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章十七至廿四節中鼓勵以色列人大膽而且無懼地向迦南人作戰,告訴他們︰『無一人能在你面前站立得住』(24節)。這裡強調的卻完全不同︰『誰能在亞衲族人面前站立得住呢?』(2節)。這兩章裡的應許相同──由于上帝的幫助,以色列人有勝利的保証──但是,要學的功課頗為不同。在第七章中的功課是『你不要懼怕』(18節);這是給膽小容易夸大想象中的困難和阻礙的人的信息。而在第九章這裡的經文則將困難夸大,特別提出亞衲族人──比以色列人先住在迦南的一 人,他們以高大的身軀以及驍勇善戰而聞名(『又大又高』的民族)。這裡的目的當然不是為了恐嚇以色列人,而是提醒他們,只有藉 上帝的幫助,勝利才有可能。申命記包含好些獨立的講章(見緒論──申命記的性質{\LinkToBook:TopicID=106,Name=申命記的性質}),顯然地,它們的目的不全是為 同樣的聽眾。第七章是給那些懼怕的人;第九章是給那些自大的人。
本章中四和五節為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的權利提供了一個神學的解釋;說得更恰當一點,它辨明了早期的居民喪失這塊土地的原委。這裡說了兩個原因︰(一)那些民族作惡多端(雖然這裡沒有解釋或詳加說明);(二)耶和華老早就應許將這塊地給以色列人。這裡警告以色列人不要自我稱許,不要為他們本身的義而感到驕傲。這裡暗示許多以色列人一到巴勒斯坦,就將他們本身的道德標準和迦南人相比較,結果覺得自己的道德非常的高尚。我們都很容易有這樣的想法,認為其他民族的風俗和行為規范比不上我們自己;輕視在任何方面與我們有別的人似乎是人類的一個通病。(這樣的精神照樣感染了教會,使得一個宗派輕視另一個宗派。)聖經的駁斥是很尖銳的,上帝的恩賜與 的子民是否正直無關。很可能是因為以色列人中間盛行的這種態度,引起了自滿的問題,這問題先知一代接一代斗爭,試圖要使以色列人信服,他們的行為在上帝眼中看來是被定罪的。在去掉別人眼中的刺之前,首先得拿掉自己眼中的梁木這個眾所周知的挑戰裡(太七3~5),耶穌將自滿看成是人類心靈上的一個永久的危險。
你如何使人們脫離他們的自滿,而且強迫他們檢查他們本身的行為和標準呢?自以為義是很難克服的一種態度。這一章找到一個相當有效的克服自以為義的方法。當時的聽眾或讀者,對他們國家本身歷史的許多傳統都很熟悉,而且不否認在某些歷史事實中明顯看出以色列人的背景有很嚴重的缺陷。有人可能認為以色列最忠實和虔誠的時代,即她與耶和華關系中的密月期,是在西乃山(或何烈山,12節)立約以及頒布律法的時候。不幸事實決非如此。就如出埃及記卅二章所記載的,摩西剛剛轉身要單獨與上帝交談並且接受法律,以色列人就轉身行可恥的偶像崇拜。甚至作為所有以色列人祭司始祖的亞倫也受到了牽連(20節)。當上帝親自寫下了十誡(就如以色列人所信的那樣,10節)時, 的子民就破壞了其中的一條。這個故事指出上帝極其憤怒; 幾乎決定因此消滅以色列人。摩西摔碎兩塊法版(17節)的舉動具有象征的意義︰它是一個公開的表記,表明上帝和以色列之間所立的聖約已遭破壞。(有証據顯示,在古代的近東,合約文件公開被砸碎是合約遭到破壞的一個表記。)
這一整段的主要教訓相當明顯,當以色列人的背后有 這樣一種滄桑的歷史,就沒有一個以色列的后代再敢于自滿。而且在希伯來人整個王朝期間,以色列人當中有那么多的拜偶像和鑄像的事;它們的存在是對自滿的一個挑戰。只有非常少數的王,像約西亞(王下廿三4~25),曾經采取強硬的行動對付它們。因此,任何自滿的以色列人后代只要環顧四周,就可看見他們國家背道的記號。
本段包含了一種有趣的對比。正如我們已經注意到,亞倫和任何其他人同樣有罪;但是,摩西不僅無罪,就某種意義來說,他也是拯救以色列人免遭滅亡的那個人。他為上帝的子民向上帝祈禱,也為亞倫祈禱,只因他的代禱,上帝才寬容了他們(18~20節)。雖然這個故事是以個人的口吻在講述,重要的是認識摩西象征以色列人的先知,而亞倫象征以色列人的祭司。換言之,后代的以色列人要聽從以色列的先知,不應當對他們的話置若罔聞。同時,也不該完全地信賴祭司,這樣作才是明智之舉。因為一直監督獻祭和祭物的製度,祭司可能引起自滿;而一般人民因為作什一奉獻,和獻上所當獻的牲畜,他們就會認為他們與上帝的關系很好。許多經常上教堂的人也表現出相同的自滿,這種自滿是基于履行宗教禮儀的正確形式。先知向民族的良心挑戰;但是許多人不肯聽。古今皆然,祭物比講章更為大眾化。 《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