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過列王紀上十七章二至廿四節的三段插曲之后,我們回頭談該章開頭的主題──不降露不下雨。在此過渡期中,時間過去了而旱荒更加嚴重(2節)。與此同時,我們對『神人』在此危機中的認識增加。他本身獲得不尋常的供養,也設法供養生命。現在他受命將好訊息帶給亞哈王。
與此同時,亞哈王對他的家宰發施號令。作者用心良苦的在第三節下半與第四節指出這位家宰的所為與他的名字相稱──俄巴底是指上帝的仆人或崇拜者。我們要下判斷的是,到底尋找王室牲畜草料是當日亞哈的首要任務,或是他看他的馬 比百姓更重要。
耶和華兩個忠心仆人的會面(7節開始)成為饒有趣味的場面。俄巴底未能肯定他是否應該相信眼見的証據(7節)在第十節有了解釋。以利亞頗為粗率的支開俄巴底的事而要他傳遞他來訪的消息(11節),令家宰有了類似寡婦的反應(十七18),即是罪導致死亡。事實上,到此為止,俄巴底很肯定自己沒有犯錯,且對 以利亞強調他已往的良好紀錄(13節)。但是,以利亞更關心的是要他服從目前的命令而不是他已往的忠心。終于以利亞起誓說『今日必使亞哈得見我』(15節)。
這樣表達法很恰當。從某一層面看,它是與人會面或介紹自己時候的慣用辭句,但從另一層面看則是用來表達上帝使者與認識異象的証據。以利亞完全避開俄巴底所表達的意思(12節),后者說上帝的『靈』跟他開玩笑。
這裡沒有提及亞哈怎樣接聽下屬的報告,帶特別消息給上司並不如先前所想象的那樣提心吊膽。可能亞哈王從一開始便在等待 以利亞的進一步訊息(十七1),他沒有等待以利亞來見他,而是『去迎 他』。
以利亞和亞哈互相凌弱,用類似的辭句指責對方令以色列遭受災難(十八17-18)。筆者在約書亞記七章已討論過這問題與亞干的罪──『連累』,我們可能遭受各式各樣的連累,但是,亞割谷指的是使我們『滅』盡所有的是甚么。到底造成以色列滅亡的威脅是來自以利亞藉 上帝的話所產生的壞影響,抑或由于亞哈及王室的人背叛上帝所引致?
下雨的特別問題仍未公開討論,只是在指責對方帶來災害的時候提一提。當以利亞吩咐亞哈王在迦密山召集全國性會議的時候,情況更形緊張。那顯然只屬于代表性的聚會。值得研究的是到底以利亞是將巴力和亞舍拉的八百五十名先知算為全國會議的成員,抑或只是成員的一部分。總之,他並沒有要亞哈王負責他們的生活。他(外交上?)形容這是對亞哈娶異族女人為妻的控訴。
以利亞對此情景的分析與歷史學家對列王紀所作的分析很類似。這一點從王上十六章廿九至卅四節,作者在標準形式上增加了亞哈的介紹可以看到。亞哈不僅是繼續耶羅波安的背教路線(背教本身是全國性的大罪),更壞的是在撒馬利亞新首都的新殿正式事奉敬拜巴力。這災難性的宗教政策是與西頓王謁巴力的女兒耶洗別結親的事有關。讀這故事的希伯來文原作,跟讀俄巴底亞書一樣,能清楚看到非利士父女的名稱所顯示的意思──謁巴力意指『巴力存在』或『巴力與他同在』;而耶洗別的意思是『王子在那裡?』──這名字是取自迦南人的祈禱書︰哀悼整個夏天不見的暴風雨之神巴力王子。
列王紀作者的興趣與古代及現代相似的非聖經部分最背道而馳的敘述,是在亞哈與他父親暗利的事件上(只在十六21-28有簡短的一段提及)。在周圍的大國中,暗利的名字是指國名,例如亞述人在暗利被推翻之后,仍然稱北以色列為『暗利之家』。近半世紀以來,地質學的發現大大的証實了這一點。亞哈與暗利的撒瑪利亞新城重建,既具體又令人注目。所遺留下來的美麗象牙雕飾,可能是耶路撒冷博物館裡最令人縈繞于懷的展覽品。現代部分從事研究的人相信一度認為是所羅門在一世紀之前在以色列北面城鎮的偉大建築,有一部分實際上証實了是暗利和亞哈的成就。
但是列王紀的作者對此說全不感興趣。暗利行了耶羅波安所行的惡事。十六章廿六節末了部分的附加細節尤其是挫了他的銳氣。『虛無的神』是指建築物和活動。希伯來文的字面意思是『一陣捉摸不到的風』,用『空洞無力』或更能道出作者的諷剌。亞哈的惡行尤其是變本加厲。他們所掌管的美麗有紀念性建築物卻是只字不提(至少在十六章24有關撒瑪利亞城的記載之后絕不提及),除非是我們認為這樣做法因為建耶利哥城喪失長子與幼子的驚人報導(十六34)而變冷漠了。
現在我們才到達以利亞在十七章一節開頭所說的『我若不禱告、必不……下雨』實際行動的頂點。這樣說可能招致誤解。以利亞最重要的訊息是他開始時所說的『永生耶和華以色列的上帝』。迦密山上的試驗,不在以利亞與巴力先知之間試真偽,而是証實耶和華上帝與巴力本身誰真誰假。人的因素只屬于次要。即使那屬于次要的某一邊失敗而要付出生命作為代價,而以利亞先于亞哈王回家去,眾民心服口服的承認只有『耶和華是上帝,耶和華是上帝』(39節),這是正確的。這種自白令我們聯想到回教祈禱文總以這么一句做開始︰『只有上帝是真神……穆罕默德是他的傳訊人』,而他們不提以利亞卻是意義深長的。筆者懷疑聖經傳統並不完全認同他們,又故事那部分的原意,不僅是批評巴力名下的假先知,而是整體地對于『說豫言』有意見。我們在前面第十三章已談及這情況的各方面。
標準修訂譯本在第廿九節的翻譯用『狂呼亂叫』,既表達也遮掩了這件事。譯文表達了作者蔑視那自我虐待的宗教虔誠。但令讀者不察覺那個希伯來動詞的譯法一般都是指『說豫言』。至少在聖經時代的初期,這個字是指放肆的行為而不是得意忘形的傳達訊息。這一點在掃羅遇見一班先知的兩則故事中也加以敘述(撒上十1-13;十九20-24)。民數記十一章的末了部分也提及類似的情況,那裡至少有些在社會上有名望的人認為伊利達和米達的行為應受責備。
這些經文顯示了『說豫言』本身是個問題,不僅是關系它對巴力表示崇拜。這一點幫助筆者推斷出在以利亞兩次被稱『先知』時,那名詞是對原意加以修正過的。第卅六節的情況在希臘古本聖經裡沒有反映出來。但是第廿二節的情況,以利亞沒有在下一章的言論中(十九10,14)加以重複,在這裡他說敬拜和事奉耶和華的先知只剩下他一個,但他不是唯一的『先知』。這樣說使第十八章更有意思。
這些話可能描述以利亞心情惡劣而把情況夸張了。但這與其他部分的記載一致。俄巴底亞或不同意他的說法(3-4,9);但以利亞根本不承認他是同道,或認為他繼續服侍亞哈是屬妥協行為。這也是他對大部分人不滿之處。他們的處境是臨床式的,同時想擁有兩種宗教傳統不是解放式、容忍式或助長式的二元論,而是作賤了傳統(21節)。他們是企圖騎在路線與方向均不相同的兩匹馬上。他們最后的表現就像巴力的先知繞 壇的四周踴跳(26節)般不奏效,而且一無是處。
以利亞當然是言過其實。像我們大多數人取笑別人的時候一樣,他也不太公道。他說到巴力走開了,或忙于別的事,甚至睡 覺,我們會暗笑說,『多么幼稚﹗』但是詩篇裡提及上帝時也用同樣的描述──
那時主像世人睡醒,
像勇士飲酒呼喊。
他就打退了他的敵人,
叫他們永蒙羞辱。(詩七十八65-66)
主阿,求你睡醒,為何盡睡呢?
求你興起,不要永遠丟棄我們。
你為何掩面,
不顧我們所遭的苦難和所受的欺壓?(詩四十四23-24)
耶和華與巴力之間的爭論是在天空與氣候的控製。
在迦南諸神之中,巴力是以騰雲駕霧之神、通曉閃電之神及掌管施雷電之神的身分受崇拜。而這些特征的每一點在我們的經文中均有提及。
以利亞將百姓對耶和華與巴力間的中立及冷漠態度轉變成為有利于他自己,他們成為評判及仲裁者。試先知之真偽不是直接針對巴力先知而是對百姓的提議(23-24節),而百姓認為辦法公道,相信『那降火顯應的神,就是上帝』。能將閃電集中在迦密山小祭壇上的上帝,像有了準確控製的激光武器一樣,值得稱為『上帝』。然后,經過了一天的努力不懈后而得不到巴力任何反應時,第一個暗示是『卻沒有聲音』(29節)。這種情形對古代的希伯來文讀者來說,是連遠處的雷轟也聽不到。最后在本章的結束(41-46節),所謂『巴力』的雲 出現了。
專家的見解逐點指出所宣稱的巴力的能耐是虛偽不可靠的。當耶和華顯大能時,百姓不僅稱他是真的『神』,希伯來文三十九節的譯法比標準修訂本更加實在,百姓說『耶和華是唯一的上帝』。他們現在認識他是『唯一』的上帝。這樣的宣布『耶和華是上帝』比起他們的祖先在示劍約書亞面前所說的『他是我們的上帝』(書廿四18)更為深刻。
常有人說這一次的試真偽主要是在解決土地紛爭︰那一個神控製迦密──以色列與迦南以甚么地方為疆界?筆者認為這種觀點限製了故事的發展。前一章我們已經讀到上帝怎樣在約但河東邊及迦南海岸的一個港口供養以利亞的需要。既然耶和華的大能並不局限于以色列,巴力的無能所顯示的意義,也並不局限于以色列。 《每日研經叢書》
【王上十八33~35,45】要天上降下大雨來,就要先把水澆上去。你們如果舍不得你們的水,天上的水就不降下來。以人的思想來說,雨不下的時候,起碼還有幾擔水。但是,計算有幾擔水在手裡的人,永遠看不見天上的水。要看見天上降水的人,都得像以利亞一樣,能舍得手裡的人。甚么都得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