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記上第卅一章

基利波的戰役(卅一1-13)

大 在國家極南部的軍事勝利,與在極北部基利波的戰事形成強烈的對比,在那裡掃羅及他的軍隊遭遇壓倒性的失敗,掃羅及他的三個兒子,包括約拿單在內,都一同陣亡。對于這件事,我們知道的內容不多,我們不知道那一方先發動這場戰役,也不知他們采用甚么策略;掃羅的跟隨者在撤退時,盼望基利波山的山坡,能夠阻止敵人的進襲,但最后完全失望了。掃羅的戰敗及陣亡,這個事實是早已決定了,故此在敘述者的眼中,這場戰役便不值得多提了。掃羅最后被降卑下來,但卻不招致羞辱。在最后雖然他自殺,卻顯示尊貴和勇氣,作者對他也沒有作出最后的譴責。正如大 多次承認,掃羅也曾是上帝所揀選以色列的王,這是重要的地位。雖然他的尸體公開被侮辱,但不會被非利士釘得太久,因 一 以色列百姓的勇敢行動。這些人來自約但河東的基列雅比,掃羅作王的初期曾拯救這城市(參十一章);這城鎮現在表明,他們多年不忘感恩圖報。掃羅對挪伯城的凶暴行動(廿二章),及他對大 不饒恕的仇恨,使我們忘記許多以色列人曾受過掃羅的恩惠,他曾擊敗幾個較小的仇敵,也使非利士人陷于困境有一代之久。

要對掃羅和他的統治,作出均衡的評估是不容易的,部分原因是聖經關注撒母耳及大 的關系,對掃羅的作王和為人及其他方面,卻很少提及。大 極尊重他是一個戰士(參撒下一17-27),基列雅比人冒生命危險去取回他的尸體。另一方面,他最后的失敗,對以色列人有很嚴重的影響;部分的影響在第七節指出來。無疑他創立統治架構,並一隊保護他的常備軍,但他的軍隊在這場戰役中遭受嚴重的損失,生還者分散歸家去。整體上看,非利士人在基利波山的勝利,將以色列推回到王朝前的情形。這裡對以色列有一個教訓︰王朝本身不能拯救以色列,重要的是以色列須要有公義的王。讀者現時知道這就是大 ;但我們一定要記得,當時很少以色列人意識到這個事實;的確,他們需要自己去發現它。

在某方面,掃羅最大的遣產,乃是他顯示一個好的君王應有甚么成就;他將可能性和目標放在以色列百姓的面前,但最后他卻失敗了。他的失敗,不是缺少軍事或政治的才干,也不是因為以色列人的軟弱,而是他拒絕順從上帝的旨意。無論一個人怎樣有才干和勇氣,除非他知道及承認歷史之主,否則歷史會証明他的失敗。這個原則可應用在任何人身上,正如應用在重要的人身上一樣。 《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