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求保持維系他們不致惡化墮落,為求德行進步發展,在其智育德育方面,都渴慕一種權威的,有助德行的宗教真理的啟示。這可以從心理的與歷史的兩方面加以証明︰
1.心理的明証──(a)關于人生最重大的問題,例如三位一體,救贖、赦罪、以及人死以后的生存問題,均非人的理性與直覺所能解答。(b)由于人類的心思與意志,因原罪而敗壞,即使憑我們天賦的才能(natura1 powers),得到的所謂真理,仍需上帝的權威,加以裁定。(c)要突破罪惡的權勢,得到信仰的力量,我們便需要上帝特殊的啟示。
誠如古希臘哲人愛希洛氏(Aeschy1us,525一456B.C.)說,人類需要的關于上帝的知識,我們的理性與直覺都不能供應。一個德高望重的人,倘能警悟,不致味于此理,實為上帝最大的恩賜。近代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說︰「我們所知的所謂美善以及邪惡,無非都是由我們本性而來;但這並非終極的道理。一切宗教所講的道理,都是皮相之見,都有一層帕子蓋在上面,不能窺側另一個非可目見的世界的真相。
蘇格拉底以為倘使人能知善,便能行善。佛萊特雷(Pfleiderer)在其所著《宗教哲學》一書中,駁斥蘇氏之說,略謂由于人心之邪惡與愚味,知善未必定能行善,此則亞理斯多德(Aristot1e)早已指稱,知善與行善未必相聯,故不能靠知善來行善。倘使僅因缺乏知識而不能行善則那些最有學問的人,便是德行最高的人︰此則無人敢作此說。中國成語說︰「知行不能合一。」孔子說︰「聞義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李列氏(W.S.Lil1y)說,人皆以為愚味為邪惡之源,殊不知僅靠知識不能改變人的本性。知識不能使惡變善,而卻能取巧掩護,使罪惡不易發覺,被人偵察。知識不能改變人的脾性與氣質,卻反能使人運用心機,嫁禍于人;因此惡人的知識,適足以濟其惡,成為作惡的利器。世上大有才智的人,卻作了許多喪心害理,以及禍國殃民的事﹗
法賴氏(Farrar)在其所著《黑暗與曙光》一書中說︰「柏拉圖說,除非上帝啟示他自己,人類不能知道上帝。上帝鑒于世人已臨滅亡之境,就變成受苦的人之樣式,向世人顯現。上帝看到世界的苦難,就作人類的舵師,要把世界撥亂反正。羅馬哲學家辛尼加(Lucius Annaeus Seneca,4B.C.-65A.D.)說︰「世人尋找假神(gods),因此真神(God)便從天降世。世人都有罪,不能救自己。上帝的意念,非同我們的意念;他的道路,非同我們的道路;因此他必教我們明白他的意念,使我們知道我們的真相,知道何謂真正的愛,使我們能夠討上帝的喜悅。易言之,我們需要上帝自己的啟示,非徒靠人知識的授受。」
2.歷史的明証──(a)歷世歷代各國人民對于道德和宗教的真理,因為沒有得到上帝特殊的啟示,結果便漸趨偏差。例如我國民族固有原始一神信仰,以后便慚趨變質,上焉者,成為一種空幻虛無的泛神論或理神論;下焉者,便流為迷信邪靈,崇拜偶像的低級宗教觀念,和神秘思想,遂使民德敗壞,文化沒落,民族衰微。(b)在非基督教時期(例如英國在衛斯理複興運動之前),或異教國家,其實際的情況,乃為道德的敗壞墮落。(c)由于完全敗壞,深感無由自拔,于是上帝種在人類心田裡的「道的種子」(語本加爾文)便開始發動,渴慕從天上得到救助。
希臘哲人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說︰「世人若非從上帝得到啟示,或從上帝其他的方法,得到教導,便不能知道他應負的責任。」蘇格拉底(Socrates)說︰「世人當耐心等候仰望,俾能確知人類對上帝和對人應遵之道。」柏拉圖(Plato)說︰「吾人當等候上帝或從上帝得著靈感啟示,來教導我們,除去我們眼中的黑暗。」柏拉圖的門徒說︰「在人生的道路上,好像在木筏上浮動,必須與上帝交通,始能有平安的航程。」柏拉圖為三件事感謝上帝︰一是他生而為理性的人,二為他生為希臘人;三為他生在蘇格拉底時代。但這三樣僅是浮動的木筏,在汪洋大海中飄蕩,要渴慕得著「先知更確的預言」(彼后一19)。
從我們藉著自然界對于上帝的認識,便有一個盼望的根基,可以得到上帝特殊的啟示。
1.從上帝的智慧看──上帝既造人成為屬靈的生物,且有屬靈的目標,我們自可盼望上帝必具備達成此目標的方法。例如美國有一個又瞎又聾又啞的婦人,名叫百立祺門(Laura Bridgman),她的母親,久別以后,有一天到波士頓(Boston)去探訪她,但心中非常傷痛,怕她的女兒不能認辨她。孰知到最后她用各樣方法顯示她是其母親,其女竟突破了麻木無知的障礙,認識其母親,母女的快樂,實無可言喻。我們的天父上帝,也想對又瞎又聾又啞的世人,顯示他自己。十字架的痛苦,就是上帝對世人憂傷的標記。世人因為罪惡的侵犯,也陷于麻木無知的境況,上帝既然造了世人,自必運行他的智慧,照他原定的計劃,設法恢複和世人的交契。
2.從自然啟示看──上帝藉著自然向人類啟示,雖尚非完全,但卻是真實的。上帝既動了他的善工,他必成全。高爾氏(Gore)在其所著《道成肉身》一書中說︰「上帝的著作,其第一卷是《自然論);其第二卷是《基督論》。」前者為自然啟示,后者為特殊啟示。
3.從供求相應看──從尋常供求相應的關系來說,我們的愿望愈高,其適應的方法亦必愈精巧。史密斯氏(R.T.Smith)在所著《認識神與人)一書中說︰「多年在沙漠裡的乞丐,既無施物之人,便索性不再向人求乞。但豐衣足食的人,卻反時有所求。」愿望愈高,其適應之方乃愈精;則我們最高的愿望,自必更能得著美滿的供應。
4.從上帝的恩慈看──從自然和歷史來看,一方面嚴冬以后,大地回春;一方面物極必反,否極泰來。正如上帝一方面作公義的審判;一方面他的恩慈又要與人和好。救主所以尚未降臨,並非耽延,乃是寬容;上帝不愿有一人沉淪,乃愿萬人都悔改(彼后三9);「他愿意萬人得救,明白真道。」(提前二4)
????? 約伯記二十一章七節說︰「惡人為何存活,享大壽數,勢力強盛呢?」二十四章一節說︰「全能者既定期罰惡,為何不使認識他的人看見那日子呢?」使徒行傳十四章十七節說︰「(他)為自己未嘗不顯出証據來,就如……賞賜豐年,叫你們飲食飽足,滿心喜樂。」十七章二十五至二十七節說︰「(上帝)將生命氣息、萬物,賜給萬人。他從一本造出萬族的人,……要叫他們尋求上帝」。羅馬書二章四節說︰「他的恩慈是領你悔改」;三章二十五節說︰「上帝設立耶穌作挽回祭,是憑著耶穌的血,……他用忍耐的心寬容人先時所犯的罪」。提后一章十節說︰「藉著……救主基督耶穌……把死廢去,藉著福音,將不能壞的生命彰顯出來。」單照人的理性來說,我們是罪人,應被定罪;但上帝的恩慈,卻預備了救法。以弗所書一章七節說︰「我們藉這愛子的血,得蒙救贖,過犯得以赦免,乃是照他豐富的恩典。」