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命記第二章

【申二31】「從此起首...交給你,你要得...為業。」

多少時候,我們沒有得到神已經為我們豫備好了的祝福,因為我們不上前去接受。雖然有時我們的損失是因為不等待神,但是多少時候我們的損失也是因為等待得過度了。有的時候,我們應該靜坐等待;也有的時候,我們應該邁步上前。哦,信徒們,今日是我們憑信心往前去的時候。不要猶豫、空等。過度的等候,就是不信。神今天正在等待,要厚厚的賜福與我們。我們應該用勇敢的信心前去接受。─《荒漠甘泉》密勒


正確的關系(一46~二15)

這一段寫的是以色列人從加底斯巴尼亞(一46)至撒烈溪(二14)為期三十八年遷徙的經過。地圖(見下圖──編注)說明了這段漫長的旅程,導致他們和其他兩個民族的緊密接觸──以東人,二章一至八節中稱之為『以掃的子孫』;和摩押人(二8一12)。這兩個名稱經常在舊約中出現,因這些小國數百年來一直和以色列成為近鄰。在這數百年間,雙方的關系屢經變化;大體而言,以色列和這些種族之間並不親善。創世記透露以色列人對摩押人(也對亞捫人)的出身心存輕視,就如創世記十九章三十至卅八節所解釋的那樣;但同時,以東人(參創卅六1),摩押人以及亞捫和以色列人關系密切也是公認的事實。這段申命記中提到的其他民族都被認為是外國人,例如亞瑪力人(一44)和何利人(二12)等。從一個客觀歷史的立場來看,以色列人、以東人、摩押人以及亞捫人同樣是移居于敘利亞和巴勒斯坦東南方弧形地帶的親屬支派,在某個范圍內取代了先前的居民(同時在某種程度上填補了人口稀疏的地帶),然后漸漸發展成為一些小的王國。舊約著作中清楚意識到這些歷史。有趣的是,申命記在這裡明白承認以東和摩押兩族所占領土的權利。以色列人民沒有權利侵害他們『弟兄的領土』(二4),尤其是,他們必須避免冒犯他們或是引起任何的敵意。必須注意的是舊約對以色列以外的民族的態度是變化的,並且作了一些仔細的區別。

這些民族沒有敬拜以色列人的上帝,也沒有對 表示忠順──他們有自己民族的神只。但是,這裡卻說,是以色列人的上帝給了這些民族領土(二9)。對申命記的作者來說,再沒有別的神,因此,只有耶威(yahweh)才能賜給摩押人和其他民族土地。我們可以這樣說,摩押人得了一分『分封之地』;與此大大不同的是,以色列人得了一份『應許之地』,因上帝預先選擇將 的目的啟示給他們。其他民族與真實的上帝沒有接觸,但這決不減少他們在上帝面前的權利。在同一段經文中,我們看見上帝將土地給了那些沒有事奉 的民族。同時對嚴重背逆 的某一代以色列人,卻收回 所賜的土地。這是一個有趣的對比,它警告我們不可存任何天真的想法,認為上帝會自動將人生中的每項成功賜給基督徒個人(或國家),或是認為,上帝會隨意忽視非基督徒的需要和權利。上帝和人類的關系沒有一件是隨意的;它們都受到 工作的原則及其目的所支配,雖然我們一時可能不得而知其中的原委。

以色列人的首次勝利(二16~37)

以色列人向北行進的故事仍在持續,這時候,他們抵達了亞捫人的領土以及死海背端的地方。以色列人終于在死海北邊,靠近耶利哥古城的地方,預備渡約但河。但是,渡河進入巴勒斯坦本土這個故事一直要到約書亞記前幾章才發生。死海的東北角是申命記中記載的主要地理背景。

這整個地區的政治利害間系,對以色列人頗為重要;在王朝時期,這是邊界的領域。當時,以色列有時候統治和支配了亞捫、摩押和以東;但有時候它本身的支派在外約但亞捫北邊的領土,即使實際上沒有遭到侵略卻遭受各種敵人的威脅。其中的情景就記載在這一章裡,第三章則記載了日后的沖突。就如對摩押和以東一樣,這裡強調以色列人對亞捫人的土地也無權侵占;但對西宏統治下的希實本城,這裡描述的情況卻頗為不同。希實本以后成了摩押人主要的城市之一,但這時候它卻是一個小小的亞摩利王國。亞摩利人是居住在巴勒斯坦較為重要民族 之一,他們的地方很快就被以色列人占領。因此,這段適當地記載了亞摩利人和以色列人之間的直接沖突──而以色列人的勝利則成了來日所發生的事情的一個征兆。(我們該這樣說,25節實際上講的是巴勒斯坦全地的居民,而不是全世界的人。)

雖然以色列人預先得到西宏抱有敵意的警告,同時也得了勝過他們的應許,但是,西宏也有他的權利,倘若他當時通情達理(26~29節),他就能夠避免麻煩和失敗。但是,正如出埃及記六至十二章中的法老一樣,西宏非常的固執(30節),以致為自己招惹麻煩。三十節的意思並非指西宏不可以有他自己的意志,它強調西宏始終頑固正好符合了的上帝的目的。

這裡,我們第一次在申命記中發現一個有關以色列人投身戰爭的詳細故事;同時,我們也首次看見以色列人屠殺了『連女人帶孩子』(34節)。這節說到以色列人將希實本的亞摩利人『盡都毀滅』的話,在希伯來文的意思並沒有那么血猩,而更像是一個謹慎的宗教行動,作為獻給耶和華的一項禮物。這種行為在今天看來好象很野蠻,但是對于古代近東的以色列人則不在乎。上帝已經向以色列人啟示,在這些地方,他們必須棄絕其他民族的習俗;同時,另一個要學的功課,是個人在上帝眼中的價值。當時的情況看來自然是這樣,整個社會若不是一起受苦,就是一起繁盛。

在申命記的作者重要的觀點,是沒有任何事情和任何人能夠,或有能力阻礙上帝為 子民所豫定的計畫。這個信息是給后代以色列人的一種再保証,正如相應的新約向歷代基督徒所作的保証那樣︰甚么能使我們和基督的愛隔絕呢? 《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