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儒家的人生觀



關于宇宙萬物,以及人類之由來,儒家否認上帝創造之說,認為乃是陰陽二氣所和合化生。易言之,乃是本乎自然。例如《易系辭》下說︰「天地氤氳,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書經》、《易經》,雖有「天生蒸民,有物有則,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大哉乾元,萬物質始,乃統天」諸說;但天的觀念,非常含混,究未可與創造天地萬物和人類的有位格的上帝,等量齊觀。宋儒複將天地陰陽理氣之說,加以推演,謂「太極」乃萬物之始,又謂太極本于「無極」,無人能窮其源。他們複以「太極」為理,謂理與氣混合,初無先后之分;氣分陰陽,均有理連乎其中。由于陰陽二氣的動靜,而天地分。天為陽,主乎動;地為陰,主乎靜;男女由此殊,明暗由此異,生死由此分,而尊卑智愚賢不肖,亦由此判。人得天理之全,物得天理之偏。

至于人類的本真,以及人性的善惡問題,孔子僅有「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和「有教無類」的說法,初未絕對主張性善。一般人都以為儒家主張性善之說,其實未必盡然。儒家的荀子,且曾力倡「性惡」之論。他認為刑政禮法之興,乃所以防微杜漸,正足以証明人性之為惡。特孟子強調「人性之善,猶水之就下,人無不善,水無有不下」;複由于孟子在儒家地位之重要,及其辯才之無礙,以是都奉孟子為正宗,而視荀子為異端。

儒家人生的大道,乃「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而明明德,止至善的層次,則在「格物,至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以「天地之大德曰生」,人生當盡其在我,以生為樂;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孔子雖亦言「天命」,他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但是他對于最根本的「性與天道」,卻存而不論,不可得聞,堪稱舍本逐末。所以儒家學者,大部認為「天道遠,人道邇」;「未知生,焉知死」。他們的人生態度,只是樂天知命,注重現實。他們的工夫,乃在存心養性,明德修身。他們雖抱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頂天立地」的宏愿;卻終不知天國的奧秘、永生的大道。他們雖也有一套「浩氣長存」、「精神不死」的道理,用以自慰;卻終不能解決人類生死的大問題,這不能不說是儒教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