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王紀的最后部分詳述約西亞死后二十二年,四王相繼登猶大王寶座的事。第一與第三位王約哈斯與約雅斤作王三個月后被廢,前者為埃及尼哥所廢,且另立約雅敬,后者被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所廢,另立西底家。新立的二王均在位十一年。
從作者對希西家,瑪拿西和約西亞的廣泛描述及清楚的評價以至最后的幾章,我們所處理的報導似乎是直截了當。這正是筆者認為難以描述對這幾章的印象的真正原因。他們對于邦國的消失感到滿不在乎是不可能的。或者他們相信約西亞受的致命打擊令猶大自己身受創傷,使她以后的行動只不過像是斬了首的死尸上所產生的痙攣。約雅敬與西底家只是傀儡,強調這一切只屬虛幻不實。我們要從聖經上其他記載找到合適的心態──
從前人煙稠密的城市,
現在孤零零地躺在那裡;
從前為世界所尊崇,
現在像寡婦一樣寂寞。
從前是諸省之后,
現在淪落成為奴婢。
她整夜痛哭,淚流滿面。
從前知己的朋友們,
現在沒有一個來安慰她。
她的盟友都出賣她,
都成為她的仇敵﹗
猶大人民是可憐的奴隸,
被迫離開了家鄉。
他們流浪異域,
沒有安居的土地。
他們四面受敵,
沒有逃避的出路。
(摘自現代中文譯本,哀一1-3)
(譯者按︰此譯文之譯筆讀來較為貼切)
這些年間,小猶大就像現代許多更小邦國一樣,被卷進大國之間的混亂沖突中。事實上,一直以來的情形就是這樣,但現在,連偽裝獨立的事也絕口不談。離耶路撒冷現場有更多更大的事件發生。長久以來的統治者亞述為巴比倫王國所擊敗。首都于公元前六一二年淪陷,法老王于公元前六○九年驅軍北上,在米吉多遭受到約西亞抵擋,這一次進軍是企圖加強舊敵的余民去反抗這新威脅。這種藉 保持平衡使米所波大米敵人中立化的計畫失敗了,巴比倫于公元前六○五年在敘利亞的迦基米施擊敗埃及。猶大自動地在他們控製之下,但是當法老占據西南面的迦薩時,對巴比倫作背叛行動的企圖無法得逞(廿四1)。一直到公元前五九八年,尼布甲尼撒王終于揮軍恢複了局勢(廿四10-11)。
列王紀最后的這一部分所真正關心的事,從這個記錄與另外兩段相若的聖經報導作比較時可以看到。耶利米書最后一章(五十二章)幾乎與列王紀下廿四章十八節至廿五章三十節的記載完全相同。但是與廿五章廿二至廿六節的記載不同(耶四十至四十三章對此有更詳盡的解釋),耶利米書五十二章廿八至三十節對所擄的民數與列王紀下廿四章十四及十六節的記載顯然有了出入。
歷代志作者的歷史結尾一章(代下卅六章)較為簡短(共廿三節),實際上提及先知耶利米(卅六12,21),而且從較為后期的觀點去敘述。歷代志作者是將資料來源或縮短或者重寫,但在列王紀更詳盡的故事中標出那書的一些特殊標志。對約哈斯的介紹並不突出,只說他也『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廿三32);而瑪拿西所犯的一切罪特別受到指責(廿四3)。列王紀且更詳盡的提及殿裡的寶物被拿去,見廿四章十三節(與代下卅六10比較)及廿五章十三至十七節(與代下卅六18-19比較)。這一點的確令人驚奇,因為在崇拜的事上,特別是對耶路撒冷聖殿的裝飾方面,正常來說,歷代志作者是更表關注的。
這兩方面的歷史雖然字眼的應用很不相同,卻都是以前瞻的態度結束。波斯的古列王在公元前五三九年推翻了巴比倫王國之后,歷代志作者能對其古列宣言及應許在耶路撒冷建殿的事加以報導。列王紀的最后幾節(廿五27-30)顯得相當神秘。這段經文報導巴比倫新王(他稱呼自己為以未米羅達)使被擄的約雅斤獲得高位,作為他在公元前五六一年登基的特赦之恩。對被擄者來說,對將來的期望有所警惕是聰明的做法。令人有點驚奇的是此書對一個被指責為效法父親行一切惡事的王(廿四9)竟寄予厚望。總之,這幾節經文是作者們的隱名『簽署』,他們也是被擄到巴比倫的人。他們宣稱自己是猶大人民(廿五21下),以別于留在猶大或被遷移到埃及的敵對派(22-26)。 《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