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下四章】本章記一寡婦求助以利沙。先知說︰「我可以為你作甚么呢?你告訴我,你家裡有甚么?」她說︰「婢女家中除了一瓶油之外,沒有甚么﹗」許多人求助于人,卻不知道他們家中的一瓶油就是至寶。─ 桑安柱《這時候》
【王下四1~6】(1)預備空器皿︰婦人是因丈夫貧窮,甚至欠債。但她有一瓶油,這瓶油是基本的油。就是這瓶油,能使她還債,並供給她生活的需要。她所缺乏的,不過是空器皿。所以,以利沙叫她預備空器皿,並且要多預備。我們因亞當是貧窮的。但感謝神,我們已經有聖靈。我們不過缺少空位置,給聖靈充滿。我們不是得不著充滿,乃是沒有空位置,給聖靈作工。聖靈只充滿虛空的。屬靈的進步,是一直空,一直滿。不是一次空,永遠滿。一次過一次,我們都需要更多的空,也都需要更多的滿。(2)關上門︰在隱密處,秘密的和聖靈辦交涉。把肉體關在外面,把聖靈關在裡面。碰到難處,就當在隱密處和聖靈對付。如何對付聖靈,就是如何解決我們的生活。(3)沒有空器皿,油就停止︰油停止,是因空器皿沒有了。充滿停止,是因為沒有虛空了。以掃是頭一個自滿的人,至終是第一個虛無的人。我們當一直的倒空,好叫我們一直的滿。我們負責空,聖靈負則滿。
【王下四2】『一瓶油』油在聖經裡代表聖靈。聖靈在一個人身上作工,必定是因為這個人已經有聖靈住在他裡面了。
【王下四3】『借空器皿,不要少借』。借空器皿,就是要有空的地位來為著聖靈。並且不要少借,意思是越多越好,不只要有一個空,應該有許多的空。聖靈的工作不是一次空了就永遠滿的,乃是要一直空一直滿的。所以,千萬不要盼望一次空了,以后就不再空了。十字架在我們身上所作的是越過越多的,所挖的是越過越深的。
【王下四4】『回到家裡,關上門,你和你兒子在裡面。』這就是,要你自己直接和聖靈去辦交涉,所有的事都是你和主中間的事。難處和得勝,都是你個人的事。
【王下四6】『兒子說,再沒有器皿了,油就止住了。』油的所以止住,是因為再沒有器皿了;不是油先止住,乃是空器皿先沒有了。神就是在等著我們空。你如果有一個無限的空,聖靈就要給你一個無限的充滿。充滿完全是聖靈負責的,空卻是我們也要負責的。我們如果不能把自己倒空了,神就不能充滿我們。聖靈所等候的就是空的地位。若是更多空的地位為著 , 就要充滿得更多。
【王下四8~24】書念婦人,當以利沙愿為她向王代求榮時,她回答說︰「我在本鄉安居無事。」她的意思是別無企圖。死了獨生子,仍能不動聲色,對人、處事,顯出鎮靜沉著的態度。她回答別人說︰「平安無事」(23節),她知道別人不能幫助她的問題,她準備將一切都告訴神人。如果她沒有大的信心,她不會說「平安無事」的話了。─ 桑安柱《這時候》
【王下四9】記得那個書念的大戶婦人,對她丈夫說,『我看出那常從我們這裡經過的,是聖潔的神人。』以利沙有甚么給這婦人看見呢?他沒有行神跡,每一次他來,不過給她覺得神。有的人有熱心、才干,為人頂好,真是謙卑溫柔,但是,不一定從他身上看得見神。真正愛主、認識主的人,乃是使我們一見到他,就引起我們覺得神的人。
王下第四章是說到倒空帶進充滿的故事。得著聖靈的充滿乃在于一件事,就是讓主把我們帶到無有的地步,使我們成為一個倒空的器皿,然后聖靈才充滿在這器皿裡面。
聖經上所說的倒空,還不止于罪惡和世界的倒空,更是要把自己──就是我們的天然生命倒空。若不是主借著十字架在我們身上作過深而厲害的工作,我們就永遠沒有辦法達到自己被倒空的境地。腓二章說主的降卑,原文是說「 倒空了自己。」主在地上不憑自己說話、行動、審判,這就是 把自己放在死地裡面。
這婦人是先知門徒的妻,她也是一位事奉主的人。原來丈夫是她的倚靠,兒子是她的盼望。但聖靈要作一件事,要把我們身上的倚靠都打掉,把我們帶到盡頭,沒有辦法,沒有倚靠,連所有的盼望都沒有了,使我們轉向主自己。
主興起環境,把我們帶到絕地,破碎、倒空我們,直到甚么都沒有了,只剩下一瓶油。小瓶是表號,就是指著那一個門徒的妻子說的。但是,神那無限的豐滿就裝在這一個小小的瓶子裡。以利沙說你去向鄰舍借空器皿來,不要少借。限製不在于油,乃在于器皿;只要有空的器皿,油就涌流不停,一直等到再沒有空的器皿,油才止住了。
倒空的結果就流露出神無限的豐滿來,不僅應付她事奉的需要,也應付她生活上的需要。我們的主是更偉大的以利沙, 要帶領我們進入 的豐滿,為此 在我們身上作一個工作──把我們倒空。── 史伯誠《雙倍的聖靈》
書念的婦人代表屬靈的智慧。她是一個有屬靈智慧的人,所以她能認識以利沙是個神人。屬靈智慧的開端就是在于對主耶穌基督有確定出于啟示的認識。這個婦人不僅認識以利沙,並且寶貴以利沙,所以她強留以利沙吃飯;強留是指抓住不肯放手,吃飯是指交通。后來她甚至為以利沙蓋一間小樓,叫他在家裡住下來。這是說到從屬靈的交通,進步到與主同住。后來她就得著了一個兒子,這是預表基督在我們裡面長大成人。
在這個婦人的經歷中,我們看見她從屬靈恩賜的境界轉到屬靈生命的境界。她家是一個大戶人家,家道豐富,甚么都不缺,就是缺少一個兒子。好象哥林多教會,凡事富足,口才知識都全備,在恩賜上沒有一樣是不及人的,但他們屬靈的生命並沒有長進,保羅說他們在基督裡面是嬰孩。所有屬靈的恩賜,若不是幫助我們來得到屬靈的生命,就沒有甚么益處。
這個婦人先得著啟示,認識以利沙是個神人;我們的心眼先被開啟,認識主耶穌是神的兒子。她寶貴以利沙,就強留他吃飯;我們寶貴主耶穌,就像馬利亞一樣,選擇坐在 的腳前,與 交通。她為以利沙蓋一間小樓,讓他住下來;我們與主的交通斷斷續續是不行的,必須與主同住,並且與 聯合,這樣,生命才能生長,才會有兒子產生出來。
神允許死亡臨到她的兒子身上,乃是要她經歷複活的生命。兒子死了,她還說「平安無事」,因為她的眼睛不在這個死孩子身上,她的眼睛只注視那位在迦密山上以利沙所預表的複活榮耀的主耶穌。后來以利沙要讓他的仆人基哈西拿著杖代替他前去,但她無論如何都要以利沙親自前去。基哈西的杖,代表神仆人們的許多辦法。今天在基督徒中間,有許多屬靈的辦法。但是,屬靈的道理不能叫人複活,連屬靈的經歷也不能叫人複活。複活的經歷,生命的成長,絕沒有一步登天的辦法的。
以利沙兩次伏在孩子身上,眼對眼、口對口、手對手,意思是基督的眼光代替了你的眼光,基督的口代替了你的口,基督的手代替了你的手。這叫作死裡複活。主自己代替我們活著是複活經歷的奧秘。這孩子連打了七個噴嚏,表示所有的死亡都過去了。從此,我們不再憑自己的眼光看事情,不再憑自己的口說話,不再憑自己的手作事。── 史伯誠《雙倍的聖靈》
我們在這一章裡找到以利沙故事與以利亞故事相類似的進一步例子。有關以利沙記述中的神跡較在以利亞故事中更多。這類神跡都是宗教故事中常見的部分。筆者已經提及神跡的部分目的是增加以利沙的重要性,為他要求類似以利亞所擁有的地位。許多讀者可能與我有同感,認為要求越多,受到的注意就越少,以利亞繼續在兩者間成為較重要的人物。但也可能是他過于冷漠了,不肯妥協,故不能取悅大眾。
兩組故事之間的另一方面關系,值得探討一下。只要有關以利沙的傳統重複及采納了以利亞傳統的成分,對我們也會有所提示,知道怎樣讀法與怎樣了解。我們留意到處理這些成分時其中有好幾部分容易成為神跡性的資料,雖然它們並不作此要求。但是,以利亞的行動顯得較不明確,而以利沙的行動則顯然屬于施行神跡的做法。這一點對我們回顧以利亞的故事時產生了影響,即是當我們因這些故事感到困惑時,我們自然也受到隨之而來更詳細更清楚的故事所導引;但可能這指引是錯誤的。
第四章的第一個故事是個合適的例子(1-7節)。它令我們想起以利亞對撒勒法寡婦保証瓶內的食物與油必不短缺,直到雨降在地上的日子(王上十七8-16)。這裡也提到一個有兩個兒子需要供養的寡婦,債主且威脅要取去兩個兒子做奴隸,另外還補充說這個家庭已故的父親是位敬畏上帝的先知。以利沙不像以利亞那樣向耶和華的名祈求,而是藉 施行神跡解救她的困境,教她用所得的油還債,且讓她繼續有所進益。
本章結尾的兩段插曲(38-41,42-44)中之一,有關撒面解毒的事令我們想起二章十九至廿二節以利沙治清耶利哥水源的記載。兩者都可能反映一種超自然的逸事,是所謂『科學勃興之前』的社會中專為祭司與先見保留的一個領域。但是我們留意到上面所談的一切,知道有關以利沙的奇能並不僅是進一步的逸談那么簡單。二章廿一節提及上帝,是以他做為以利沙處事能力的來源,而不是以利沙所屈服的背后權威。四章卅八至四十一節並沒有提及上帝,只提『神人』(40節)。
為先知預備大鍋的故事,很自然的將以利沙用所獻的初熟大麥做餅給大隊人吃的事帶進來。令人驚奇的是以利沙竟接受了這種奉獻,因為初果歸于上帝,是要盡快拿來交給祭司的。但是對于熟悉福音書的人更有趣的一點,是這簡短故事與耶穌用更少的食物喂飽更大 人的故事之間的類同。兩個故事都提及眾人吃飽了還有剩余。
這冗長的一篇較廣泛的中間部分,令我們想起與以利亞之間的比較──這一次是他與撒勒法寡婦交往的第二段插曲(王上十七17-24)。我們現在再一次讀到關于婦人盛情的記載,也再一次看到她因兒子死了而怪責神人的事。同樣地,這孩子也是在神人伏在他身上之后得以康複的。
但其中的差異也是饒有趣味的。這一次談的不是異族窮寡婦,而是書念的有錢婦人(8節)。這一點有利于強調以利沙是一個到處受歡迎的人物。他在任何社會階層裡都無所拘束。他並不是特別與那些在社會中被壓迫及不幸者認同,也不打起宗教運動的旗幟。他不僅接納盛情款待,甚且為了這盛情表示愿意為對方向王或元帥作任何請求(13節),至于他是認真抑或語帶譏諷就不得而知了。書念婦人對這一點的回答是『我住在自己的人當中』,是鄉村式的自主說法,得體又簡潔。
基哈西可能從仆人的閑聊中知道女主人沒有兒子,且不大可能會有兒子,這是以利沙並沒有從較含蓄的賓主談話中猜測到的。她對以利沙的應許所說的話(16節)令我們想起當聽聞同類上帝的宣布時,撒拉心裡暗笑的事(創十八10-15),還有撒迦利亞的不相信(路一18-20)。我們絕對同情她對于兒子罹病及終于死亡感到憤怒,認為沒有兒子倒比有了一段短時間又喪失了好些。『我何嘗向我主求過兒子?』(28節)這句清楚簡潔的話再一次將這意思表達了。
以利沙除了沉吟一會后,他的反應是即時的,但他認為由基哈西去處理這次危機已足夠。但是面對 這位母親的倔強態度,他迫得要用較為積極的態度表示順從──基哈西和主人的手杖不收效,証明她所堅持的是正確的。這故事的末了部分尤其與列王紀上十七章的結尾部分相似,只是在治病技巧的描述較為詳細罷了。直至女主人的兒子複蘇了,她的態度也完全改變,一向言詞簡潔的她啞口無聲的在以利沙腳前俯伏于地,滿心感激。 《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