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 釋家的人生觀



釋迦根本是一位無神論者;他以為上天下地,唯我獨尊。佛家以人生乃是三界流轉,六道輪回的產品,尤為因緣和合的幻相。所謂「法我俱無,五蘊皆空」。譬如一張椅子,乃是各種質料和合的形相,一俟破舊解體,便根本沒有「椅子」的存在;而人生亦複如此。這豈非是一種否認靈魂存在的強烈的唯物論﹗

關于人類的本性,佛家有兩種說法。他們一方面說︰「眾生皆有佛性」(《涅粱經》);「眾生心性本淨」(《大集經》);「心性之淨,如水中月」(《寶積經》);「心性本淨」(《文殊大師利品經》)。但另一方面,又說「心是惡緣」(《八大覺經》);「心為五根之主,較毒蛇猛獸,更為可怕」(《遺教經》);而小乘諸經,也指無明惑業,乃為萬惡之根。由此可知佛家主張,心有二門,一真一妄;前者虛淨,后者邪惡。

佛教的基要信仰,有所謂三大「法印」︰(一)諸行無常;(二)諸法無我;(三)涅粱靜寂。他們以宇宙萬象,乃是虛幻無常,人生又為宇宙幻相之一種;我之為我,無非幻覺。人類雖曰人人都具佛性,人人俱足光明;卻由于先天的孽緣,又複由于后天六塵的障蔽,有情眾生,由于無明不滅,終是不離生死煩惱的痛苦。故佛教認為人生最大的目的,務在轉迷開悟,解脫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之迷情,轉開大悟之心眼;得大菩提,証大涅梁。

佛教既屬無神,根本不信他力,乃是重在自覺;故嚴格言之,佛法非宗教,乃哲理。天台智者大師解「六即」,開宗明義,便說︰「理即是佛」;太虛法師嘗謂「人成即佛成」。即釋迦在菩提樹下所大徹大悟者,亦只「窺見人生之隱,生死輪回之秘」;質言之,乃是一種人生哲學。佛教的人生哲學,認為「迷界之果報皆苦﹗如吾人之身,苦多樂少;生老病死,時時刻刻,無不為無常所變遷,是為苦諦。迷之因,由于煩惱,此煩惱惡業,能集起未來之苦果,是為集諦。滅此苦果,歸于涅粱,是為滅諦。入此滅諦,必先修佛道,是為道諦。」所謂涅梁之道,共有三十七品,不外是一種行者製御內心之法;其中如八正道(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尤為富于倫理色彩的修行法。

佛教認為宇宙本性,是一個真如法界;只以有情眾生,無明不滅;業力發動,便生出「情器世間」的五蘊(色、受、想、行、識)六大(地、水、風、火、空、識)。宇宙萬象,不外便是這些「情器世間」種種精神現象、和物質現象,交織相感的因果作用。他們認為人天福乘,不離因果,三界流轉,六道輪回,人類有八萬四千煩惱,生老病死,俱不離苦。佛教這種看破人生的空苦哲學,固足喚醒世人的迷夢;但是他們所向往的,只是一個迷離撲朔的「真如」,而不是「真神」;他們所歸趨的,只是一個諸趣圓寂的「涅梁」,而不是「永生」。以是佛家對于人生的認識,乃是根本的「錯覺」,而絕非所謂「正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