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所有不利的環境,但掃羅與非利士人首次交鋒,結果以色列得勝。在掃羅錯誤地獻祭之后,說故事者無疑把掃羅的勝利視為約拿單的功勞;或者說是因為上帝, 使約拿單獲勝。掃羅被描述為毫無所知和困惑的人(16節以下),無決斷力或急躁(18節以下),並且沒有勇氣和決定(20節)。但是,約拿單卻顯示他對上帝的信心,這是他的父親所缺少的(6節)。事情好象是約拿單和他的拿兵器的人發現一條可通過深谷的窄徑,藉 它可以逐個除掉非利士人的防守關隘;其他的非利士人因此十分驚慌,這種驚慌引致他們跌入地震的騷動中(15節)。這是一個肯定的記號(他們相信的),証明上帝與以色列並肩作戰。非利士人的輕蔑和挖苦(11節)是粗枝大葉的錯誤。這裡形容他們為未受割禮的人部分是簡單的事實;行割禮是很普遍的習俗,不但是以色列人,其他古時的民族也有這種習俗,然而非利士人以不遵守這種習俗而著名。但是這裡的形容有宗教的意義在內;很可能『異教徒』(heathen)最能表達希伯來文的原意,這些沒有上帝的不信者,怎能戰勝上帝的軍隊以色列。
這種戰爭的神學對我們今天不大可能適用。甚至在舊約,事實上在大 之后,沒有任何戰爭可以稱為『聖』戰,列在耶和華旌旗之下。看來上帝同意的戰爭,除了摩西時代拯救被欺壓的百姓出埃及,以及大 領導下建立完全獨立的國家之外,並沒有擴展到其他方面。新約描寫基督徒的戰爭,是屬靈和道德的戰爭,而非國家性的︰『因為我們不是對抗人,而是對抗天界的邪靈,就是黑暗世代的執政者、掌權者,和宇宙間邪惡的勢力作戰。』(弗六12,現代中文譯本)沒有一位新約聖經的作者向基督的教會呼吁,起來反抗羅馬帝國的壓迫和革命,正如龔漢斯(Hans Ku/ng)所說︰『不是暴力的策略,而是非暴力,才是從耶穌基督的榜樣演譯過來的。』但在掃羅和大 的時代,上帝透過以色列向全世界表明 的旨意,只有當以色列脫離非利士的管轄,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才能奏效,故戰爭是惟一的方法。但戰爭有時(雖不是常常如此),卻可能是兩種罪惡中較少的罪惡(the lesser of two evils)。
這段經文困惑的一節是十八節︰掃羅有沒有召來聖約柜,若是有卻又為甚么?根據希臘文譯本(七十士譯本),他召來『以弗得』而非約柜,並且許多學者認為很正確,因為兩個名詞在希伯來文很接近,以致被文士在抄寫時所混淆。以弗得是祭司的飾物,用來曉得上帝的旨意(參在下一段十四章四十一節的注釋),如果掃羅盼望求問以弗得,表示他一定被當時處境困惑,並且他很想知道需要采取甚么行動,以便可盡快作決定(19節)。另一方面,約柜是用來指引軍隊作戰的(參四3-11);但在七章二節指出約柜在基列耶琳多年並沒有被移動過。如果這是例外的情況,則可以假定掃羅有意進入嚴肅和莊嚴的戰爭狀態;但當明白形勢后,他明智地不再浪費時間,而馬上開始追捕途中的敵人。
廿三節總結這次戰爭的意義。在以色列中部分的壓力已消除了,對以色列的士氣和團結造成良好影響(21節)(希伯來人很明顯是非利士人指以色列人的慣用語)。未來還有很多戰事,但作為掃羅長期斗爭的首次,耶和華拯救以色列。不是掃羅帶來的勝利,也不是龐大和不可抵抗的以色列軍隊。如果上帝與他們同在,一小撮膽怯的人也可以行神跡,正如約拿單所意識到的(6節)。同樣,一小 可憐又膽卻的耶穌門徒曾經『擾亂天下』(徒十七6)。
我們現在知道,這場戰爭並沒有贏得應有的勝利(看30節);錯誤在于掃羅。事實上,得勝的以色列軍,並沒有歡欣鼓舞和士氣高昂,反而被描寫為困憊(24節),極需要食物。指揮官的責任是保証有足夠的供應品給他的軍隊,但掃羅既身為王,而且也是將軍,他的表現卻很相反,竟禁止他的軍兵進食任何東西。無疑他的動機是好的,但他宣布的咒詛,卻是不需要和愚蠢的;在這裡的圖畫,給我們看見一個人掙扎地為上帝做一些合宜的事,但事實上卻不倚靠上帝,只憑借人的本性和人的需要。這在卅一至卅五節有很好的闡明,掃羅謹慎地使他的跟隨者不致犯宗教條例;以色列的律法禁止吃帶血的肉,參見利未記十九章廿六節,但其實只因飢餓,令致他們違反律法﹗
在卅七節我們發現,掃羅采用正確的步驟來確定上帝的旨意。暗示他召一位祭司來使用以弗得,它是一件特別的衣服,內裡藏有兩樣東西,分別稱為烏陵和土明(參出廿八30)。我們不太確切知道這是甚么東西,怎樣使用,但在四十一節清楚指出,確實可以透過它來得到答案,正如卅七節指出的一樣。這件工具與四十二節的掣簽很有關系。接 ,掃羅首先想維持他嚴肅的誓言來取悅及順從上帝,甚至不惜用他的兒子的生命作代價;其次他用謹慎的態度來確定上帝的旨意。但最后他的跟隨者公然反對他,使他沒能實現。
我們不必懷疑講故事者,像任何現代的讀者一樣,完全贊同約拿單的生命將被赦免。整個情況應該可以避免出現;帶諷刺意味的是掃羅在前一章出于自己的意愿不順從上帝,但現在,他發現若要遵守會很沮喪。他配不配作領袖的問題再次出現;一個導致他的百姓廢棄他的決定的人,不能夠成為理想的統治者,掃羅顯示不單沒有依靠上帝,他也沒有與以色列軍隊聯成一氣。
四十六節可以簡單說是事實,點出這場戰爭的結束;或許我們可以將它作為整段經文的注釋,帶出因為掃羅不大明智的決定,這一次使非利士人較輕易地逃掉了。后面的解釋支持了三十節中對約拿單早期的評論。這故事是上帝管理人類事務的一個有趣的例子;以色列得勝,因為上帝在事前已經決定,但上帝因為掃羅的行動,容許削弱這次勝利的效果,這件事,正如許多歷史事件一樣,具有雙重的意義。
聖經作者不想讀者忽略掃羅的才干和成就,雖然他有一些個人的缺點,事實上掃羅在作為戰士和將軍這方面,並沒有失敗。經歷各次戰斗,我們看見他很成功,並且帶給以色列有很大的利益。四十七節簡略地說,他的仇敵不單是亞捫人(猶如在十一章),當然也包括非利士人,尚有幾個民族由士師時期開始時常敵視以色列。摩押和以東是亞捫細小的鄰居,在外約但南部;瑣巴乃是極北部亞蘭帝國之一個小國(看下圖)。在四十八節介紹的亞瑪力人,他們不像其他民族一樣是侵略者,而是游牧民族的搶掠者,他們使得孤離的農場和農夫遭受大的損害,尤其是在以色列南部的邊緣地帶。他們主要的目標乃是搶掠︰我們將在十五章和三十章再次遇見他們。
四十九至五十二節讓我們看見有關掃羅家庭的一些細節;他的兒子亦施韋可能是撒母耳記下二章八節同一位的『伊施波設』。這張名單上的名字是資料性的,有些細節暗示掃羅地位的穩固。他有幾個兒子和女兒,表示他不缺繼承者;他也不缺乏支持他渡過水深火熱大能的戰士。他的未來和他的王朝,看來相當有保証。從不同角度來看這一系列的名字,我們見到許多的名字,是設立在大 及其寶座之間的絆腳石。
其中的許多人,事實上在未來大 的故事中,都扮演一定的角色。伊施波設和押尼珥阻止大 統治全以色列,但只是一段很短的時間。在其中有兩位事實上支持大 對抗掃羅的──米甲她嫁給大 ,和約拿單成為大 最好的朋友。故此表面是不可靠的;掃羅的地位並不那么穩固,經過一段時間之后,大 將接替他作以色列的王。而且這支計畫增強掃羅和以色列力量的軍隊,剛好以大 作高級軍官,有助他的興起和受他的影響。雖然掃羅完全控製以色列,但他不能豫見有競爭者會興起,也不能豫見他自己的家庭對競爭者的態度。總之,他不能掌握他的命運,也許這個教訓可以在箴言廿七章一節中找到︰『不要為明日自夸,因為一生要生何事,你尚且不能知道。』 《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