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利亞的整個系列故事,因這段冗長的插曲受到中斷,同時也得以加強。這裡既沒有以利亞現身說法,也沒有提及他。但是這段報導証實以利亞對自己是耶和華忠心仆人的孤單身分不斷地夸大其辭(十八22;十九10,14)。
寫這故事的人繪畫了一幅可喜的畫面,即是一個王室惡霸技巧地策劃 他自己的因果報應。描寫便哈達的勢力及傲慢所用的術語,有點像以賽亞用來形容亞述王,同時挫其驕氣的語法一樣──
『我的每一個元帥都可以當一國之君﹗
我征服了迦勒挪和迦基米施的城市。
我征服了哈瑪和亞珥拔的城市。
我也征服了撒馬利亞和大馬色。
…………
『這一切都是我一個人的成就。
我多么強大,多么精明能干﹗
我廢除了這些國家的疆界,
也奪取了他們所有的財富。
我像強壯的牛一樣
踐踏當地的居民。
世上的國家好象鳥巢,
我搜括他們的財富,
像在鳥巢中撿蛋那么容易。
沒有一個翅膀敢對我振動;
沒有一張嘴巴敢對我鳴叫。』
(摘自現代中文譯本賽十8-14)
以賽亞對這些話作簡單的回應︰
難道斧子會比使用斧子的人偉大嗎?
難道鋸子比使用鋸子的人重要嗎?
(摘自現代中文譯本)(賽十15上)
亞蘭王從強有力的地位及軍隊已經圍困了以色列首都的情況下宣布他的霸王權利。亞哈接受對方第一次稱霸的條件,但他對這條件內容的了解顯然與便哈達的想法不同。亞哈承認自己是他主人的奴仆,即是說他擁有的一切都屬主人所有。他或是在拖延時間,或是希望這種一般性的信念會滿足這個好大喜功的便哈達,省得他去嘗試考驗聯合軍隊的力量。
但便哈達並不以此為滿足︰他要拿到他應得的東西,甚至大大方方親自安排人去運送貢品(6節)。他要求讓他的臣仆可以自由地去掠奪撒瑪利亞,這要求迫使亞哈在城內作出決定。亞哈現在對他的長老們承認他準備犧牲王室去討好便哈達。他們卻要他拒絕侵略者的要求,連客套的條件也省掉──『不要聽從他,也不要應允他。』亞哈確實的回複是尊重他的第一個承諾,但不接納第二個要求。到了這個地步,雙方開始口出侮辱的話(10-11節),然后這位滿不在乎的亞蘭王命令準備出擊。
一個不道姓名的先知答應使亞哈戰勝,且堅持這次勝利將証實耶和華的意義及重要。他顯然是代表全以色列先知的傳統──應許在以寡敵眾的情形下取得勝利。這位先知不僅說了鼓勵的話,也告訴亞哈怎樣攻打。午間,便哈達和幫助他的諸王已是酩酊大醉,拿不出甚么好主意(16-18節),結果帶來了以色列一場勝利;但是先知十分明白這不過是第一場勝利,不是戰爭的結束。在『第二年開頭』(正如希伯來文第廿二節的說法)亞蘭軍隊會再來攻打,這不是我們習慣所指的新年,而是夏天結束之后,再過半年的時候。撒母耳記下十一章一節指出這是『列王出戰的時候』,當時天氣惡劣,許多農耕工作被棄置。標準修訂本中,這兩段經文都譯成『春天』,意思正確但屬散文式寫法。
亞蘭的『專家』為他們的敗北提出兩種解釋,作為日后戰勝的秘訣(23-24節)。他們說以色列的神是山神,若在平原跟他們作戰對亞蘭會更有利。還有,要委任有專業知識的人擔任將領之職,總比那些與盟主飲醉了的小將領更稱職(對這些小將領來說,便哈達垮台比戰勝還會更得益)。聖經上有幾個地方的戰事就在這情形下發生,其中的一個地方是亞弗革,那幾乎可以肯定是在加利利海岸上提庇哩亞對面,靠近今日的印蓋夫(Ein Gev)。
有一個『神人』給以色列王更進一步的鼓勵,說將會有第二次勝利以糾正亞蘭人認為耶和華只不過是山神的錯誤看法。這種錯誤出在那裡倒沒有說明。是單單為了以色列的心臟地帶位于山區的事實而令亞蘭人有此推論?抑或這表露了部分以色列宗教傳統與高山,例如西奈、何烈及約但河南面之西珥有關?總之,正如迦密山上的試驗所顯示,掌管天空與天氣變化的是耶和華而不是巴力,因此這次的爭戰可以闡明無論是甚么地理環境,他都是統治者。
便哈達由欺凌者變成哀求者的時候,有人將以色列王的好名譽通知他──不是像標準修訂本卅一節所說的以『仁慈』見稱,而是他的『忠誠』。他應該以信任的態度去接受,不是為了亞哈饒他一命,而是為了亞哈尊重他提出的任何要求。以色列王的確以兄弟之情待他,且在土地及貿易上作出讓步。
用亞哈與其中一個先知的會面做為本章的結束(35節及以下),令我們想起其他的聖經實況︰那位拒絕『耶和華的命』的先知之可怕命運,令我們想起那只阻止猶大神人從伯特利回來的獅子(王上十三)。那位被困于自己的司法決策而不知所措的王,令人想起拿單在大 面前所用的戰術(撒下十二)。
亞哈的最后審判(42節)顯出對前面所說的以色列王的『忠誠』有諷刺的成分(31節)。希伯來文』hesed一字常用來說明上帝既顯示他自己的忠誠,也對人作出要求。亞哈的hesed除了所指的動機之外,可能沒有甚么值得懷疑。 《每日研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