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志下第廿八章

一場災禍(廿八1-27)

猶大,在由約坦而達于短暫的高 之后,現在可怕的亞哈斯治下又陷于空前的低點;亞哈斯是自從掃羅以來(略去不合法的亞他利雅)第一個全然失敗的王。頭幾節(1-4節)是一張可怕的罪行目錄,給他所下概括的評語是『行以色列諸王的道』(2節)。他那徹底而又執迷不悟的敵對耶和華,反映在他接受外國宗教的神明並采用他們的習慣(2-4節;請比較申十二2,3),敬拜他們的偶像(違抗出二十4-5);而最可怖的,是以小孩為祭的做法(請比較王下三26-27)。這種極其莽撞棄絕耶和華的可悲的后果,在第三節已有暗示,那裡說亞哈斯如今所追求的那些習俗,正是使以色列前輩被逐離本土的習俗。不錯,失地這個題目,自從歷代志上十章所記載掃羅的故事以來,就已適當地確定了,而在這裡是突出的,不但使人聯想到那個王,也預示了被擄于巴比倫那件大事。

{\Section:TopicID=188}(一)北國遣返猶大俘虜

亞哈斯朝代的中心大事便是所謂亞(蘭和)以(法蓮)戰爭。這次戰爭在舊約裡面有很多地方記載(王下十六5;賽七章;〔何58-66〕,而且用這種名稱,是因為它包含了亞蘭和北國以色列(以法蓮)之間,對抗當時大帝國亞述之攻守同盟。同盟軍來攻打猶大,大概是要強迫猶大與他們一同對抗亞述。事實上,亞哈斯則向亞述求助,而且蒙應允,于是同盟軍遂告敗北(王下十六7-9)。

這件事在歷代志裡面完全沒有提到。我們雖然讀到亞蘭和北國攻打猶大的記載(5節),那裡並未暗示他們結盟的事。而且,猶大是在他們手中受苦(與王下十六5的說法有明顯的差異),而亞哈斯向亞述求助,是基于分別由以東和非利士來的威脅(16節及以下各節)。這些差異可以用歷代志 眼點不同來加以解釋,然而,這意思並不是說它們在史實上不能作合理的辯明。從列王紀下十六章六節,便清楚可見猶大從北方而來的威脅,與南方以東的再次崛起實際上是同時出現的。歷代志並不否定有結盟的事;而且同盟軍不能勝(用王下十六5的術語)猶大,意思並不是指連小戰都沒有消耗。然而,更有趣的問題是︰為甚么歷代志作者選擇了他現在所用的方法,來陳述當前這些事情呢?

對這個問題最重要的答案,事實上是基于這些事件把歷史性的以色列之北邊與南邊再一次連結起來。歷代志作者在本章最關注的是進一步探索他們的關系。這便說明為甚么他以一個整體來處理北邊,而非把它當作同盟的一員。他記載列王承繼的事,自從羅波安以來都是南邊的。他沒有提供北邊的歷史,因為他不承認分裂的狀態,並且視它的子民為『背叛大 家』(代下十19)的。亞比雅之戰勝耶羅波安(代下十三章),更進一步且歸因于北邊棄絕真宗教(4節以下各節)。曾有人(即威廉遜〔Williamson〕)很恰當的指出︰當前的記載,把歷代志下十三章所敘的情況很巧妙地改變過來。現在北邊人士在軍事上勝過猶大(5-7節),他們接受一位先知的勸告(9節及以下各節),他們接受他要他們悔改的懇求,而他們有幾分表示他們是敬畏以色列的上帝的(12節及以下各節)。亞比雅所作『我們並沒有離棄 』(十三10)的矜,在廿八章六節得到的是令人哀傷的回響。在角色的調換上出現的是北邊的人,雖然他們為時甚久、而且前后一貫地背道,而在本質上,並不比南邊人士不忠時犯更嚴重的罪。他們大家(他們的關聯,富有重大意義地被形容為『親人』,或更正確地被形容為『弟兄』,見8,11節。譯按︰中文和合本祗譯作『弟兄』)回轉的路是同一條路,就是悔改之路。(然而,歷代志作者沒有說以色列作了任何決定性的悔改。他清楚知道記載那些事件在北國最后覆亡之前不久便發生了。)

這一切中肯的關聯,乃在于揭露人信仰屬于這種或那種正統學說、贊同這套或那套教義、或固守這種或那種傳統的危險,是與上帝有良好關系的保証。這決不是不重視教義;沒有教義,信仰便不可能。但北邊人士憐憫的行動(15節),在這個故事裡面這樣清楚地加以贊許,主要地是表達聖經中前后一貫地向人的心所發出的呼求(請比較太廿五31-46;路十25-37;林前十三章;雅二14-26),這個呼求是長久存在為矯正人在教義和正統學說的思想。同樣的贊許應給予所有把那些教會的傳統定義為『超越范圍以外』的人。

{\Section:TopicID=189}(二)呼求幫助

如果亞哈斯故事的頭一部分表明他怎樣錯誤地對待他的敬拜,那么第二部分(16-27節)便表明他尋求幫助又怎樣找錯了地方(16節)。亞哈斯堅持在亞蘭和以法蓮壓境的危險之際向亞述求助,而不向耶和華求助,這也是他與先知以賽亞對抗的主題,以賽亞呼吁王,要想得拯救,就得信靠耶和華(賽七7-9),而且明白表示向亞述求助唯一的結果,就是會在那個強國手中受苦(17-20節)。這種誤置信靠對象的諷刺性悲劇,也被歷代志所揭示。二十節,標準修訂英譯本的譯法太粗略。應譯作︰『于是提革拉毗尼色來到他那裡〔在這裡肴威脅的意味,可是用「敵對」(譯按︰中文本作「欺凌」)一詞則太強了〕並使他陷于困乏〔那就是在財政上作出苛刻的要求〕──但卻沒有幫助﹗』亞哈斯若仰望耶和華,就必定會得到救助和富足──照歷代志普遍強調的。相反地──得到的是貪乏,而且亳無幫助,下面幾節甚至令人更加哀傷,表明亞哈斯狂亂地投向大馬色的神明──到處是叩拜,卻不叩拜他列祖的上帝。要得到幫助的呼求,又再次得到與愿望相反的效果(23節)。他的心被異教所困擾,以致使他愈使自己及其百姓不得親近上帝。這種情形在我們今日也有許多摹仿和共鳴。 《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