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記下第十九章

【撒下十九24】「米非波設…自從王去的日去,直到王平平安安的回來,沒有修腳,沒有剃胡須,也沒有洗衣服。」

米非波設的心,是一個寡婦的心。王不在這裡了,就他對一切都無心了。恩待我的大衛已經不在這裡,雖然他們不來殘害我,但是,我已經沒有樂趣了,我沒有心懷來修飾。我們所以能拒絕世界,不愛世界,並非世界不可愛,乃是因為我所愛的人不在這裡了。


【撒下十九25~30】米非波設除了說到受仆人的欺哄那一件事以外,別的都不說。他的心只想到一件事,就是我的大衛王會回來就好了,冤枉算甚么。我是坐在大衛席上的,我已經夠了,我不必訴冤,不必辨白。王回來了,就已經夠了。我的得失算甚么呢?如果王能平安回來,如果我的主有所得,我就是有所失,又何妨呢?大衛對于米非波設的處置,自然是錯了;但是,我們的主不會錯待我們。就是這樣一冤枉,就把米非波設的心顯明了。


重新團結國家(十九1-15)

大 為押沙龍之死而哀痛,問題不是一段的時間,而是相當長時間。當押沙龍背叛,他與他的煽動者自取死亡時,這國家事實上與他們一起死亡,而並不自動地又由大 來統治。大 對他的支持者和軍兵表現正確態度,來挽回那些中立的人,特別是對那些因為各種原因站在押沙龍一方的人,重新保証和贏取他們;同時要嘗試安撫一批人,而不敢冒犯另一批人,這是很棘手的環境,須要高度集中的心神和外交技巧。但起初,大 對這方面沒有有效的措施,故約押對王的諫言,很粗暴但卻很需要。他甚至威脅這可能會導致另一次叛變,來對付大 。

這一段中討論三組人,第一是大 得勝的軍隊(1-8節);第二次是普羅大眾,包括押沙龍敗軍中的生還者,他們逃跑回家(8節);第三是猶大支派,即大 的支派,許多人支持那次叛變(11-15節)。

(一)大 的軍隊。得勝的軍隊所關心的,乃是需要得到適當的尊重和欣賞。第八節描述一次勝利的慶祝,君王坐在城門口的適當位置。一位好領袖一定永不忘記去表現他的贊賞,也永遠不能忽視禮儀的價值。每個國家有不同方法和方式表達他們的莊嚴的慶典,以色列在這方面,並不比其它的鄰國遜色。雖然約押夸張當時處境的危險,但大 不能忽視他的支持者,人性很容易因感情而搖擺不定;並且忠心與背叛,其實相距不遠。

(二)普羅大眾。這裡主動的,是百姓不是王。雖然這裡議論紛紛,事實上一般的觀點很實際。押沙龍已經死了,最好把他遺忘,而大 為以色列帶來許多的成就,故此一般常理已決定怎樣做。一個領袖不能倚賴百姓的一般常理(common sense);但他肯定可以為他們服務到一定的程度,他們自然記念他,並對他作出回應。

(三)猶大支派。猶大像其他支派一樣,曾經對大 不忠,許多人可能曾支持押沙龍。大 一定看見他作為猶大人的危險,他自己的支派疏遠他,轉向另一位領袖,他發現自己好象是北部支派的王。也許押沙龍的最高統帥亞瑪撒,已成為猶大的王──歷史上許多將軍都能夠奪到王權。大 的決定很聰明;他立亞瑪撒代替約押的職位,無疑部分原因,可能他為約押殺死押沙龍而憤怒,但主要的目的,是他表示準備向那些支持押沙龍的人報複。猶大對大 的呼吁,作出很熱烈和積極的回應。寬恕是基督徒很重要的美德,(參見馬太福音六章十二至十五節),也是領袖的智慧和精明的一種表現。

大 深知人的本性,在他的統治危機的時刻,對他的成功是悉悉相關的,故此極大地寬容他們近年來對他的虧久。

處理便雅憫支派(十九16-40)

這一段經文有種很有趣的層面,首先是從個人的角度看,說故事者剛剛引起讀者對示每、洗巴、米非波設和巴西萊的興趣;讀者也很想知道,他們較早前的態度和行為怎樣得到報償。然而更重要的是歷史的方面──從支派的角度看。經過押沙龍的叛變后,有許多事情要更正,大 開始考慮到各個人和各支派,然而各支派無疑是更加重要。

(一)個人。特別是處理示每的時候,大 需要克製他自己的感受,其實他永遠不寬恕他,這是我們從列王紀上二章八節所知道的,但他沒有將憤怒公開。敘述者只是告訴我們大 的言行,沒有提及他的感受和思想怎樣。在古時許多的國家裡,像示每這種人早已被處決了;但大 卻保存了他的性命。

同樣的道理也可以應用在米非波設的身上。很清楚聖經作者相信他的故事,但不清楚大 是否也相信。他也許以追溯這事件,並且嘗試找尋見証人,但他沒這樣做,反而準許米非波設擁有一半的財產。即使洗巴關于他主人的事是說謊,但他在危機時對大 的忠心,可以將功贖罪,並且大 曾應許他得到米非波設所有的屬土(參十六4)。大 不想報複任何人──這是他統治的原則,在許多情況下,這是相當智慧的。

至于巴西萊,他慷慨的支持大 ,與眾不同,王很自然地希望用物質報答他,也同時公開尊崇他的家庭。在這情況下,政策與個人感受完全同出一轍;這段經文教訓我們,好領袖及智慧的王,一定能夠壓製和隱匿自己的感受,大 能夠有效地這樣做,並且在他的統治下,成功地重新團結國家。

(二)便雅憫支派。示每、洗巴和米非波設之所以重要,乃是他們均屬便雅憫支派;並且值得留意,示每帶領不下一千個便雅憫人歡迎大 複位(17節)。便雅憫雖然只是一個細小的支派,但在當時的以色列卻很重要,因它曾經是王室的支派(在掃羅和伊施波設統治下),如果大 嚴厲對付示每或米非波設,他很容易重新與便雅憫支派疏遠;便雅憫支派可能再次爆發另一次叛變,並取得成功,逼使大 只能作猶大人的王。在二十章,果然有一個便雅憫人導致一次叛變,盡管它很快便瓦解了。故此爭取便雅憫支派是很智慧的行動,看來大 相當成功,歷史顯示在一代之后,當國家一分為二的時候,便雅憫支派仍然堅定地依附猶大支派。

在這一段中,強調大 的領導才能。透過個人的精明處理及放眼更遠的未來,經過押沙龍差不多是災禍的叛亂后,他為領土帶來新的穩定。生命永遠不可以如時光倒流;但透過他的關懷和努力,加上上帝的幫助,錯失未嘗不可補救。那怕新的永遠不如舊的那么燦爛,但采取積極的態度,並且作新鮮的嘗試,這是很正確的。 《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