有虫卵寄生,極費農夫的功夫,農夫望著發青的果子嘆息,不能供應人,或者完整的餅非常美麗,不能供應人,唯有擘開成碎片才能供應人。
(十一8) 人活多年就當快樂多年,行在神的旨意中才有真正的快樂。離開神的旨意就是黑暗,黑暗當權是魔鬼運行的日子(路廿二53)。是神暫時放手,熬煉人心的日子。神暫時離開希西家王,試驗他的內心如何,他就犯罪(代下卅二31)。
十二、呼吁少年人當抓住現今的機會來遵行神的旨意。
隨心所欲使人肉體快樂,神必審問,人若稍微偏離正路,就要立刻舒服。人不喜歡神的管治,如同野馬,必拴在祭壇上,勒住嚼環,套上軛架,人還用腳踢刺,唯有基督的愛抓住人,人才肯甘愿獻上自己(林后五14;詩一一八27)。
(十二1) 不要等到老年才來追求神,暮年是衰敗的日子。
(十二2) 不要等到苦難來到才追求神,當先追求神,奉獻自己,能逃避不必要的苦難。
(十二3) 暮年手發抖了,背屈彎,牙齒脫落,眼目昏花。
(十二4) 老年人早起,耳聽不見聲音,歌聲減退。
(十二5) 腳無力,怕上高處,不愿上街,怕車闖身,頭發花白,手提不動重物,所立的愿無力實現,只得廢愿。歸到永遠的家,肉體死亡,吊喪隊游行。
(十二6) 尸體脊粱骨斷了,頭顱破裂,肺腐爛,眼睛腐爛,人歸于塵土。
神的話如同刺棍,使人扎心(徒二37),釘穩的釘子安定在天(太五18),如同二刃利劍,對付仇敵,對付自己,把靈與魂分開,明白什么是出于自己,什么是出于神(來四12)。若要征服虛空,就是敬畏神,遵行 的命令,進入幔子不住的親近神,讀經,禱告;出到營外,活出裡面的生命,為主受苦,接受神一切的主宰安排。
主的門徒︰一是與主同在,不斷親近 ,
二是為主作工,活出裡面的生命,具體的實行(可三14)。
王的窯匠是與王同處,為王作工(代上四23)。 張向晨《聖經六十六卷》
傳道書 雅歌注釋的作者戴 遜,曾在亞伯丁、聖安德魯及愛丁堡等大學講學,現任哥拉斯高大學聖經研究教授,寫作了許多舊約神學和舊約批判的書。相信他所撰寫的,能提供一般神學生、教牧人員及平信徒應時的幫助。
我們將要查考的這兩卷書,有些事情是共通的。像舊約的另一卷書──箴言──和沒有被猶太人的聖經采用的一卷書──所羅門智慧書──在傳統上都與古時的以色列『智慧』的守護聖人所羅門王連結在一起。此外,它們又是兩本令人迷惘的書,老早就使許多人蹙起眉頭︰雅歌(Song of Solomon,直譯作所羅門之歌),是『筵宴所』裡得寵的一首歌,一 男士輕松愉快地在那裡集會;傳道書,則滿了矛盾,人生觀似乎頗存偏見。
有一位猶太人的拉比主張所羅門按如下的次序撰寫了舊約三卷書︰雅歌(Song of Songs。直譯作歌中之雅歌)是第一卷(他用它的希伯來文名稱),箴言是第二卷,傳道書是最后一卷,因為,『一個人年青時,他愛唱歌。當他成年時,他吐露實用的箴言。當他年老時,他發出凡事都虛空的論調。』無疑有很多人一直都詠唱他們年青的熱情和愛情,之后便體驗到實用和成熟的常識,而終于從迷夢醒悟過來。然而假如認為傳道書和雅歌都出諸所羅門之手筆的話,任何一卷都無法理解。這兩卷書,出于同一作者的話,其區別便太大了,不但在思想上,也在文字體裁和風格上。那就會像証明柏恩斯(Robert Burns。譯按︰一七五九至一七九六年,蘇格蘭詩人)的那些詩是王爾德(Oscar Wilde。譯按︰一八五六至一九○○年,英國戲劇家、詩人、小說家、及批評家)撰寫的一樣容易。
然而它們在傳統上與所羅門相連我們要感到高興,否則它們是否會被編入我們稱為舊約的經書中便成疑問了。若沒有被編入,便會是我們的損失,因為它們是既引人入勝、令人驚奇,某些方面又是具挑戰性並令人困擾的著作。你若想賞識它們並從中學習,可能一開始就得把一本『宗教』書籍所存所提供的許多概念都放在一邊。你若想從中尋找已被接受的宗教信條清楚的聲明便會徒然;你也會發現那不容置疑的信條無力背負你生命的擔子。你卻從本書發現到人類最動人的感情──其真摯確一新吾人耳目,對生命的探索則于人有益;且向我們呈示了整個生命的信念︰未解答的問題、及生活的熱情,並喜樂、挫折,都是從上帝臨到我們的。
在聖經中,誠然沒有一卷比傳道書更受爭議的了,讀者傾向按自己意思牽強附會,並從中擷取與自己的主見、信念相符合的部分。因此其后四世紀耶柔米(Jerome)用這卷書鼓勵一位他認識的羅馬貴婦舍棄這世界的事物。他說,這卷書的目的是『証明世上一切賞心樂事都全然虛空,因此人必須去過苦修的生活,全然獻身服事上帝。』你若想知道他怎樣巧避這卷書中勸人應『吃喝,且在勞碌中享福』(例如二24)的經節,他就會解釋說,這樣的章節是邀請人參與聖餐或主的晚餐這種聖禮。十六世紀,馬丁路德反而發現這卷書是要肯定世事。他聲言,『這卷書的目的是教導我們存感激的心使用上帝豐豐富富賜給我們的現今事物與受造物,而不掛慮將來世俗的福氣。』比較晚近則有人在這卷書中發現『墳墓的氣味』或『生命的喜樂』。不過一百多年前,有人用各種方法,把許多世紀以來猶太教和基督教學者對這卷書的解釋,作了一次廣博的縱覽,在總結時這樣說︰『對禁絕教條主義的虔敬與有識之士而言,是何等嚴肅的教訓,而對力勸切勿以自己虔敬情感或智巧意念為上帝之道的人,又是何等的警戒﹗』當然,寫這些警告言辭的那個人已落在同樣的陷阱中,而其他人向來便這樣做了。看別人怎樣做總是容易的,看見我們自己可能處于同樣的景況卻不容易。
還有更進一步的難題。希伯來文,不像英文,並不用引號,因此在這卷書中有些地方,我們無法肯定是否在諦聽作者自己的見解、或者是他引証並批評別人的見解。我們認為,就那段經文的意義而言,他可能造成很大出入。現在用片刻工夫看看二章十三、十四節。標準修訂本(R.S.V.)的譯法作︰『我便看出智慧勝過愚昧,如同光明勝過黑暗。智慧人的眼目安在頭上,愚昧人在黑暗裡行;然而我覺察到臨到他們的都是同一命運。』在這裡是由這卷書作者經思考所作的聲明,在現今的生活中有智慧而不作愚昧人是真正有利的;然而在日子終了,不論你是智是愚,你都遭遇同一命運──死。這也是新英文譯本(New English Bible)的看法。但翻到現代英文譯本(Good News Bible),我們便見到這樣的譯法︰『啊,我知道「智慧勝過愚昧,如同光明勝過黑暗。智慧人能看見他們往何處去,愚昧人卻不能。」但我也知道同一命運在等待我們大家。』這種情形,這卷書的作者或是在引証一種廣泛為人接受的見解,並對我們說,『不錯,那可能非常對,但決不可忘記……』;或者在開始是諷刺的語氣作『啊,我知道,』而且作者是說,『不論你聽過這話多少次,暫時別信這個︰在人生中對我們大家,智愚都一樣,有一件事實是確定的,就是死。』哪一種譯法,特別 重的哪一點是對的呢?我們不知道。全靠我們心目中對這卷書作者的全幅圖畫。也許你現在能作的最好的事,便是坐下來把這卷書從起頭到末了讀一遍。不會花費你多少時間。試設法想象出你心目中講這些話的那個人,看看在這卷書中有多少小塊和片斷你能配合在一起。這每日研經叢書的所有注釋能給你提供的便是這樣的一幅圖畫,並不聲言所作的是唯一可能的圖畫。
你若留心閱畢這卷書,你可能發現自己變得困惑了。你對舊約許多其他部分那樣精細表達的信仰和肯定的事有任何感覺的話,你當然應當困惑的。一位寫詩的人(例如請參詩一三六)注意到他周圍創造的世界,就會感到驚異;他會想到上帝在過去為 的百姓所作的,便會為那給予所有生命的『堅定不移的愛』發出感激和贊美的聲音。傳道書的作者注意同一的世界,要來的和已過去的世代,太陽、風、流入海中的江河,得到的結論是︰它是無休無止的、無意義的、單調的循環;『日光之下並無新事』(一9)。以色列的眾先知注意到不公平的敗壞的社會,便奉上帝的名要求人悔改,要求有一個新的社會秩序,反映上帝對『公平』和『公義』的關注(例如摩五24)。這個人注意到同一種的社會,並聳聳肩說,『製度如此,非你所能為力』(例傳五8)。
(一)傳道書是舊約年代最晚的經卷之一。雖然在一章一節介紹作者為『在耶路撒冷作王,大 的兒子』,這卷書並不是主前十世紀所羅門撰寫的。在這要點上單是文字便具有決定性;它與亞蘭文和聖經成書后的希伯來文有清楚的聯系。聲稱它是所羅門寫的,那就像有一位學者說過的,等于說『一本用現代英文習語和拼法寫的關于馬克斯主義的書是亨利八世寫的』一般。這本書必須放在主前第三世紀(最早)的背景才講得通,了解它的意義。在它之后的還有舊約其他許多卷書,即使不是大多數。
(二)正如我們將要看見的,這卷書的作者非常熟悉那塑造他同胞生活的傳統信仰和宗教教訓。然而這樣的事情似乎不再令他驚擾。循此而行,到了某點教導他的那些答案,也已不再令他滿意了。他對人生和臨到他的經驗作冷靜長久的觀察,而且得到大不相同的結論。他的評論有些是這樣尖銳而又具煽動性,以致很多學者相信他所寫的,已被像十二章十三節『敬畏上帝,謹守 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這樣加上的經文緩和了,使宗教思想比較保守的人比較能接受了。我們往下查考時會討論這種見解。當然,這是一個對別人相信的許多事情都加上一個大問號的人。在這一點上,他也許與許多今日在教會中長大的人很接近,他們受到接受傳統基督教教訓的教養,然而他們發現,不論教會或是那教訓,對于他們都不再有多大意義了。
當然,你若出來攻擊或質疑人們所持根深蒂固的信仰的話,你大概不會受歡迎的。這人說的似乎一開始便已經使人反感。到這卷書的末了,一位朋友或門徒嘗試為他辯護。這個朋友說,他專心『尋求可喜悅的言語,是憑正直寫的誠實話』(十二10)。你若發現他說的有些事情令人傷心或難過,要記得那往往是上帝的真理所有的情況;『智慧人的言語,好象刺棍;會中之師的言語,又像釘穩的釘子,都是一個牧者所賜的』(十二11)。
我們到此為止已講論了傳道書的『這個人』或作者︰但他是誰,我們知道關于他的甚么事情?要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必須找到這卷書上來。 《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