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波安的兒子亞比雅,在歷代志裡面比在列王紀上十五章一至八節有更詳盡的論述(在那裡他被稱為亞比央)。列王紀的作者只約略的記載亞比央的不忠誠。歷代志作者則從不同的見解來介紹他,描述他是正統的『耶威』信仰的擁護者,可能他接觸到關于亞比雅的資料是列王紀作者沒有接觸到的。(這樣的資料至少包括在19節的注解裡面。)我們已屢次看見他描述個人時,取材是有所選擇的,為的是支他那些主要的論點。不過,這並不是說他抹煞史實的真實性。無論如何,他對亞比雅的處理,比起他對亞比雅與耶羅波安和北部人士的特別對抗的記載,是少作性格的描繪,以便闡釋后者的真正情況。
(甲)南北之間的對抗是歷代志首先要記載的,由于上帝明白地禁止羅波安向耶羅波安用武(十一4──雖然,十二5顯示他初期的抑製歷時不長)。所以,這就變成一種測驗或力量的考驗了。北部人士的背叛能支持下去嗎?或者耶和華會為擁護大 家的那兩個支派辯護嗎? 的約對于大 家仍然是有效的嗎?見第五節。(『鹽約』一詞的起源及其精確的涵義是含糊不明的,但明顯地是指那約是永遠的。)戰陣已擺開了,見第三節。但亞比雅先作呼吁並提出詰問。他對以色列的演講(愈來愈設法規避耶羅波安,正如6,7節的情形。)是依據兩個事實,即上帝的國度正當地是在『大 子孫』手中(8節);而且只在耶路撒冷聖殿的敬拜──在大 的故事中用了極多篇幅去描述──才是合法的。第九節所作的呼吁,帶領苛責的語調,亞比雅極力指出人的愚昧,當上帝自己早已清楚明示人應該怎樣敬拜 時,企圖用自己創造的方法去敬拜上帝。比取代敬拜的工具更嚴重的事實是︰竟因此而引進了對假神的敬拜。耶羅波安自作聰明,設法複製耶路撒冷的敬拜,便在伯特利和但設立了金牛犢(請比較十一15;王上十二28-29)。這些金牛犢,使人想起亞倫在一 不耐煩的 眾的壓力下,在曠野鑄造的金牛犢(出卅二章),而且耶和華已率直譴責他們那樣做是拜偶像(卅二8)。可能有些明理的以色列人,不會真正當那些金牛犢就是上帝。然而鑄造偶像就是與敬拜『耶威』的靈不相容的,而且是上帝禁止的(出二十4-5), 憑 自己的智慧,洞悉人心中的傾向敬拜受造之物,而不敬拜造物主。我們在有人把幾種人(年青,美貌,和富有)以及他們的生活形態偶像化,看到這種傾向的現代形式。
(乙)亞比雅的呼吁,更進一步是依據他的確信,他確信以色列應當知道他們是站在錯誤的一邊(5節)。這確實是已經使他們知道的事,因為一切儀式的性質,大 已經傳給所羅門;而他在位時設立的聖殿禮拜,都是公開的(例如請參見六3-12,並在12節特別提及『當 以色列會眾』)。舊約之神學的典型是︰對上帝的認識,要求人要有順服 的特別責任。這並不是說別的人對于上帝並沒有義務。先知指摘列國的神諭(例如摩一1-二3),顯示他們對于上帝是負有義務的。但那些由于上帝特別的啟示和對他們的委身而認識 的人,對 是負有特殊義務的,正如阿摩司書三章二節聲明︰『在地上萬族中,我只認識你們(以色列民);因此,我必追討你們的一切罪孽。』今日,這句話對于那些向來有活潑信心、且確實作門徒、然而已讓我們的生活只服事自己的人更為強烈。不過,這樣的人仍然有機會悔改,歸向上帝。因此,亞比雅對北部人士最后的呼吁是︰不要『與耶和華你們列祖的上帝爭戰』(12節)。
(丙)這次的對抗,與力量的大小問題極有關系。更強大的軍隊是屬于耶羅波安(3節)。正如亞比雅說的,他企圖『抗拒』耶和華的國。這個動詞正確地是『使自己強大』的意思,而且與羅波安的『強盛』(十二1)有關聯,這強盛顯然引致他的跌倒。耶羅波安的『抗拒』上帝,含有相信他自己的力量已足夠的意思。亞比雅的勝利,與舊約最喜愛的主題之一一致(請比較大 與歌利亞),駁斥較強一方必勝的信念。當亞比雅注意到耶羅波安更龐大的人數時,他顯然地便對這種想法挑戰(8節)。其后在作戰時,他發現自己處于一種不可能的形勢中(13-14節)。然而,是較弱的一方反而得勝。十八節的『得勝』這個動詞,有力量的涵意。較弱者已証明為強者,因為他依賴上帝。耶羅波安自此以后,再也不能強盛(20節),而亞比雅卻漸漸強盛(21節)。在聖經神學中,很難避免的想法是︰軟弱是一種肯定的益處,因為它是依賴的先決條件(請比較林后十二10)。
譯作『製伏』的那個詞,是對耶羅波安抵擋上帝那種不良企圖一個重要的最后注釋。它就是在別處(七14;十二6)譯作『自卑』的同一個詞。那就是說,它與對上帝的降服有關系,對上帝的降服乃是人背叛 以后構成悔改的第一步。而這一點,卻正是耶羅波安所沒有做到的。然而在這裡使用這個詞的意義帶有一點諷刺意味,表明不愿在上帝面前自卑的人,還是會被上帝製伏,而沒有與自卑俱來的那些益處。敵對上帝的自我肯定,是 創造的人擁有的一種自由選擇。但這種選擇必然是暫時的,必定會帶來最后而又重大的損失。
(丁)作為猶大依賴上帝的附注,值得停下來用片刻工夫思索十五節,他們在戰斗中所作的吶喊。這吶喊是他們體會到自己所處情勢在極其不利之際發出的。而且結果是仇敵被擊敗。聖經沒有告訴我們他們打敗仇敵的情形(就像我們在其他場合所見人蒙上帝施展大能拯救的情形,例如王下七5-6)。這個故事祗暗示這次得勝是藉 耶和華迅速而且富戲劇性的行動所致。戰斗中的吶喊是信心相信這件事必隨之而實現的一種行動(請比較書六20,幾個世紀以前,耶利哥城便隨 大聲的呼喊而被攻取)。所以,猶大人的信心,並非祗是理論的信心。他們已經準備采取會立即鑒定他們為有信之人的步驟,並使他們的上帝受到考驗。在這裡作門徒的訓練是準備讓那些主要的決定完全依賴上帝的真實,以及 辯護的能力,而且這樣做是值得效法的。 《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