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許多章的講話──即結合了律法的那些演說之后,此刻,我們回到申命記的敘述架構上。在三章廿九節中記載摩西和以色列人來到了『伯毗珥』,至此還一直停留在那裡未動。現在,故事又再開始向前邁進;這一章是在為摩西去世及約書亞接續他作國家領袖鋪路。卅四章將記載摩西逝世以及約書亞繼位,而約書亞記將繼續仔細記載征服迦南的故事。
然而,這段不只是敘述中需要的一部分而已。首先,它強調這些迫在摩西眉睫的事,這些事不是秘密或者令他詫異。他已年邁,這點幾乎可以肯定毫無疑問,即使將『一百二十歲』(2節)的年齡看成是象征,是指三代。他實際上已完成了他的工作;在申命記的上下文中,摩西的主要工作就是提供一部適當的法典,作為即將在當地定居的國民的生活指引。征服該地的主要任務不是由摩西承擔的;第二節回憶且証實了一章卅七和卅八節中的話。因此,摩西生命的結束不僅是他漫長而忙碌生涯的自然結果,同時也是使以色列人能繼續向前邁進的上帝計畫中必須的部分。摩西不僅同意此境遇,他還為它祝福。本章向以色列人讀者保証,上帝已在以色列具有決定性的歷史時期,命令而且安排了國家的領袖。甚至在今天安定的社會裡,我們時常在一位可靠且有為的國家領袖去世或辭職時,或當民主的政府變遷時,感到不安或恐懼。在古代的世界,君王駕崩常常帶來政治的動蕩、無政府狀態或不穩定時期。因此,這裡描述上帝為以色列人所作政治的安排,藉 摩西充份的合作,必然和往后許多的情況形成對照。
特別對被擄時期的讀者而言,這個信息暗指上帝仍將掌管\cs8以色列人未來的政局。至于摩西,盡管他是這樣獨特,但也並非無人能夠取代;上帝仍然可以找到約書亞這樣的人帶領 的子民進入未來和未知的將來。這裡明白的信息乃是呼吁要有信心和勇氣(6節),不論環境如何險阻或令人沮喪。有這呼吁才有八節中的應許,就是上帝信實的同在。『耶和華必在你前面行』的宣告也許會令我們吃驚。這是引自戰爭的一幅畫,它指真正的『元帥』不是約書亞或任何繼承他的人,而是上帝自己。新約中與此相等的記載在希伯來書十二章二節,它描述耶穌是我們信心的創始和成終者。
這章確定,摩西為他的人民計畫未來,包括首先和最重要的指定合適且能干的國家領袖──約書亞,這是計畫中下一步要作的事;幾乎同樣重要的是保存且維護珍藏在申命記裡的那個法典。針對這個既新且緊要的文件,這裡作了三點安排︰(一)必須有能干且可靠的監護人;(二)必須將它保存在一個安全的地方;(三)必須定期使全國人注意到它。
(甲)祭司和長老皆為監護人(9節)。換言之,這部法典是如此重要,以致要將它交托給宗教及民事雙方最高級的職事。這項決定同時具有實際和象征的意義。在多難之秋,擁有兩種不同類型的監護人將有很大的好處;有可能很快開始就會有許多的抄本。而且,祭司和平民的聯手負責,清楚表明申命記同時是宗教實踐和日常生活的最高指南。
(乙)第九節提到約柜,廿六節則指出申命記就像我們知道的十誡那樣(十1~5),是與約柜放在一塊或在約柜裡頭。在以色列,這無疑是所能找到最為安全的地方──存在聖殿中最神聖的一件物品。
(丙)十至十三節製定一項新的儀式︰每七年公開宣讀申命記的律法一次,時間在秋季的住棚節(或稱收藏節),這個節日后來成了與西乃山頒布律法特別有關的一個節日。這類公開宣讀最理想的時間是在一個節日中,因為以色列人被要求要到聖殿朝聖,因此,來自全國各地的家庭將可聆聽律法的宣讀。宣讀律法本身就是在提醒國民要聽從上帝的律法。許多年來,英國軍隊也有一項類似的規定,每年一度必須對『其他官階的人』宣讀固定幾段文學貧困時代的遺物(幸好段數甚少)。相對的,在以色列必須宣讀所有的律法;但只是七年一度。這個數字似乎是經過細心選擇的。不僅因它恰好與例行的豁免年連在一起(參十五章),它也具有良好的教育意義(13節)。過于經常宣讀很可能變為徒具形式,沒有意義的儀式,但是,太久才宣讀一次卻會造成普遍對上帝的旨意無知。當然,沒有任何機械的製度對每個人都是完美的,但至少絕大多數以色列百姓──包括外邦人寄居者──將能適度熟悉指導他們生活的律法。無知不能作為破壞法典的借口;但以在列人對他們的法典不可一無所知。像耶利米清楚看見的,上帝的心愿是要使律法深置在 子民的心裡(耶卅一33,34);但是邁向這種應有的目標的第一步,要澈底認識表明上帝旨意的聖經。我們祖先的作法是對的,他們本能地訓練孩子背誦聖經中的重要段落。
本章其余各節,主要是進一步說明一至十三節的兩個主題︰對約書亞的委任,和對申命記這卷書安全的監護。對我們而言,這似乎是重複贅述;事實上許多學者都認為這一章是日后附加上去的。但有關任命約書亞的事至少在敘述上是清楚連貫的︰摩西在七和八節裡囑咐約書亞,十四和十五節中約書亞被傳召至上帝面前(藉 『會幕』及神奇的『雲柱』象征出來,參出十三21;卅三9)在廿三節裡,上帝繼續對摩西的行動表示認可,而且親自委任約書亞。約書亞的領導地位不僅出于摩西的擇選,且是出于上帝為以色列人的利益所做的決定。
廿四至廿九節最后這段,重述九節中將申命記委托利未人保管的指示(雖然這裡未提到長老,除了28節把他們當作聽眾提及),要他們將申命記和『約柜』一起好好保存。然而,這裡強調的極為不同。像十六至廿二節中那樣,這段強調以色列人的悖逆及悖逆的習性。此時提到申命記不像是作為常例參考的一部律法,它更像是對那些頑梗破壞書中律法的人一項控訴的見証("witness against")。
為何要如此強調以色列人的悖逆呢?部分原因要使日后的以色列人確信,他們國家歷史上的悖逆(災禍就是因它而產生的)在上帝看來並不意外。保羅也同樣深信,當時的猶太人普遍棄絕基督教,正符合了上帝對歷史的設計(羅九至十一章)。另一個原因是再度保証,這保証是建基于上帝預知 子民的行為之上。倘若上帝事先知道多少代的以色列人一直輕蔑其律法,那么 必然在這些叛逆世代之外,事先有了長遠的計畫。否則 的律法及 對人生的設計,就不會真正達到目的。因此,每時代閱讀申命記的人,只要他們改變國家的作法,而且尋求使申命記的律法落實在他們日常的生活裡,這樣,就可再次獲得蒙上帝喜愛的保証。
最主要的理由可能表達在十七節︰上帝的子民也許要經過很長時期且經歷許多痛苦后,才能體認這是因『我們的上帝不在我們中間』造成的。我們的上帝這片語確定了一種關系,而以色列人卻始終破壞他們和 的聖約,這是既傲慢又錯誤的事。一些先知告訴我們,以色列人和猶太人常常存有一種可憎的自滿心理;他們自信他們和上帝之間的關系甚好。沒有人比一個篤信宗教的人更自以為有理;但以色列人至終會醒悟過來,認識他們的經驗、歷史及需要。基督的教會可能也需要學習同樣的功課︰例如啟示錄三章十四至廿二節對一個不冷不熱且自滿的地方教會所發的一項警告。十九節至廿二節提到的那首歌隨后出現于卅二章裡。 《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