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西家慶祝的逾越節雖然盛極一時,約西亞守的逾越節似乎比他更加壯觀(從18節可見)。在這時,如同在那時一樣,耶路撒冷有巨大的 眾聚集。我們現代的人必須運用想象力才能想象當時的情景;不過,如果我們在電影或電視上看到回教徒在麥加朝聖的畫面,我們便會有正確的輪廓。耶路撒冷在約西亞時代不是一座大城市。猶大全部人口聚集于其中,目的是為了參與以聖殿為中心的崇拜,全城就必定到處都擠滿了人。當地的人都振作起來收容大量擁來的人 ,也許準備為人 備辨食物。時候一到,他們一家一家,一 一 的開始抵達,旅途勞頓,疲態畢露,此情此景,還好尚不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候。在這種情況中,龐大 眾的各種需要,是無須詳加說明的。然而,鑒于王、眾首領、和眾祭司為這個節目豐富的預備,明顯地食物是不會有問題的。 眾無疑為其本身也會有所預備,以野餐的方式進食,直到最主要的大事就序進行。
然而,在這種情況下出現的那些難題,在這節日的莊嚴及其所喚起力量相形之下,便變得無關重要了。在這裡以色列人開始看見,或再次看見以色列是甚么意義。一年之中大部分時間都耕種自己田地、養活家小的農夫,他在這裡體認到自己是屬于上帝的大家庭,是亞伯拉罕的子孫,是選民,現在正一同擁向賜土地給他們並負責保障他們整體存在那一位的聖殿,而這殿正是顯示 在他們中間。每一個人的思想和談話都被逾越節支配。
這是已經被人遺忘了很久很久的經驗(18節),而且現在是約西亞吩咐的。這樣的經驗是耶和華自己寫在摩西的律法上,不是單為了逾越節這個特別的時機,而是為一年三次的節期,另兩個節是七七節和住棚節(請比較申十六9-15)。理由是不難找到的。以色列必須不斷地被吸引到它的源頭上來,再三地認識自己的身分,從日常,低賤和物質生活出來,從認為整個人生不過如是的幻覺中解救出來。基于同樣的目的,一天耶穌的父母從拿撒勒起程到耶路撒冷,他們發現 ,雖然還是孩童,卻知道逾越節的意義比他們還多(路二41-51)。
在實質上表現上帝子民的特點的,是他們知道 過去一直以信實對待他們,以及他們以基督教所用永恆的術語,來了解這認知是他們將來安全和盼望的保証。人們在一起敬拜並公開承認 的作為,在今天如同在古時的以色列一樣──不過參加的人和敬拜的外在形式必然是不同的──乃是創造並維持對自我身分的認知所必須的。
約西亞守逾越節(Ⅱ)(卅五1-27)(續)
鼓舞約西亞的精神,是順服上帝誡命的新決心。為了我們已見到的那些理由堅守逾越節這件事,便構成他對這決心的主要貢獻。他對于那些細節,如正確日期(1節;請比較出十二6),和祭司與利未人固有的功能(3-6節)都是留意的。約西亞對利未人的指示有一種引人注意的特色,就是吩咐人要『將聖物約柜安放在以色列王大 兒子所羅門建造的殿裡』(3節)。我們記得,約柜在所羅門的日子裡實際上確實安放在聖殿為它預備的地方(代下五章)。進一步講,大 確實預期聖殿的建造會解除利未人之用扛抬這樣的任務,並因此而給他們重新派定任務(代上廿三26及以下各節)。那些指示,縱令是輕微地,也回響在第三節的最后一句話裡面。
鑒于約柜最初被安放在聖殿之后,從未有任何記錄論及它從那裡搬出去的事,因此有關約柜的吩咐,已被一些注釋家認為有問題。約柜曾被搬動的事可能發生于聖殿被褻瀆供俗用或修理過程中,不過這樣的情況幾乎是必然會被記錄下來的。規避這句片語明確意義的嘗試也是沒有用的。所以,最可能的解釋是︰作為一種象征的表示,約西亞故意重演了把約柜安放在聖殿裡的過程。他這樣行的目的是不含糊的。以色列和猶大的歷史,除了那些輝煌的例外以后,已証明人深深感覺到忽略在律法中描述的殿中敬拜的事。特別是逾越節,人已沒有按這個節的規模或按這個節的禮儀來慶祝了(希西家是唯一的例外)。戶勒大宣告的猶大傾覆的預言(卅四23及以下各節),在約西亞心思中仍然記憶猶新。慶祝逾越節是屬于他更新聖約要做的事的一部分(卅四31)。在更新聖約的過程中,約西亞重演獻身的象征行動,今日不論在個人生活或教會生活中仍然有它們的價值。
十至十五節是描述為這個節日所作獻祭的準備。聖職人員的工作是巨大的,聖殿好象已經變成了巨大的屠場,人不停地把那些牲畜宰殺了,並帶到那些會以家庭形式慶祝這節日的人那裡去。守逾越節時常都有這樣的雙方面,一方面人來到聖殿──早期的以色列人則是來到其他的聖所──按儀式宰殺祭牲,而另一方面則是在家裡的實際慶祝。(從申十六7來看,許多百姓似乎會帶帳幕來,在七天的節期中會在耶路撒冷周圍搭營。然而同一節經文暗示,他們實際上不會在那裡吃喝,而是在聖殿附近吃喝。在耶穌的日子裡,食物是在城裡的家庭中吃的,請比較路廿二7-13)。宰殺逾越節的羊羔跟 還有獻燔祭(12節),獻燔祭是用其他的牲畜(山羊羔和公牛,見第九節。譯按︰中文本『山羊羔』和『公』字均未譯出)。十四節的『脂油』,在獻祭的一般用語中,是指獻祭時之祭牲那些不全然焚燒在祭壇上的部分。在此情形下這裡所言大概是指逾越節的羊羔。
約西亞關于猶大人的敬拜之輝煌成果,竟繼以他的頗為屈辱的死,這是出乎人之預料的。在約西亞進行改革時,從古時近東這一區較廣大政治遠景中,已見到那將來的強國,就是巴比倫的崛起。對于猶大來說,這是惡兆,約西亞要是有先見之明,他的做法可能就會不同了。誠如事實所示,他卷入了那些超級強國的戰爭中。埃及的法老尼哥,出兵協助國勢日衰的亞述,后者力圖掙扎也無濟于事──最后在迦基米施──抵擋巴比倫──那決定性的一戰,便一敗涂地。約西亞起來抵抗尼哥,大抵是與他在國內要消除亞述人影響的政策有密切關聯,他甚至可能覺得巴比倫的崛起是一件值得鼓勵的事。這種想法,在政治和軍事上都估計錯誤。然而,歷代志作者給我們看見更深一層的原因︰即約西亞一肯聽上帝對這件事所說的話。
這種拒絕的情境是奇特的,因為實際上那話是藉 尼哥本人而來的(21節)。在舊約的史實中,由以色列的一個敵手聲稱自己直接從以色列的上帝得到權柄並非全無前例的。亞述的拉伯沙基,正是作過這樣的聲明(王下十八25──在代下卅二章的圍城記載,把詳情省略了)。在這裡不同的地方,是仇敵的聲明,其實是歷代志作者自己說的,他以約西亞的拒絕為其喪命的理由(22節)。在這裡很難不使人感到惶惑,並對約西亞表同情。他怎么應該相信一個侵略聖地的人的話呢?對方只關心自己好戰的利益,他說他是被上帝差遣,特別是約西亞本人鑒于戶勒大的預言,說猶大于他在世之日會蒙解救,而他自己的努力是否忠誠的呢?
可以用兩種方法之一去解決面對這種困難。或者我們可以認定︰上帝的話總是可以這樣認出的,而且約西亞的良知必定已經告訴他向尼哥讓步是對的;或者我們可以假定尼哥的聲明──大抵原來是按埃及神明的意思──由以色列先知圈中人的解釋加以支持,清楚指明這其實是上帝的旨意。這種解釋是由一本次經(以斯得拉一書〔1 Esdras〕一章廿八節)提供的,它把作這種解釋歸于耶利米。作為歷史的証據,以斯得拉一書不足以信賴。然而,鑒于耶利米確實象征地忠告過人不要抵擋這個帝國(巴比倫)的政策,力言它其實是奉上帝的命行事(請比較耶卅七至卅八章),則這個建議並非沒有可取之處。
無論如何,約西亞在這個特殊時機不幸失策作為他敗亡的原因,並解釋了戶勒大預言他會『平平安安』去世未能應驗(卅四28)。戶勒大其余的預言則仍然有效,因為約西亞雖然死了,猶大這時並未淪亡。
對這位猶大最偉大的君王之一的逝世,通國的人都深表哀悼。具有最重大意義的頌辭則是由耶利米作的(25節),而且是值得注意的,一般都相信耶利米不以為約西亞的努力有實際功效去改變百姓的心。他先知職事正式開始于改革中期,就是主前六二六年,這是合理的推斷。這裡有一個帶有諷刺的明証,無論用意多么美善,外在的改革無論有多少,都不能在人民身上產生真正的改變。 《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