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王記上第八章

約柜的安置與上帝的寶座(八1-13)

(一)

獻殿之前的最后一件事是 『約柜』進內殿。將約柜從大 城即錫安搬到新的上帝都城的報導,本章一至十一節與歷代志下五章二至十四節幾乎完全相同;歷代志作者只在敘述的結尾插進有關歌唱者和吹號者兩節(11-13節)。但是約柜絕不僅是搬進殿裡最后或高潮性的一件器具。把它從大 城搬上所羅門的新殿,本身就含有改變全國性宗教中心之意。這樣,它是在從以色列各支派的首領中選出的代表面前施行(1節)。

雖然這件事令我們首先想起大 帶領大隊人馬(撒下六)去見証搬約柜進耶路撒冷,兩個敘述並不完全相同。撒下記載約柜放在新車上,而這裡是由祭司 走,這種情形令我們想起約柜過約但進入應許地的渡河儀式(書三至四章)。祭司親自 起約柜,而利未人則負責將會幕及會幕的一切聖器具帶上去。(無可否認的,民三章的記載的部分細節與這裡的勞力分配之間引起了多少緊張局面。)

(二)

約柜在某些傳統中出現時,雖然看來因為它的重要性而使其意義獲得承認,但在以色列的初期歷史中它並不常出現。有關它角色的証據散漫,很不容易加以系統化。事實上其中有兩個主要的組合成分︰第一部分在某些傳統中較為顯著,第二部分則出現于另一些傳統。

在第一部分中,例如與申命記及列王紀有關的傳統,約柜最先是一個箱子,一個容器。這一點在王上八章九節提及,說裡面只有兩塊雕上十誡的石版。(我們或會留意到來九寫的是另一傳統,提及裡面有出埃及時代的另一種遺物。)事實上約柜是從上帝旨意的典型綱領中,取得它一向的名稱;因為申命記中的『約柜』是指十誡,上帝在何烈山上親自將他的旨意向全以色列人啟示──與妥拉(Torah)『律法』不同,律法的頒令是漸進式的,而且是以色列人因上帝突然出現而震驚時,由摩西擔任中間人來領受。

但在其他傳統中,則是清楚表示上帝藉 約柜來到以色列人之間。因此,連大袞也仆倒在約柜前(撒上五2-4),可憐的烏撒只因伸手扶住約柜而被擊殺(撒下六6-7)。因此,約柜前行的時候,摩西自言自語好象是跟上帝說話(民十35-36)。事實上,稍為仔細讀聖經上提及約柜落入非利士人的手中,對于解釋本段經文的其他細節會有幫助。舉例來說,詩篇七十八篇五十九至六十一節有這樣的記載︰

上帝聽見,就發怒,
極其憎恨以色列人。
他甚至離棄示羅的帳幕,
就是他在人間所搭的帳棚,
又將他的約柜交與人擄去,
將他的榮耀交在敵人手中。

非尼哈之妻,以同樣的心態,稱她所生的嬰兒為以博迦(失去榮耀)作為對同樣危機的回應,說︰『榮耀離開以色列了,這是因上帝的約柜被擄去』(撒上四21-22)。

『榮耀』一詞對現代人來說是表示溫暖,不是沒有特殊意義的。它是一個我們常用的字,卻不易下定義。但是在重要的聖經傳統上,它與上帝約柜的連系密切而且清楚。它一旦進入新殿裡,『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殿』(八11)。

耶和華與他的約柜的關系也以另一方式表達,拿約柜(上面有時候有 )來當做他的寶座或腳凳。他的臨格不在約柜裡,約柜上面也看不見。討論耶羅波安與他的牛犢時會回頭談這一點。耶利米談及耶路撒冷淪陷于巴比倫人手裡時,答應將來耶路撒冷本身必被稱為『耶和華的寶座』,對于約柜則『不追想,不記念,不覺缺少』(三16-17)。

即使與宗教的中心原理有關的聖經概念也非靜態的,讀王上八章時,我們將獲進一步証明。

(三)

據最初的記載,所羅門在這個嚴肅場合所說的話(12-13節)比他主要的演講辭更特出(14-53節)。事實上,本經卷的希臘版本將這段話放在冗長的祝禱辭之后而非放于它前面。它們屬于短詩(在希臘版本中被列為『歌集』),非常簡潔不易加以詮釋。

第十二節是上帝動態的重要說明。所羅門提出太陽能、熱與光是來自耶和華,與許多人以帶來生命之太陽為神而向它崇拜的做法成為對照;而耶和華自己的選擇是遮蓋光輝,住在幽暗之處,人們不能看到、不能理解或清楚認識。筆者感到難以決定到底所羅門自己為這位耶和華建的殿是否完全符合上帝的愿望,或是他認為上帝應得的殿要比他擁有的更好。他為上帝建造的『殿宇』是否與他自己的朴實相違背?或是他認為這殿宇是合乎上帝居住的『聖所』,他可以期望永遠在那裡居住不受敵人侵犯?

所羅門的祈禱文(八14-50上)

(一)

所羅門自己的『榮耀』或許已獲耶穌的承認(即使與野地的百合花相比只是居第二位﹗)但他的祈禱文較主耶穌所推荐的長度長了很多,且全部是古代與現代典型領導階層的公共崇拜。

他一開頭便對以色列民眾和上帝正式表示謝意(14-21節)。我們常以為祝福或祝禱是儀式隆重的結尾。但祈禱文常以祈求『賜福者』上帝為開始,從路得記二章四節的經文清楚看到宗教用的語根是出自日常談話,『愿耶和華賜福與你』即是一種問候語。上帝祝福的范圍(15-21節)已經在整篇禱文的長度表現出來。

所羅門以大 的故事與拿單對他默示的神諭記述中(撒下七章),帶領我們回憶起他的計畫所預期的事。他贊美上帝,因他親口所應許的也親手成就了。筆者認為希伯來文第十五節的字面翻譯較標準修訂本的意思更明朗。在這裡,大 以典型東方式的討價還價,建議為上帝建『宮殿』,上帝說他不需要,且應許為大 建立家室──使大 的后裔能為上帝建造殿宇。在整個事件安排中,所羅門是受益人,他現在執行他的任務。

(二)

接下的經文中記載 所羅門向天舉手對上帝說話,為了要澄清上帝對大 所作的應許(22-26節)。正確的字句是『你的子孫若謹慎自己的行為……就不斷人坐以色列的國位』(25節),乃引用自大 臨終之前對所羅門的囑咐(二1-4),拿單的神諭裡沒有提及。拿單只對大 說他的兒子不會像掃羅那樣被廢棄,且答應『你的家和你的國,必在我面前永遠堅立,你的國位也必堅定,直到永遠』(撒下七15-16)。大 臨終之前及現在的所羅門都迫上帝履行承諾︰找出到底『永遠』是修辭上的夸大,或真正指明父死子繼,代代相傳。或者為了使上帝的話更明確,他們接受了拿單所沒有提及的條件︰大 的繼承人必須跟隨大 的腳蹤。(愛譏誚的讀者會認為那是等于向這王室頒發了一張相當重要的執照﹗)所羅門與我們許多人一樣,當我們要求對某事『証實』時,實際上是對第一次所提供的作更進一步的要求。

(三)

接下的幾節經文(27-30節)屬于過渡性的,介紹祈禱文最后一部分的主題,但禱文所最注重的是宗教正統說法。耶和華與他約柜的密切連系(1-11節)可能被誤解。談及耶和華住在世上任何地方,無論怎樣尊貴及怎樣由神秘的黑暗所保護(12-13節),都難免遭受誤解。因此所羅門指出這樣形式的字句並不代表它們字面的意義。即使天上居所或七重天都不夠他居住,地上的宮殿就更容納不了啦﹗從這段經文看,天分為不同層面,所用的話語可以與指耶和華為『萬王之王及眾神之神』的說法相比,而他們的上帝屬于最高之處。

用耶和華之名的居所(29節)是信仰的焦點。『名字』的聖經概念包括兩個主要意義,對我們仍然是真實的。第一個意義是擁有權,上面有我名字的就屬于我。第二個意義是與人接觸的機會︰如果我知道某人的名字,與他連絡就比較容易。兩種概念在這裡重疊──耶路撒冷聖殿屬耶和華所有,而只要他的名字在那裡出現,向他祈禱就更為容易了。

廿九至三十節所描述的肖像令我們想起現代的 星通訊工業技術。當兩個有意互通消息的傳達器轉向同一 星時,雙方就起了連系。同樣的情形,所羅門求上帝晝夜看顧耶路撒冷聖殿,令導向那殿的禱告不致于沒人理睬。

(四)

現在簡述上帝必須看顧的各種場合(31-50節)。最初的一種場合(31-32節)假定是與訴訟案有關,不能用第三者的証供去解決;被告人可以來到壇前,發誓自己無罪,由上帝擔任仲裁人。這種對 上帝發誓的情形,比現在法庭中只是手持聖經發誓的形式更為嚴重。

另一個場合(33-34節)也包括了在聖殿裡為戰爭敗北后的祈禱,及為被擄者獲釋的祈禱在內。但以下的經文概略的說出從遠處面對聖殿祈禱,而不是在殿裡或院子裡的虔誠祈禱。干旱、飢荒和害虫侵襲(35-40節),都是由于犯罪的結果,可以向這殿舉手祈禱,災害便會消除。(留意獻祭不是出自要求,而是對聖殿的祈求。)即使非以色列人,也應受鼓勵去向以色列的上帝祈禱(41-43節)。

逐漸地,地理上的范圍擴大,超越了所羅門自己百姓的領域。在國外服役的軍人可向聖殿求助(44-45節),人民因犯錯被放逐,可在遠地向同一上帝求助(46-50節)。那些重視及有意發揮自己百姓的古代傳統的人,被放逐巴比倫時所需要深信的,正是這一件事。

明白這一點,我們對廿五至廿六節就能作最后的補充了。所羅門的祈禱也是想將舊日的應許和信念擴展到嶄新及令人深思的異國情況。百姓一旦被放逐,大 之子不再登上王位,上帝的旨意又是甚么?

嚴肅的收場(八50下-66)

(一)

討論直到如今,王上八章及代下六章有關所羅門的祝福與祈禱文報導實際上類似。但是兩處敘述提供了不同的結論,每個結論反映各不同的神學傳統。歷代志作者(代下六41-42)引用詩篇一三二篇(8-10節)一部分稍經修正的字句︰

耶和華啊,求你興起,
和你有能力的約柜同入安息之所。
愿你的祭司披上公義﹗
愿你的聖民歡呼﹗
求你因你仆人大 的緣故,
不要厭棄你的受膏者﹗

詩篇一三二篇正配合此情況,同時談及錫安的約柜及上帝對大 的應許──即使與大 在新都初建殿堂的事關系較為密切。事實上,它不僅是配合場合,也使拿單在撒下七章所說的上帝為大 提供的條件更顯得清楚(詩一三二12)──

你的眾子若守我的約,
和我所教訓他們的法度,
他們的子孫,
必永遠坐在你的寶座上。
這與所羅門的報導相同。

但是我們的經文結尾不同。王上八章五十至五十三節的內容較集中于全以色列民,這個民族自從逃出埃及即屬于上帝,而較少提及國王與上帝對王位承繼的保証。歷代志的典型作風是以大 傳統為根據,而列王紀(與約書亞記、士師記及撒母耳記相同)則以摩西事跡為根據。當然還有其他有關的事情。流亡中的百姓對于恢複王朝可能感到猶豫不決,但是他們對于民族的新解放(第二次逃出埃及)大致上懷 同一希望,因而對摩西的期望也隨 加強。

(二)

列王紀及歷代志報導最重要日子中的事件所表征的傳統,隨后是關于所羅門結束他的祈禱的簡記(54節上等于代下七1上)以及大祭禮的記述(62-66節等于代下七4-10)。然而,兩經卷朝 不同的方向發展及調整這一個傳統。歷代志作者(七1上-3)報導一場令人嘆為觀止的上帝作為,有閃光(火從天上降下來)發出及燒盡燔祭,以色列眾人俯伏叩拜,且用我們所知道的詩篇一三六篇的開頭句子作回應。這件事令我們想起上帝在迦密山上以利亞與巴力爭勝時怎樣向他的仆人提供保証及支持(王上十八38-39)。

奇怪的是一連串祈禱結束之后,我們在列王紀找到所羅門的另一段祝福辭(54下-61)。其中記述了一些后來才具有的特征,例如說國王屈膝跪 祈禱,而舊約時代祈禱的正常姿態是站立、伸出雙手,或趴在地上以額頭點地。像許多以后的祈禱(或以前的)一樣,它對聖經傳統中的一些主要時刻加以采用及調整。

他最初選用的題目『平安』(56節)在好幾處的經文中出現。這個字有時是指仍未達成的目標,就像摩西提醒以色列人(申十二9)還沒有到達所賜的應許地,或上帝警戒悖逆的世代(詩九十五11)說他們斷不得進入他的安息。所羅門差遣人去見推羅王,說,『耶和華我的上帝使我四圍平安,沒有仇敵,沒有災禍』。約書亞也在類似情況之下奪取迦南(書廿一44)。所羅門所想的可能正是那種『平安』。當然在約書亞記的下一節(廿一45以及廿三14)的下一個主題中提及『應許賜給以色列的話,一句也沒有落空』。

所羅門于是用舊約聖經上少用而為我們所熟悉的字眼。他祈禱『耶和華我們的上帝與我們同在』的時候,很可能是想起詩篇四十六篇的話︰

萬軍之耶和華與我們同在,
雅各的上帝是我們的避難所。

也或者是他想起以賽亞為期待中更后期的大 后裔所取的奇妙名字以馬內利──『上帝與我們同在』(七14)。但這是樂觀主義的措詞,是不可多得的宗教經驗高潮。大多數的時候,我們都覺得與基甸一樣對上帝使者的反應產生共鳴,說,『主啊,耶和華若與我們同在,我們何至遭遇這一切事呢?我們的列祖不是向我們說「耶和華領我們從埃及上來」么?他那樣奇妙的作為在那裡呢?』(士六13)。所羅門期待 平安的日子再臨。

最后(八60)他再次提醒我們迦密山的以利亞及眾民對降火燒燔祭的反應(王上十八39),即是『耶和華是上帝、耶和華是上帝』,還有以賽亞所說的話︰『我是耶和華,在我以外並沒有別神』(賽四十五5-60)

(三)

其后王與以色列眾民一同在耶和華面前獻各種大祭(62節及以下),作為聖殿奉獻禮。獻這些祭時需用殿前院子裡的特大祭壇,有些人認為這祭壇在岩石頂,是奧瑪圓頂大寺仍然可以見到的部分。按歷代志作者的觀點(代下三)及回教傳統,這塊岩石正是摩利亞山,亞伯拉罕幾乎在那裡殺死他的獨生子做燔祭獻上(創廿二章)。 《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