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記下第二章

競爭的君王(二1-11)

隨 掃羅及王儲約拿單死后,正常的政府機構也瓦解了,只留下兩位高職的軍兵,來填補這個政府的真空。一個是押尼珥,他曾是掃羅的最高統領;另一個是大 ,他有一段時期,曾是掃羅的指揮官之一,但現在他在洗革拉猶大的西部邊界。在國家危機和緊急的時候,軍隊出來控製大局,這乃是經常發生的事。

這兩個人的行動相當不同。押尼珥決定為自己爭取權力;故此他設立掃羅一個兒子,作傀儡君王,他的名字叫伊施波設(8節以下)。這個行動,明顯受大部分的以色列人的支持,一大例外是猶大支派。有關伊施波設的王國,我們從非利士人最近的勝利看到一些影響的標志。雖然他被他的支派便雅憫承認為君王,卻不敢以基比亞為他的首都,好象掃羅以前那樣;他的首都和總部惟一安全地方,乃是在約但東部,離開非利士人的基地很遠。這樣他便揀選瑪哈念(看 下圖)。很難猜測他在耶斯列、以法蓮和便雅憫,有多少的控製權,現在非利士人再次于約但河西岸強盛起來。無論如何,他無疑是個軟弱的王(靠 押尼珥的幫助),在一個軟弱的王國裡統治。押尼珥設立伊施波設,這個行動是很自然的步驟,但卻是自私的動機,並且沒有考慮上帝的旨意;他沒有征詢任何的先知。

另一方面,大 第一步尋求上帝的旨意,然后他才由洗革拉遷到希伯侖──猶大的一個主要城市。希伯侖是很合適作首都的地方,大 不像押尼珥那樣,他沒有篡權;而是猶大支派主動加冕大 ,使他作他們的王。伊施波設的百姓接受伊施波設作王;大 的百姓選擇大 作王。值得留意的是,雖然聖經強調上帝揀選的重要,這段經文卻也承認 眾選擇的重要。理想的統治者既被上帝所揀選,又同時完全被他的百姓所接受。

最后大 向以色列的王位直接踏上一步。他向基列雅比人發出的信息(5-7節),表明他已豫測他會統治全國。基列雅比這城鎮對掃羅非常忠心(參見撒上卅一11以下),它位在外約但的上面,北面離伊施波設的首都不遠,但大 給他們的信息,表示他不理會他的競爭者的存在﹗大 沒有要求他們支持他對抗伊施波設;反而傳達猶大與基列處在同一陣 的看法──不是對抗伊施波設,而是對抗非利士人。(看來非利士人很高興地準許大 作猶大王,無疑因為他們看到以色列畫分為兩個對立的陣營。)

以色列和猶大分裂不清楚持續了多長時間;十一節指出大 作猶大王有七年多,而伊施波設作北部支派的君王卻只是兩年多。如果說伊施波設死后五年,他的百姓要等候五年,才接納大 作王的話,這是很值得懷疑的;同樣大 不可能在押尼珥設立伊施波設作瑪哈念王之前的五年作猶大王。這些數字會造成一點兒的困惑,但無論如何,以色列的分裂不是很長時間,在分裂時,非利士人才是真正要管轄的因素;而這不是上帝給 子民的目的。

內戰(二12-三1)

在這種情況下,兩個以色列王朝必然互不相容。我們懷疑大 有意攻擊伊施波設及他的王國,但以色列其他的人,一定不贊成猶大的分割及拒絕接納掃羅的兒子作王。可能押尼珥是這件事的發動者;但我們卻不肯定。兩方軍隊在便雅憫的基遍相遇,這地非常接近猶大的邊陲(看下圖)。起初看來好象是某種運動的競賽,后來誤導致引起打斗和流血;但十四節的戲耍這個字,意思是引致發生戰斗(combat),許多現代聖經譯本是這樣翻譯。像大 與歌利亞進行的單獨戰斗(參見撒上十七章);這一次每一方都派出十二人,如果一方勝出,可能只是精神上的得勝,避免流更多人的血。

古代社會的戰爭,依從公平嚴謹的規則和慣例,像這種內戰,將仇恨滅至最低是相當重要的,避免帶來憎恨和苦毒;自然雙方都盼望得勝,但沒有一方希望羞辱對方,雙方都避免引起多年的家族及種族之間的仇殺。可見這件事並不能依計進行,反而有許多便雅憫人陣亡(31節);用今天的標準來衡量,這不是很大的數目,但便雅憫是個細小的支派,故有人始終不肯原諒大 ︰看十六章五至八節。我們不知道總共進行了有多少的戰役,和小規模的戰斗,但是大 方面卻保持勝利(三1)。這是另一個標志,顯明上帝喜悅他,並且棄絕掃羅和他的家庭。

故事的主要興趣集中在亞撒黑的死,他不是普通的猶大士兵,而是大 高級軍官約押的兄弟;殺死他的,乃是敵方的主帥押尼珥。押尼珥盡力避免發生這件事,但這件事不久后便發生重大的余波;敘述者描述這件事的主要目的,顯示押尼珥及約押兩人,怎樣避免無謂的流血殺戮,他們皆承認對方為弟兄(26節),他們有血肉之親。這種認識是真實而又有智慧。押尼珥嘗試說服亞撒黑離開他的時候,同時很明智地顯示他關心大家將來的關系;亞撒黑不肯聽從他,並不是他的錯。

在戰爭白熱化中,不容易承認對方是自己的同胞,甚至內戰也是如此;何況對抗外國人的戰爭,更不容易承認敵人是我們的弟兄──在上帝的眼中同是人。開始打斗時就需要這樣承認,否則便太遲了。有智慧的領導者,要在事前看見可能的沖突,並且用一種實際步驟來避免。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見押尼珥的智慧來得太遲了︰他加冕于一個人作王,但此人卻不是上帝所揀選的,故此給猶大帶來一場不必要的戰爭。猶大的這地方已接納大 作王。他的百姓也被逼受苦;他不知道自己將生命陷于極大的危險裡,押尼珥因追求權力,引致殺身之禍。 《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